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現代主義自從傳入我國之日起,就消磨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個人意志。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各方面正經歷著重要變革。“佛系”之風乘風刮入高等學府。在后現代主義的土壤中,“佛系大學生”的占比越來越高,這為高校共青團的青年思想引領工作帶來了挑戰。因此,高校共青團要在理想信念、價值引領、網絡教育和朋輩示范等各個方面加強對“佛系大學生”的引導。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高校共青團;佛系大學生;策略
一、后現代主義的解讀
后現代主義產生于資本主義危機的背景下,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歐洲,針對西方現代主義暴露出的問題進行解剖,具有一定的批判色彩。它反對現代西方社會所推崇的絕對真理、主體等理念,批判反思現代社會的運行機制,強調差異,崇尚不確定性,接受創新與變化。后現代的思維方式就是反對現代性的理性至上,人類中心論等問題,它提出了“去中心”,倡導差異性、多元化、創新還有非理性的思維方式[1]。
我國學者對于后現代主義思潮基本上有兩種傾向:一是積極肯定其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張完全吸收這個理論以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二是消極否定,認為后現代主義主張的個人主義、批判主義和虛無主義會對大學生思想引領帶來負面影響,破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沖淡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影響。這兩種傾向都是極端地看問題,沒有全面地分析它對高校大學生思想動態的影響。因此,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它的優劣勢,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二、“佛系大學生”概述
(一)“佛系”概述
“佛系”一詞最早來源于日本,其文化特點是消極避世、隨遇而安、不求上進、不問前程等等。2017年12月底在我國互聯網上迅速傳播,成為青年大學生的流行話語之一。一時間由“佛系”派生出來了很多新詞,“佛系青年”就是其中之一,指有一部分青年群體的“可有可無、不走心、不怒不爭不搶”的處事態度。
(二)“佛系大學生”特征
高校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大學和社會的過渡期,對于網絡新媒體時代中的海量信息無法做出正確的甄別與判斷,缺乏理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面臨學業和就業壓力,普遍存在焦慮感。因此,當“佛系”之風以消極、逃避的特征席卷而來時,他們好似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一般,避世到了精神“桃花源”。因而衍生出“佛系大學生”群體,他們有以下特征:
1.思想上消極懈怠,表現為理想信念虛無化、價值觀模糊化。“佛系大學生”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思想,即怎么也行,不為難自己和別人。在高校中一部分大學生所秉持的“都行、可以、沒關系”的做事方法,正揭示了他們事事不積極、處處不堅持的思想現狀。因為害怕爭,所以不想爭,同時也因為不想爭,所以不爭[3]。因此,“佛系”就成為他們畏難逃避現實的借口,來掩飾理想信念的喪失和精神世界的空虛。
2.學習上一切隨緣,表現為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掛科也行,“聽天由命”的學習方式。上課認真聽老師的授課內容,課后完成作業,考試只求飄過。要求考的證都考,沒有更高的專業追求目標,就像算盤一樣,老師撥一撥,他們動一動,從不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業中。對大學生就業創業項目的參與欲望極低,對未來的薪資沒有目標,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
3.生活上隨遇而安,表現為淡然處世、“看破紅塵”的生活態度。“佛系大學生”認為人活在世上要清心寡欲,不爭不搶,他們崇尚簡單的生活,“主張人要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不要過分貪婪、虛偽、做作,要以平常心來為人處世[2]。總之,“佛系大學生”的生活態度就是“瀟灑”人生,追求游戲快活,逍遙自在。
由此看出, “佛系”本身是一種對挫折和現實壓力的逃避。“佛系”態度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害無利。
(三)“佛系大學生”現象的原因
1.外部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多數在無憂無慮的經濟環境中成長起來,極易滋生“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消極價值觀。同時,由于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方方面面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化價值觀一股腦涌入我國,勢必會對接受能力強的青年大學生產生影響。“佛系”文化的傳入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人生態度和心理方面產生了負面的影響。而后現代主義自從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立即以其批判主義特征滲入到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個人意志進行消磨。如今,40多年過去了,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絲毫未減。“佛系”文化進入我國,迅速在大學校園中興起,正是后現代主義思潮為其搭建了“溫床”。
2.內部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成熟期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和完善期。然而,由于外部環境和發展條件所限,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不牢固,思辨能力不強,極易受到外來文化和網絡世界中所謂“舶來品”的影響。因此,在后現代主義的土壤里,當“佛系”文化傳來時,“佛系大學生”迅速找到了精神烏托邦,為自己的“不求上進”“得過且過”找到了文化依賴,實則是理想信念不堅定,畏難逃避現實和不想努力的借口。
三、高校共青團對“佛系大學生”的引導策略
高校共青團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承擔著青年大學生思想引領的重要使命,引導“佛系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義不容辭。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傳入我國,社會各界對其態度褒貶不一。高校共青團應該辯證地看待它,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其優勢,對“佛系大學生”進行鞭策引導。
后現代主義提倡去中心化,提倡平等性。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青團往往作為主體對大學生這個客體進行思想引領教育,等級層次分明。工作大部分是層層布置任務,一級一級落實任務。長此以往,共青團和大學生的關系就十分被動,大學生時時在忙于應付上級的任務中徘徊。“佛系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就不高,久而久之,在這樣被動的關系中,他們逐漸就喪失了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消極應對,不會再參與任何活動。因此,高校共青團首先要厘清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打破傳統的主客體關系,建立主客體平等關系,提高“佛系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這一群體的活力,讓他們作為主體參與到學校各級各類的活動中。
(一)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強化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共青團要聯合思想政治教學部門和學生工作部門,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向“佛系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他們的理想信念認同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學生大腦,以中國夢為奮進方向,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共產主義信念和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利用共青團自身優勢,開展具有學校特色的活動,讓“佛系大學生”主動發揮能動性,參與其中,成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體,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佛系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如今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社會上各式各類的文化互相交匯融合。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各類文化就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三個方面:國家、社會和個人對公民提出要求。因此,高校共青團鼓勵大學生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佛系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還沒有成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在這個關鍵時期,高校共青團要在群團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各種方式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他們能夠真正懂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和真諦,引導他們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讓他們懂得什么樣的價值觀要堅守。要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事物,比如民生時事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傳和解讀,配合趣味形式對其進行解讀,使其輕松愉悅地進行學習。促進“佛系大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利用好信息化媒體平臺,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
后現代主義的沖擊和“佛系”文化的興起,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了解社會的主要途徑。如今,一些網絡平臺由于利益的驅使,在推送文章時,故意夸大捏造虛假信息為博眼球。因此,高校共青團應牢牢掌握并監管各級團組織的網絡平臺,制定合理、操作性強的網絡管理制度,對各社團、協會和班級在網絡平臺上的內容加強審核,為大學生,尤其是“佛系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共青團要占領好網絡陣地,利用網絡和學生緊密聯系的天然優勢,結合學校特色,最大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打造優質的網絡文化品牌。通過網絡平臺如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平臺輸出網絡優秀文化產品,吸引他們積極關注參與。
(四)發揮朋輩示范引領作用,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構建特色校園文化體系
高校共青團是校園活動的直接領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應發揮自身的天然優勢和號召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全方位多層次引導“佛系大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
針對“佛系大學生”進取心不強,高校共青團要引導他們多向身邊正能量的同學學習,要善于發現校園中典型的人物事跡,多維度、多方位樹立典型,比如從在校生中,優秀畢業生中樹立典型人物,利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訪談、評獎、交流會等方式使得先進事跡入腦入心,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四、結語
高校共青團肩負著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使命。面對后現代主義和“佛系”文化的沖擊,高校共青團應加強對“佛系大學生”的思想引領,發揮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優勢,引導他們振作起來,踐行青春使命。
參考文獻
[1] 駢文娟.后現代主義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 .蘭州理工大學,2014.
[2] 謝雪瑜.大學生的“佛系”心態的剖析及其轉化[J].黑龍江生態工程視野學院學報,2019年11月 第32卷第6期,103-105.
[3] 王春麗.思想政治教育對佛系大學生的正向思想引導[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3月 ,63-65.
作者簡介:王熙(1988- ),女,山西運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