●王有志 宋 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最新戰略要求。林區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實現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重要抓手,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也是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守護綠水青山的內在需求。國有林區的轉型與發展必須走綠色發展的道路,而國有林區轉型的綠色發展也是國家整體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支撐力量。推進國有林區轉型的綠色發展,突破林區“三?!崩Ь?,需要強有力的資源條件加以支撐,而發展多功能林業,恰恰最有利于提供這種條件。只有林業多功能的充分挖掘以及價值實現,才能支撐、促進國有林區轉型的綠色發展。而缺少多功能林業的推動,國有林區轉型的綠色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我們研究本課題的初衷。
理念認識方面,多功能林業與林區綠色發展在發展內涵上具有相融性。實現路徑方面,多功能林業發展路徑可以促進林區綠色發展。學者們除了普遍認為國有林區轉型的綠色發展需要發展現代林業、特色林業等,更多地是關注了林業非物質產品功能的市場化和資本化。侯元兆等(2012)認為,在綠色發展背景下,森林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整個社會的基本財富、基本福利和基本安全,必須大力投資發展自然資本。王愛文(2011)認為,實現林區綠色發展要樹立生態產業理念,讓林區走上生態惠民的發展之路。陳新森(2017)認為,推動林區綠色發展,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林特產品、森林文化,充分挖掘綠色發展生態紅利。政策措施方面,多功能林業發展與林區綠色發展在舉措上基本一致。高環(2015)認為,要將林區的“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實現綠色發展,就要以生態資源優勢為依托,推動生態與經濟結合,實現“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推動生態與民生改善相結合,實現生態美與民生富。梅子俠等(2015)認為,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國有林區轉型發展,必須在發展理念、方式以及保障措施方面以生態化為核心,開展生態意識的教育、宣傳,加強生態產業的發展、規劃,完善生態建設管理與監督制度。國外相關實踐也證明綠色發展中林業多功能的關鍵作用。從國際上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早已在相關政策和法律中將林區經濟發展與多功能林業的發展緊緊融合為一體。20 世紀后期,美國提出“新林業”理論即“生態系統經營”思想。新林業實踐強調林業的多功能發揮及構建合理的森林結構和森林形態,在大范圍、大框架、長時期內對林業進行綜合規劃和多種經營,以促進林業和林區的可持續發展。日本的《林業基本法》明確規定了林業發展由單一的經濟功能向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多功能轉變。日本還采取了稅收優惠政策、林業資金補助等保障措施,以實現“國民森林”的目標,推動林區發展。國際上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其鄉村建設與多功能農業相融相契合的做法與特點,我們通過下表加以扼要的反映。

?
1.多功能林業推動林區綠色發展的稟賦基礎。發展多功能林業,是我國林區綠色發展獲得內生動力的重要條件。我國林區各地域產業特色明顯、生態資源稟賦富集、地域文化積淀深厚、社會建設探索形式多樣等,這些發展多功能林業的有利條件恰恰也是實現林區綠色發展的有利條件。同時,多功能林業恰好迎合了當前社會對林業發展的多功能需求,通過發展多功能林業,可將林區的綠色資源轉化成推動林區綠色發展的有力動力支撐條件。
2.多功能林業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存在的問題。盡管多功能林業發展可以有效地推動國有林區的綠色發展,但我們缺少明確的通過發展多功能林業促進林區綠色發展的具體政策。這種政策上的自覺缺失,反映出我們在規劃及政策設計上還沒有真正把握二者的內在運行機制,進而不能洞察二者獨立施政整合后帶來的巨大增量收益及政策效率的提升,導致在具體實踐上具有很明顯的隨機性。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努力揭示各種具體問題表象的同時,也力爭分析其具體成因,從而為運行機制和政策選擇的研究提供一個問題導向。
1.多功能林業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的運行機制。運行機制是保證行為目標順利實現的作用方式與變化聯系。多功能林業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至少存在五個方面的運行機制需要明確,即目標激勵機制、功能相融機制、條件契合機制、要素配置機制和政策整合機制。一方面,我們要研究某一具體運行機制中,多功能林業發展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的運行機理和作用方式;另一方面,我們要研究這五種運行機制的內在聯系及其遞進過程。通過這種研究,為多功能林業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的具體載體型式,以及對策研究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
2.多功能林業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的載體型式。這一部分主要是在研究我國各地在多功能林業發展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的典型經驗基礎上,結合五種運行機制的作用原理,歸納總結多功能林業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的載體型式(如生態旅游、碳匯交易等對于當地綠色發展的影響等),為具體實踐提供參考和示范。之所以選擇“型式”而不是一般意義的“模式”,是因為森林資源自身具有不斷富集的特點,動態性和可塑性(如碳匯林的森林資源會隨著森林資源的增長以及森林環境的變化,其碳匯功能可能會弱于生態旅游功能,進而發生功能實現型式轉化,以取得更大的效益)都要優于一般意義上的經濟資源,特別是國有林的產權分散性特性明顯,其生態功能的價值實現更加要求自身的發展型式的多樣化和動態化,“型式”能夠較好地反映這一特點。
3.多功能林業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的對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將多功能林業發展與國有林區綠色發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規劃和引導,強調林業多功能的實現是實現林區綠色發展的重要條件;二是國有林區的綠色發展應有多功能林業發展政策的有力配合,使前者能夠獲得后者內生性動力支持;三是明晰政府和市場起作用的政策領域,實現林區綠色資源“供給側”與社會對林業多功能需求的“需求側”之間的動態平衡;四是切實推進國有林區改革,培育多功能林業推動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五是研究林業多功能中非物質產品功能的市場化和資本化,為國有林區綠色發展贏得更多活力;六是開展生態補償領域、特別是國際碳匯交易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合作,以提高我國林業林區的影響力和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