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皓 鐘秉樞


摘? ? 要:近年來,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由“金牌至上”轉變為“金牌之上”。這種觀念的轉變,存在2個方面的因果關聯,即積極原因與消極原因。深入探究部分中國人金牌觀嬗變的驅動機制和影響因素,有助于防范社會意識轉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促進部分中國人形成積極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為中國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和“體育強國”建設提供思想動能。基于社會心理學視角,采用文獻研究法、邏輯分析法等對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嬗變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的變化原因主要是受經濟結構調整、政治引領、社會思想文化的各方面變化的雙重作用的影響。從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來分析這種社會心理嬗變的驅動機制。對部分中國人競技體育金牌意識的淡化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如何避免其對競技體育產生負面作用,并培育部分中國人的金牌觀向積極方面轉變,這將是當前中國體育和教育領域所面臨的新挑戰。
關鍵詞:社會結構;社會心理;競技體育;金牌觀;雙重性;經濟結構;社會思想文化
中圖分類號:G 80-05? ? ? ? ? 學科代碼:040301?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me Chinese peoples mentality of gold medal in competitive sports has changed from “gold medal first” to “above gold medal”. There is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factors and negative factors in the change of this mentality.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volution of some Chinese peoples mentality of gold medal is conducive to preventing the risks that may aris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peoples positive mentality of gold medal i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providing ideological momentum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cau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evolution of some Chinese peoples mentality of gold medal in competitive sport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some peoples view of the gold medal in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political guidance and the dual role of the changes in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The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evolu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weakening of Chinese peoples mentality of gold medal in competitive sports. However, how to avoid its negative effect o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to cultivate the Chinese peoples view of gold medal to the positive aspect will be a new challenge in the field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Keywords:social structure; social mentality; competitive sports; gold medal; dual role; economic structure; social ideology
社會心理的培育和引導是中共中央在治國理政的長期實踐中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2]我國近年來出現了部分人淡化競技體育奪冠的現象,即對競技體育奪冠的認識發生了由“金牌至上”到“金牌之上”的轉變,其中存在著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2個方面的因果關聯。深入探究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嬗變的驅動機制和影響因素,有助于防范社會轉型中可能產生的意識形態風險,為我國“體育強國”建設提供社會思想動能,有助于引導形成積極的競技體育金牌觀。
1? ?相關研究回溯
在中國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金牌至上”是在特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社會心理,其曾經一度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熱議。而中國有關學者對“金牌至上”的社會心理的消極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競技體育直接主體的異化現象,并由此延伸到對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個人榮辱觀等問題的探討。其中,任海[3]提出,“金牌情結”如果未能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內將十分有害;蘇貴斌 等[4]以“朱建華因沒能獲得金牌, 家中窗玻璃被砸”等為例引出了觀眾對中國競技體育奪冠異化心態的分析;韓鳳月 等[5]認為,一些中國人從中國國家隊運動員在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中奪冠而獲得自信。萬曉紅[6]、龔茂富[7]分別從新聞媒體的角度分析了競技體育中“金牌至上”的社會心理。這些研究盡管有著現實針對性,但也確實體現出了特定歷史階段部分中國人在競技體育金牌觀上存在的一些現象。
然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轉型期中,社會意識變化的特點又影響了這一時期部分中國人社會心理的變化。實際上,近年來的一些新聞媒體的部分發文中所剖析的中國人對競技體育的“金牌至上”心理有了新的變化,即對競技體育金牌價值的淡化(見表1)。對此,一些學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例如:王協強[8]、趙凌[9]、胡伊林[10]、陳亭汝 等[11]都頗有見解。競技體育金牌意識淡化是一種新現象,已有的研究對競技體育金牌觀所體現的社會心理進行的分析有待進一步深入。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12]因此,用歷史唯物史觀理論分析部分中國人競技體育金牌觀嬗變的現象,將有助于深化對該現象的認識。
2? ?理論分析框架
競技體育金牌觀體現的是多數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屬于社會意識范疇。而社會意識又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人們在自身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21]591普列漢諾夫曾提出過社會結構的“五項因素公式”[22],其中包括:“1)生產力狀況;2)被生產力所制約的經濟關系;3)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經濟所直接決定的,一部分由基于經濟基礎的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中的人的心理;5)體現這種心理特性的各種思想體系”。由此,筆者認為,社會宏觀結構是經濟、政治和文化要素的有機結合。
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23],社會結構“五項因素公式”表明了社會心理的決定因素,即經濟與政治的共同作用。然而,社會心理不僅會受社會存在的影響,同時也必然要經受社會意識中具有能動性的較深層次的思想體系所產生的反作用的影響。基于此理論分析框架,本文將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嬗變的原因歸結為如下幾點:其一,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一切社會變遷的終極原因應當到相應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24]。而經濟結構變化對部分中國人競技體育金牌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受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革的影響。其二,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的變化與我國對體育事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和受現有國際政治關系的影響有關。其三,上層建筑中具有規制性的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即價值觀影響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同時,以上每個層面的作用都在不斷變化,而其在變化的過程中所具有的雙重性(積極性和消極性)特點決定了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奪冠的社會心理和競技體育金牌觀的多元化。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3? ?經濟結構變化對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的影響
經濟結構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經濟結構變化對人的社會心理會產生影響。在生產力發展的每一個新階段中將人們在其社會生活實踐中置于新的生產關系中,這個新的生產關系與舊的生產關系不相適應。這個新的從未有過的情況會反映于人的心理上[25]。基于此,從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變化的影響機制而言,經濟結構的變化對其具有先決意義。
3.1? 經濟結構變化中的競技體育積極金牌觀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6]。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水平逐步適應并作用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完善。而中國人的價值觀會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關系、社會存在的變化而改變[21]50-51。因此,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經濟基礎的改善,也使得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3.1.1? 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與文化自信重塑了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競技體育運動員在國際性體育賽事中奪冠成為了體現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舉國體制”優越性的途徑。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得中國人樹立起了文化自信,中國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也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變化正在不斷增強,而部分中國人對中國競技體育運動員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獲得金牌的期望出現了淡化意識。這也意味著中國體育代表隊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奪冠彰顯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所具有的作用可以被其他方面的成就所轉化。
從競技體育的微觀層面而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競技體育的發展水平具有極強的正相關性。當前,一方面,在奧運會傳統競賽項目中,中國運動員在優勢競賽項目上發揮較為穩定,中國的優勢競賽項目為中國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奪冠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奧運會傳統競賽項目中,中國的非優勢競賽項目乃至非奧運會競賽項目取得驚人成績也逐步成為中國競技體育發展中的一種新現象,例如,丁俊暉、柯潔、張偉麗等非奧運會項目優秀運動員的涌現。這種新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的關注和參與視角發生了變化,部分中國人轉向了收看體育賽事和消費體育用品,這表明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的認知發生了一定的積極變化。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獲得的金牌數量盡管不是決定部分中國人是否關注某項體育賽事的主要原因,但其確實會影響中國一些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 3.1.2? 多元化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降低了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奪冠的預期
從經濟結構調整而言,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在中國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能從各方面集中力量推進中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開展,這一時期的“舉國體制”使得中國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的競技體育成績在短期內迅速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的制度自信。但我國對競技體育的大量財政資金投入也使得部分中國人將自身界定為“金牌”投資人的角色。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中國競技體育的職業化和市場化發展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而競技體育單項發展逐漸與中國的一些學校、體育協會乃至社會力量產生了深度的融合,中國競技體育服務人才的培養機制也愈發多元化。這也對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產生了影響,從而使其發展為更加平和的競技體育金牌觀。
3.2? 經濟結構轉型中的競技體育消極金牌觀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機制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正在逐步凸顯。但以社會資本推動經濟增長既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機遇,同時也會產生巨大的風險。
3.2.1? 社會資本逐利行為下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庸俗化風險加劇
在奧運會競賽項目中,中國的優勢競賽項目較為集中,加之競技體育運動員“金字塔式”的培養模式決定了冠軍運動員的單一性和稀缺性。尤其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獲得冠軍的運動員具有極高的社會影響力和商業價值。某些由社會資本投資的媒體便通過炒作世界冠軍運動員的新聞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在社會資本的推動下,一個又一個引人注目的非奧運會項目世界冠軍運動員的話題通過媒體相繼出現在社會公眾眼前,其中不乏私生活等泄露個人隱私的新聞。這些新聞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些人的娛樂需求,但也足以使庸俗化的信息削弱了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金牌的關注度。
3.2.2? 競技體育不同訴求主體在思想碰撞中閃現的漠視競技體育金牌觀
在中國,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逐步凸顯,以及職業體育的市場化發展,職業體育不同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也隨之出現。中國職業體育的不同主體對在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中奪冠的訴求不同,而奪冠訴求不同的主體的競技體育金牌觀也不同。對于在國際體育賽事中未“奪冠”的主體而言,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媒體倡導“不以勝負論英雄,但英雄就要敢于爭先、敢于爭第一”[27]的積極進取的社會心理。但是,近年來中國有一些新聞媒體產生了 “反金牌論”“金牌無用論”的錯誤輿論導向。盡管這些錯誤新聞輿論曾遭到了猛烈的抨擊,但不可否認,一方面傳播這些錯誤新聞輿論的新聞媒體必然已經有一定數量的具有與之相應訴求主體價值觀相同的受眾;另一方面這些錯誤新聞輿論的傳播也將對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產生影響,從而致使其漠視競技體育金牌價值和競技體育的積極作用。
4? ?政治引導與國際關系對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的影響
經濟結構是決定社會心理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所有歷史事件都是不同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但經濟因素起決定作用[28]。而政治結構是經濟結構的集中體現。將競技體育過度政治化是部分中國人競技體育“金牌至上”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而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的嬗變原因同樣和體育與政治的關系變遷有關。
4.1? 政治引導中的競技體育積極金牌觀
中國一定歷史時期的政策能體現中國當時的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例如,在《奧運爭光計劃》實施過程中,將大量社會資源配置到了競技體育中,在“舉國體制”下,競技體育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部分中國人基于此形成了錯誤認知,一度將關注國際體育賽事的視角局限在了狹隘的政治角逐中,從而形成了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金牌至上”的錯誤認識。
政治與競技體育并非是割裂的關系。雖然政治與競技體育在社會中有著各自遵循的規律并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其本質上是相統一的。中國關于競技體育的政策在影響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金牌的認識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4.1.1? 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協同發展使部分中國人在參與中體會競技體育金牌的價值
競技體育在自然性中的基本載體為個人或小部分人的體力與腦力的運用及比拼。然而,其社會性則更多地體現為在上層建筑中的目標、計劃及任務。而對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協調發展的推進在一定程度上主要體現在相關政策中。
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金牌的價值曾經一度出現過失衡評價,其癥結是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協同發展的政策供給不足。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體育事業是在物質基礎相對匱乏的情況下發展的,多數人參與體育的經濟條件有限,大眾體育發展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而競技體育在“舉國體制”下取得了長足發展。在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部分中國人對中國運動員在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中獲得金牌的價值缺乏應有的理性認識。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體育體制改革也在持續推進和不斷深化。從1995年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到2009年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條例》;從201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到2016年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再到2019年頒布實施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體現了我國對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同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從間接地、被動地參與體育轉向了主動地感受與體驗體育,由此,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也在發生轉變。
4.1.2? 通過政治主張引導競技體育金牌觀回歸理性
競技體育“金牌至上”的社會心理存在諸多負面影響,因此,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從戰略高度加強輿論引導,以引導中國人形成積極的、理性的競技體育金牌觀,尤其在奧運會中,樹立奪取冠軍和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同等重要的導向有利于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回歸理性。例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索契冬奧會期間看望中國代表團時,就曾提到“重大賽事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奪金牌,而是體現奧運精神。這正是中國人講的自強不息。”[29]2016年里約奧運會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31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指出:“在奧運會這樣高水平的競爭場合,爭第一、拿金牌或獎牌很不容易,拿到金牌或獎牌的,值得尊敬和表揚。同時,只要勇于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沒有拿到金牌或獎牌,同樣值得尊敬和表揚。”[27]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更是提出:“中國運動員哪怕不拿競技場上的金牌,也一定要拿一個奧林匹克精神的‘金牌,拿一個遵紀守法的‘金牌,拿一個干凈的‘金牌。”[30]
4.2? 國際關系影響下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消極金牌觀
一些西方政治勢力對中國世界冠軍運動員的誹謗是部分中國人競技體育消極金牌觀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出現了一些持有“冷戰思維”與“零和博弈思維”的西方勢力的大肆攻擊,以不實之言誹謗中國世界冠軍運動員已經成為這些西方政治勢力企圖遏制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慣用伎倆。這些西方政治勢力在政治言論上,一方面大肆指責中國將體育政治化,另一方面又將中國的世界冠軍運動員推上政治輿論的風口浪尖。西方一些政治勢力企圖通過對中國個別世界冠軍運動員的污蔑滋長國際社會的“反華”情緒。近年來,在國際體育賽場上,污辱中國國歌、在比賽期間公然分裂“一個中國”等超越競技體育范疇而上升到政治攻擊的卑劣行為時有發生。一些西方政治勢力針對中國競技體育成績和中國世界冠軍運動員蓄意制造的各種事端在一定程度會混淆或誤導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金牌價值和作用的認識,從而促使其形成競技體育消極金牌觀。
5? ?社會思想與社會文化對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的影響
文化一詞在不同語境下具有不同的涵義,社會文化是與經濟、政治相對的概念,即意識形態層面的文化[31]。
5.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競技體育積極金牌觀
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占主體地位的經濟成分在意識形態層面的體現[32]。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然要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相適應。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思想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多數人的普遍思想立場的體現,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體現,兩者的辯證統一形成了中國多數人的社會心理,并對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產生了影響。
5.1.1? 集體主義思想影響下部分中國人競技體育金牌觀的嬗變
在中國社會中,既遵循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準則,同時也強調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但是,曾出現過將集體利益同個人利益對立的社會思潮,受這一社會思潮的影響,部分中國人只將競技體育金牌視作集體榮譽的集中體現,卻未能認識到每名中國運動員在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中所必須面對的壓力,形成了以“金牌論運動員個人成敗”的思想。
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中的集體主義思想主張維護合法的、正當的個人利益,著力解決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沖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國社會更加強調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33],黨和政府愈發重視參加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中國運動員的個人利益,對這些運動員的失利給予最大程度的安慰與鼓勵。這正是中國社會文化中集體主義思想影響下,部分中國人競技體育積極金牌觀形成的前提。
5.1.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下的競技體育積極金牌觀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3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數千年形成的歷史文化中的精髓,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和部分內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不斷豐富和深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和新的歷史機遇期煥發出了新的光芒,以及有了新的理論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理念也能夠間接影響部分中國人對競技體育金牌價值和作用的評價。例如,崇仁愛、重民本、尚和合等思想中就蘊涵著對在國際體育賽事中中國運動員失利時包容、拼搏時盛贊的社會心理。
5.2? 社會文化層面中的競技體育消極金牌觀
價值觀的多元化是影響部分中國人競技體育消極金牌觀形成的重要思想因素。“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3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向世界敞開大門的同時,既為世界創造了機遇,也為中國迎來了挑戰。中國的經濟結構開始多樣化,同時也出現了多元價值觀,中國社會文化中出現了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亞文化。這在競技體育方面的表現是,一些人主張競技體育運動員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將體育與政治完全割裂。這些思想一方面夸大了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奪冠對個人的價值,另一方面將競技體育金牌對集體的價值虛無化,無視競技體育金牌在集體偏好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不利于培育中國人的競技體育積極金牌觀。
6? ?結束語
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由“金牌至上”到“金牌之上”的嬗變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中國社會的變遷,體現的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引發的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變遷。經濟基礎的變化是上層建筑變化的根源,經濟發展具有的兩面性直接決定了政治與社會文化變化的雙重性。部分中國人對中國運動員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奪冠”意識的淡化固然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如何避免其對我國競技體育運動員產生消極影響,及如何進一步培育中國人的競技體育積極金牌觀,這將是未來中國體育和教育領域所面臨的新挑戰。競技體育積極金牌觀既包括對“奪冠”的高度渴望,也包括對失利的坦然接受;既包括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也包括杜絕對競技體育金牌價值的錯誤認識。從經濟、政治、社會思想和社會文化多個方面分析部分中國人的競技體育金牌觀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在“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塑造中國人的競技體育積極金牌觀。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文選(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8.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8.
[3]? 任海. 無限放大“金牌情結”十分有害[J]. 人民論壇,2008(15):16.
[4]? 蘇貴斌,徐飛. 競技體育異化原因解析[J]. 體育學刊,2010,17(1):41.
[5]? 韓鳳月,解正偉,趙學偉,等. 中國民眾“奧運金牌情結”的歷史成因與現狀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6):8.
[6]? 萬曉紅. 現代奧運報道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異化與背離[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6):29.
[7]? 龔茂富. 我國大眾媒介體育傳播異化現象思考[J]. 體育文化導刊,2009(10):112.
[8]? 王協強. 從里約奧運媒體受眾調查看國人體育觀的嬗變[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5):30.
[9]? 趙凌. 淺析里約奧運會中“唯金牌論”淡化的現象[J]. 當代體育科技,2017,7(4):13.
[10]? 胡伊林. 從里約奧運會熱點看國民體育觀念的轉變[J]. 遼寧體育科技,2017,39(2):1.
[11]? 陳亭汝,張潔. 奧運“金牌至上”觀念在我國的轉變[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12):57.
[12]?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N]. 人民日報,2020-01-16(1).
[13]? 得失之心,為何輕了[N]. 人民日報,2016-08-10(11).
[14]? 有一枚場外金牌叫大國心態[N]. 人民法院報,2016-08-14(2).
[15]? 中國民眾金牌情結正悄然變化[N]. 深圳特區報,2012-08-15(A16).
[16]? 奧運金牌與成熟大國心態的養成[N]. 解放日報,2016-08-30(9).
[17]洪荒少女傅園慧意外走紅,奧運表情包折射開放自信[EB/OL].(2016-08-12)[2020-03-12].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8
12/c40606-28630417.html.
[18]? 喜見國人看淡“金牌GDP” [EB/OL].(2015-04-15)[2020-03-12].http://politics.rmlt.com.cn/2015/0415/382237.shtml.
[19]? 互聯網時代,我們以娛樂的姿態看奧運[EB/OL]. (2016-08-14)[2020-03-12]. https://www.sohu.com/a/110441479_467333.
[20]? 奧運娛樂至上,國民心態悄然生變[EB/OL]. ( 2016-08-08)[2020-
03-12]. https://www.yicai.com/news/5058816.html.
[2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 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三卷)[M].? 北京:三聯書店,1962:96.
[23]?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4.
[2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7.
[25]? 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一卷)[M]. 北京:三聯書店,1959:719.
[26]? 李偉紅,楊迅,姚大偉. 會見出席“2017從都國際論壇”外方嘉賓[N]. 人民日報,2017-12-01(1).
[27]? 蘭紅光,張鐸. 在會見第31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表示:中國隊加油!中國加油![N]. 人民日報,2016-08-26(1).
[28]? 胡招祺. “經濟決定論”的批判與反思:對恩格斯“經濟因素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的理解[J]. 甘肅社會科學,2017(4):221.
[29]? 姜赟. 贏得掌聲的永遠是“奮斗”[N]. 人民日報,2016-08-19(5).
[30]? 杜一菲,李濤. 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N]. 人民日報,2019-02-01(01).
[31]? 吳倬. 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273.
[3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551.
[33]? 崔家新,池忠軍. 新中國成立以來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演進歷史與新時代發展[J]. 思想理論教育,2019(11):59.
[34]? 張洋,鞠鵬.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 人民日報,2018-08-23(1).
[35]? 李清崑. 唯物史觀與哲學史-普列漢諾夫哲學思想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