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征程中,在實施依法治國理政方略成就舉世矚目、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成效顯著的大背景下,各級各類學校面臨新形勢進行學校行政、教育和教學管理,必須立足新變化、適應新常態,從校領導到全體師生員工都應牢固確立依法治校理念,聯合家長及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踐,統領現代學校制度的構建與運行。為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切實提升教育質量、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與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文章從校情實際出發,圍繞確立依法治校理念,構建現代學校制度這一主題簡要展開論述。
關鍵詞:確立理念;推進依法治校;構建現代學校制度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從修訂完善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開始,中央與地方相繼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法律、規章制度,凸現了法制建設的嶄新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日益加快,從而推動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此進行專題研究,全面深刻總結了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成功經驗,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已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從理論到實踐充分表明,社會大環境是制約教育體制機制運行、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依法治國是“綱”,依法治校是“目”,“綱”舉則“目”張。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為推進依法治校、構建現代學校制度提供了方向指南和行動綱領、實施平臺和強力支撐。也就是說,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校的具體實踐豐富了依法治國的理論內涵。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進程中,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理應加強對依法治校和現代學校制度的理論研究,并不斷付諸實踐,這是不可推卸的職責。
一、 依法治校的含義及其主要目標
依法治校,顧名思義,就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學校,或稱管理學校,其核心是加強對權力的約束和監督,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也是依法治校的本質。鑒此含義,筆者認為,依法治校的主要目標就是,嚴格遵循國家根本大法《憲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規,并依照《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教育法律、法規要求,從學校實際出發,科學、規范、合理地制訂學校章程和涉及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教學管理的各項配置制度,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國情、市情及校情的變化,不斷加以修訂和完善,使之成為相對固定的現代學校制度,最終形成一種制度文化,且成為整個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至實現文化管理學校的依法治校的最高境界。
二、 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實踐應當遵循基本原則
學校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行政、教育、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面發展與學校內涵發展,人事、經費以及對外交往等方方面面,其中必然存在各種矛盾和問題。我們在抓學校管理時,體會最深的就是不僅從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構建并加強制度建設入手,而且在實踐中嚴格遵循以人為本、改革開放、民主平等和實事求是這四個基本原則,這樣便能促使這項工作更加規范、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即使困難重重,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也能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學校的本質是育人,管理的對象是人——教師和學生。以人為本就是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終極而言是以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為本。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實踐,首先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正因如此,建校伊始,我們就明確以“辦有靈魂的理解教育 育全人格的未來公民”為辦學使命,以“立德固本和愛潤心 知行一體 實踐創生”為理念,致力于培養學生成為“懂情理 明事理 求真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開放的原則
在當今教育現代化、教育國際化大趨勢的背景下,全面推進依法治校,著力構建現代化學校制度就是一個日益開放的系統,也是一個深化改革的過程。因此,我們特別強調既應具有開放的思維和開放的心態,更應具有改革的勇氣和改革的精神。開放將不斷更新理念,改革創新不斷創新體制,這兩者的有機結合,發展當有不竭動力,前路必然無限寬廣。也只有這樣,才能將依法治校、構建制度這一學校的偉大工程始終健康、穩定、有序、持續地向前推進,不斷抵達既定和創新的遠大目標。
(三)民主平等的原則
民主與平等的概念本是法律與法治中的應有含義,這無可爭議。依法治校說到底也就是民主辦學,看似矛盾,實則一致。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并不斷健全和完善的過程理應充分發揚民主,校內外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以達成共識,制度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制度一旦公布,就應無一例外地共同遵守,自覺履行并維護規章條例要求,接受所有人員的監督,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從而形成“決策民主化、執行科學化、監督具體化”的共建共享法治生態。
(四)實事求是的原則
無論怎樣依法治校,無論怎樣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切記必須實事求是,就是要有校情意識,從本校實際出發,才能構建適合學校實際的好制度,也才能實現學校管理效益的最優化、最大化。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決不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學校這方面的成功經驗,更不復制他們的治理模式,而只是借鑒那些具有啟示意義的做法與經驗,結合學校實際,不斷探索,反復實驗,取長補短,走出一條融合發展的平坦之路。
三、 實施依法治校、構建與運行現代化學校制度的途徑和方法
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教育教學是學校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構建現代學校制度的重點所在。顯然,從教育、教學環節考慮,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必將成為實施依法治校、構建與運行現代學校制度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還是校本課程,都有明確的標準,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國家課程代表了國家意志,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具有權威性、多樣性和強制性,各規定學科的設置、教材、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課時等均有嚴格規定,是帶有方向性、法規性的框架結構,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只是國家課程的細化、活化。國家賦予學校在課程體系建設中享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我們始終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開設任何一門課程,都應以國家課程與黨的教育方針、重大法規為準繩,決不可偏離軌道,更不能突破底線。制度是實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更是實施依法治校的基礎。法律觀念、自律意識、法治思想與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之中,師生雙方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浸潤,故在建設校本課程體系和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同時應當高度重視構建和完善與之相應的課程實施與管理制度,以及符合教育規律、學生認知與身心成長規律的教育、教學制度。如此看來,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過程已然成為實施依法治校、構建與運行現代學校制度的主渠道,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
筆者認為,但凡制度都具有“剛性”的特點,文化則具有“柔性”的特點,依法治校必須做到“剛柔并濟”。從現代管理學的視角看,制度一旦上升到文化層面,其影響力將更為寬泛和深遠,制度教育功能的力度遠不及文化教育功能的滲透力。前文已述,制度的構建需要嚴格的民主程序,但必須強調的一點是,制度的運行又需要寬松的民主氛圍,而文化正體現了這種民主氛圍。歸根結底,依法治校與制度構建都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育人的手段和方法。為此,我們反復強調共建、共享、自治、自律,切實做到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依法治校與民主辦學相結合、民主決策與民主監督相結合、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相結合、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結合,充分發揮法規與制度的教育功能作用,從而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教育的高品質與人才的高素質成正比,這也是營造濃厚學校文化的必然結果,正是我們不懈追求的學校教育的總體目標。常州市明德實驗中學踐行國家德育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通過各種舉措促使德育貼近學生生活,滲透于教育教學過程,經論證規劃,將新建教學樓五個樓層的共享空間分別辟設為智藝學堂、悅享書吧、藝術殿堂、科創中心和生態課堂,致力于營造開放和諧的教育生態系統,建立健全理解性德育課程體系,從班級管理向班級文化建設轉型,以班級文化促進班級管理,以此為抓手,師生共同建構以理解為核心理念的學校文化,確保依法治校的有效實施,現代學校制度的順利構建和健康運行。
實踐證明,依法治校,構建與運行現代學校制度最有成效的方法就是走群眾路線。我們堅持從師生中來,再到師生中去,使得依法治校得以扎扎實實、全面推進,現代學校制度的構建與運行得以穩穩妥妥、循序漸進。
依法治校,構建與運行現代學校制度是教育領域的依法治國實踐,是改革學校管理模式的一項創新性工作,更是學校的一項全局性工作,因而要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周密計劃、實施精細化管理。為此,我們設想,擬成立一個校級依法治校工作指導委員會,由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社區等方面的代表組成,并聘請法律專家任法律顧問,負責這方面工作的規劃、編制、制定學校章程、計劃及其審核發布與修訂完善,指導工作開展、監督執行、檢查考核等相關事項。同時,還可設立校長接待日、設置校長信箱、校長專線電話,定期或不定期召開這方面的專題座談,建立良性互動機制;經常召開專題情況通報會,確保師生員工的知情權;組織師生參與法律知識講座、旁聽法庭庭審;組建模擬法庭,要求自行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法制宣傳欄目;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剖析各地學校發展的典型法治案例,提升師生員工的法律意識、法律素養。教職工代表大會是學校依法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基本形式,必須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學生社團是學校聯系廣大學生的紐帶和橋梁,應盡量發揮好承上啟下的作用。
現在已進入全新的網絡、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技術的融入既給依法治校,構建與運行現代學校制度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給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依法治校,學校管理離不開大數據的收集、管理、分析、研究和應用,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深入研究、學法用法、創新法治理念、創新治理體制、創新治理方法,不斷推進依法治校,現代學校制度的構建與運行工作邁上新臺階、呈現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楊建華.基礎教育管理體制變革原理與運用[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程紅艷.為了公平與質量:基礎教育學校變革探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戴界蕾,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明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