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昊玭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世界的科技持續迅速發展,科技詞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隱喻在科技語言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德語和漢語為例,對中德科技名詞中的隱喻現象進行舉例分析。隨著人們對科技語言以及其中的隱喻現象的認識不斷加深,隱喻勢必會在科技語言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而對其的研究也將引起更多的學者關注。
關鍵詞:科技語言;隱喻;名詞;中德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新詞、新用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特別是在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領域中產生了大量的專業詞匯,這些專業詞匯也不同程度和不同規模地進入了我們日??谡Z、書面語的普通詞匯。對于這些科技語言特點、組成、變化規律、其中特有的語言現象的研究將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科技語言,并幫助人們描述、理解、接受、傳播新的科技事物。
一、隱喻在科技語言中的作用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往往認為隱喻只是一種修辭手段,一般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但實際上,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認知方式。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生事物不斷出現,科技詞匯不斷推陳出新,隱喻的恰當使用不但不會使科技語言語義模糊,造成歧義、甚至誤解,反而能幫助人們表述新生事物、讓人們更加形象地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1]。通過利用隱喻理論對其進行研究,認識其隱喻認知的特點及功能,可以加強對人類隱喻性思維的解讀,更有助于全面認識科技語言的本質。總的說來,隱喻在科技語言中主要有以下四種作用:命名和定義、闡釋、通俗化、理論構建[2]。
二、德語科技名詞的特點及構成方式
(一)德語科技名詞的特點
隨著工業革命,科學技術領域的突飛猛進使得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而交通、通信的發展使得民眾活動空間日益增大,傳媒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德語書面語詞匯的規模仍在不斷擴大,包括科技領域,而在整個德語區中新出現的名稱幾乎是相同或類似的,這也體現出了德語科技詞匯發展中的國際化傾向。與此同時,民眾對于新詞的接受能力也大大提高,有些舊詞也因時代的變化而再次得到廣泛使用、或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科技德語還具有專業化的特點,德語中的科技名詞也不例外,通常在涉及某個專業領域時,這些詞匯便具有了嚴格的科學含義。此外,科技詞匯具有簡單明了的特點,科技德語中常使用各種各樣的縮略詞或節略詞,這也是一種比較經濟便利、且人們樂意接受的方式[3]。
(二)德語科技名詞的主要構成方式
具體而言,德語科技名詞主要由以下方式構成:
(1)合成詞:德語合成詞多以兩個部分組成,而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部分組成的合成詞屢見不鮮,這也顯示出現代德語合成詞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直接合成:形容詞/副詞/介詞 + 名詞:Normal + Komponente = Normalkomponente;動詞詞干 + 名詞:Sto? + M?glichkeit = Sto?m?glichkeit;名詞 + 名詞:Energie + Ausbaute = Energieausbaute。
間接合成:名詞+s/(e)n/er/e+名詞:Spannung +
s + Verteilung = Spannungsverteilung;名詞 +-+ 名詞:Anger +-+ Prallmühle = Anger-Prallmühle;名詞(或其他詞類)—詞尾(通常為“e”)+ 名詞。
(2)動詞名詞化:將動詞或者動詞短語轉換為名詞形式,僅改變詞類,而保留原來動詞的詞意或詞義略有變化。許多德語動詞不定式可以直接轉換為中性名詞,表示一個過程或一種狀態:brechen——Brechen;動詞詞干轉換為名詞:prallen——Prall,stie?en——Sto?;動詞詞干 + ung/ion/nis:?ndern——?nderung;動詞詞干 + e;動詞短語轉化為名詞;動詞分詞轉化為名詞,多表示從事某種工作或處于某種狀態的人。
(3)形容詞、副詞名詞化:形容詞/副詞 +(詞尾):neu——das Neue,alt——der/die Alte;形容詞/副詞 + heit/keit:f?hig——F?higkeit;形容詞—ig/lich/isch:allt?glich——Alltag。
(4)派生詞:德語名詞常通過在詞(詞根)的基礎上添加前綴、后綴的方法構成新詞。
前綴:在詞干(基本詞)上添加前綴,前綴具有修改和修飾詞義的作用,而不改變詞類。例如描述十進制中的各種數量等級的“Dezi-,Zenti-,Milli-,Deka-,Hekto-,Kilo-”,和數量等級無直接關系的“Mikro-、Meso-(Medio-)”,“Mikrocomputer” “Minicomputer”。
后綴:在詞干(基本詞)上添加后綴,后綴除了語義上的作用外,通常還將改變派生詞的詞類、詞性。例如化學領域中有:“ium”——Natrium、Lithium、Kalium,“ase(酶)”——Amylase、Saccharase、Protease;醫學領域中有:“itis”——Gastritis、Laryngitis、Konjunktivitis。
(5)外來詞:德語中吸收了不少其他語言體系的詞匯,這些詞發音、詞重音、拼寫上完全沒有或部分符合了德語的規范。許多外來詞進入德語后,隨著不斷使用、傳播,發音和書寫由原來的外語體系逐漸德語化,從而變為德語化的外來詞(假借詞)。例如由英語而來的Aids、Feedback、Software,由法語而來的Branche、Genre、Haute Couture,由拉丁語而來的Aqu?dukt、?quator、Koralle。
(6)術語化:將一般的、常用的詞匯變成科技領域的術語。通過這種方式,很多常用詞都變成了科技詞匯。例如“Speicher”(倉庫、儲藏室)在計算機技術領域表示“存儲器”;“Strom”(河流)在電工學領域表示“電流”。
(7)新詞: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詞消失,而另外一些詞興起。例如“Taikonaut”“MP3-Player”“Politesse”。
(8)縮略詞:通過截取原詞和詞組中的某些部分構成形式較簡單、語義不變的縮略形式,以滿足語言經濟的需要。保留詞開頭部分,縮略其后面部分:Laboratorium——Labor,Laserstrahl——Laser;保留詞后面部分,縮略其前面部分:Omnibus——Bus,Eisenbahn——Bahn;縮略詞的中間部分:Messewerkzeug——Messezeug,Autoomnibus——Autobus;取部分音節組成縮略詞:Motorfahrrad——Mofa,Transformator——Trafo;去首字母組成縮略詞: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VDI,Lastkraftwagen ——LKW。
三、中德科技名詞中的隱喻對比
科技詞匯數量巨大,大多是由簡單詞組合而成,隱喻多出現在復合名詞中。此處以機械、電子領域的專業名詞為例,具體分為人體器官、動物器官、人造物品、行為、人類特征、其他專業領域、形狀七大類[4]。
(一)中德科技名詞中相同的隱喻
中德兩種語言中,在機械、電子領域,許多專業名詞的詞匯選用和構成方式一致。
人體器官:中德兩種科技語言都喜歡借用日常用語中的人體器官相關詞匯,常將其類比為人,從而引用頭、手臂、腳等概念,而物體中較細的部位通常使用“頸”這一概念。例如:Fu?schraube(地腳螺栓),Wellenhals(軸頸),Kordelkopf(滾花頭)。
動物器官:與“人體器官”中的“腳”類似,“動物器官”中會使用到“蹄”“爪”“翼”“尾”等。例如:Backenbremse(蹄式制動器),Flügelschraube
(翼形螺釘),Anwerfklaue(啟動爪)。
人造物品:此類中,通常隱喻的兩種物品形狀類似,但作用完全不同。例如機械行業中將水平放置、有較大平面的機器底座因和床形狀類似而稱為“機床”,但其完全無我們通常所說的“床”的功能。例如:Maschinenbett(機床),Bleistiftstrahl(筆形射束),Messbrücke(測量電橋)。
行為:此類詞匯中,機器通常被看作類似于人或動物的有生命的物品來做描述。例如:Greifarm(抓臂),Einzelschrittmodus(單步型),Amplitudensprung(振幅跳躍)。
人類特征:此類詞匯將機器視作人,從而有人的感觀、性格和特征。例如:Ermüdungsbruch(疲勞斷裂),Leitf?higkeit(導電性),Elektronenzwilling(孿電子)。
其他專業領域:對于新出現的事物,借用已有的其他領域的詞匯進行表達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例如源自生物領域的“Amphibie”、地理領域的“Feld”和“Grenze”、親屬關系領域的“Mutter”。例如:Amphibienboot(兩棲船),Schwingungsfeld(擺動區域),Mutterblech(母版)。
形狀:這一類名詞常用到字母來直接表示形狀。例如:Badewannenkurve(浴盆形曲線),Ausgleichstern(差動星輪),T-Tr?ger(T字梁)。
(二)中德科技名詞中類似的隱喻
人體器官:Dreiarmflansch(三凸耳法蘭盤),Augenschraube(環首螺釘),Knieventil(肘閥)。
動物器官:Bille(鶴嘴鋤),Herzklaue(魚尾板),Krokodilhaut(金屬龜裂)。
人造物品:Drehbank(鏜床),Hutmutter(蓋形螺母),Zylindermantel(汽缸套)。
行為:Brummoszillator(蜂音振蕩器),Heuler (蜂音器),Steinsammler(撿石機)。
人類特征:Blindschacht(暗井)。
其他專業領域:Elternkern(母核), Schwingungs-feld(擺動區域),Elektronenbrennfleck (電子斑)。
形狀:I-Stahl(工字鋼),Kleeblatt(軋輥梅花頭),T-Eisen(丁字鐵)。
(三)中德科技名詞中不同的隱喻
由于中德兩國文化、歷史等多方面差異,不少詞匯在選用上存在較大差異,這包括:(1)在兩種語言中所選用詞匯涉及的隱喻類型不同,例如Laufkran(天車),Messzunge(測量探針),Planlauffehler(端面跳動),Fehlschuss(啞炮),Elektrokatze(電葫蘆),Elekronenschwarm(電子云);(2)在一種語言中所選用詞匯屬于隱喻,但在另一種語言中不屬于,例如
Wagenheizk?rper(車廂加熱器),Leistung(功率),
Hartgummimuschel(膠蓋),Ohr(鉤環),Spitzenspiel
(齒頂間隙)。
(四)中德科技名詞中的特殊隱喻
此外,因為兩國文化、歷史原因,一些詞僅為一種語言中特有、或在其他語言中極少使用的。例如:Hahn——龍頭中的“龍”在德國文化中為負面形象,較少在其他組合詞中出現;Planhobelmaschine——龍門刨床中的“龍門”為中國文化特有的;Spiralbohrer ——麻花鉆頭中的“麻花”為中國特色食物;Flü-gelschraube——元寶螺栓中的“元寶”為中國古時特有的一種貨幣形式;Dammkrone——壩頂中的
“Krone(王冠)”形狀區別于中國的皇冠;Einlau-fleitkranz——進導葉環中的“Kranz(葉環)”作為裝飾品在德國十分常見。
四、結語
隨著全球化發展,世界的科技持續迅速發展,科技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加重要,這當然也包括科技用語??萍颊Z言更多地從日常用語中吸納詞匯,通過隱喻的方式,使科技用語更通俗易懂,從而被非專業人士所理解、接受。當然,科技用語也在更多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例如“eine lange Leitung haben”,用有一個長的導線來表示“腦子不靈光、理解能力差”。
本文僅對中德科技名詞中的隱喻現象進行了簡單分析,隨著人們對科技語言以及其中的隱喻現象的認識不斷加深,隱喻勢必會在科技語言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而對其的研究也將引起更多的學者關注。
參考文獻
[1]郎曼.論科技語言中隱喻的認知功能——以科技德語中的隱喻為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02):12–17.
[2]李國南.科技語言中的隱喻[J].中國科技翻譯,2003(04):47–51.
[3]黃玉云.論科技德語的一種經濟性文體——名詞體[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01):64–66.
[4]Jakob,Karlheinz.Maschine,Mentales Modell,Metapher.Studien zur Semantik und Geschichte der Techniksprache.Max Niemeyer Verlag,Tübingen,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