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教育移民”阻斷中國貧困“代際傳遞”》系中國新聞社播發的民主黨派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系列稿件之一。
2016年6月,各民主黨派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正式啟動,8個民主黨派中央對口全國8個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區,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
2020年9月3日起,中國新聞社推出“助力脫貧·一路同行”欄目,講述中國式“脫貧之路”上各民主黨派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故事,充分反映4年多來各民主黨派中央深入偏遠鄉村,察實情建諍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助推脫貧攻堅,彰顯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優勢。
根據中國新聞社總社安排和要求,中新社廣西分社負責采寫一篇黨派一線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稿件——即民建廣西區委會在全國率先發起實施的聚焦“三保障”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典型案例“生態教育移民”項目。完成這個選題的人員除了我們兩個文字記者,還有分社的攝影和攝像記者。經過討論,我們很快確定了采訪思路。
稿件必須有點有面,見人見事,以小見大,通過生動具體的人物和故事,挖掘生態教育移民路徑與模式對于斬斷窮根及實現鄉村振興的深遠影響,展示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這場波瀾壯闊、彪炳史冊的脫貧攻堅戰中貢獻的智慧和力量。
在采訪程序上,我們決定首先采訪民建廣西區委會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充分了解生態教育移民項目在廣西發起的背景和意義,以及其后在全國各地推廣實施取得的成效。然后,通過民建廣西區委會推薦,選擇一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采訪當地學校教師和學生,深入了解生態教育移民班孩子的成“人”成“才”等直觀成效。
在民建廣西區委會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我們很快獲得了面上的基本素材。民建廣西區委會于2009年在廣西百色市西林縣開辦第一個生態教育移民揚帆班以來,10年共募集并投入資金超千萬元,開辦生態教育揚帆班41個,招收2047名貧困地區小學畢業生到縣城讀初中。揚帆班畢業的學生有96.72%考入當地市、縣級重點高中,最后大部分都能考上大學。
此前,我們還采訪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建廣西區委會主委錢學明。作為生態教育移民模式的最早設計者和積極推動者,錢學明基于實踐探索提出的“精準扶貧基本路徑——醫療下沉、教育上浮”提案建議,曾經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其中的“教育上浮”即是指“小學集中在鄉鎮辦,初中集中在縣城辦”,這是生態教育移民項目的核心內容。
錢學明認為,石漠化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落后,沒有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孩子,未來的生活往往沿襲父輩的艱難,難免出現貧困代際傳遞。貧困學生通過教育的形式“移民”出去,未來必定能帶動一個貧困家庭“走出去”,這一項目是將“教育脫貧一批”和“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有機結合。
在民建廣西區委會生態教育移民項目模式的基礎上,民建中央近年來在全國14個省(市、區)開設了285個“思源教育移民班”,累計資助1.4萬名貧困小學畢業生,并惠及他們的家庭。通過多年探索實施“教育移民班”項目,有效探索出一條“斬斷窮根”和“避免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的路徑,該模式被全國政協“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扶貧攻堅”課題組作為主要對策建議提交黨中央、國務院。
在充分掌握面上一手資料后,根據民建廣西區委會推薦,我們趕赴處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廣西來賓市忻城縣,與該縣民族中學負責人以及生態教育移民班教師、部分在讀學生和已畢業并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開展座談交流,全面、深入了解生態教育移民班學生的家庭環境、學習生活以及歷屆畢業生升學就業狀況。
忻城縣民族中學自2010年以來培養了300名生態教育揚帆班學生。揚帆班學生熱情開朗,朝氣蓬勃,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樂觀態度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品學兼優的孩子告訴我們,如果不是有機會進入縣城中學讀書,或許面臨輟學。在揚帆班學習不僅能獲得生活補助,還能到大城市參加夏令營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生態教育移民項目為他們這些山區孩子的另一種人生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羅欣雅是忻城縣民族中學初中三年級揚帆班學生。我們在交流中得知,自三歲父母離異,羅欣雅便跟著鄉下的爺爺奶奶生活。上小學后,為了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她被送到縣城的出租屋獨立生活,多數時候一個人步行上下學、買菜做飯,小學畢業因成績優秀被招入揚帆班才開啟寄宿生活。“我爺爺說,讀書才有出路。”羅欣雅的際遇觸動了我們的心靈,盡管這個女孩的故事最終沒有寫入稿件,但她特殊的求學經歷反映了貧困地區孩子努力改變現狀的覺悟,體現了他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
我們跟隨羅欣雅的揚帆班同學韋麗珍一起,去到她坐落在大石山區的家鄉,踏過泥濘的山路實地探訪村民們搬遷前的“老家”和搬遷后的“新家”,并在最終行文時從細處著眼,以人入手,以這位14歲壯族女孩的敘述作為開頭,用小切口直觀體現了承載著山區貧困家庭孩子“讀書改變生活”這艘“夢想之舟”的重要現實意義,以及當地民眾得益于國家實施的脫貧攻堅戰役,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我們還采訪了忻城縣相關分管領導——“一個大學生就業,一個家庭脫貧”,在脫貧攻堅的最基層一線,地方官員對教育扶貧的作用有著更加直觀和深刻的認識。

楊強中新社廣西分社社委

黃令妍中新社廣西分社記者

掃碼閱讀《“生態教育移民”阻斷中國貧困“代際傳遞”》
在忻城縣采訪結束后,我們憧憬著韋麗珍的未來:再過數年,她應該如同學姐藍湘怡——今年剛大學畢業、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生態教育移民班早期畢業生一樣,徹底改變祖祖輩輩貧困的命運。
回到南寧不久,藍湘怡在微信聯系中告訴我們,她剛剛確定以特崗教師身份回到母校忻城縣民族中學工作,實現了教書育人的“反哺”。這個消息令我們倍感欣慰,因為這昭示著大石山區新生代將通過教育扶貧的持續發力走出困境,過上他們夢想中的新生活。
民建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生態教育移民揚帆班”實踐,最初是“做試驗、探路子”,如今實施已超過10年。在采訪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讓每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生態教育移民”阻斷中國貧困“代際傳遞”》是一次“走得遠、見得多、采得深”的采訪報道,是數以千百計的記者近年來積極和全情投入脫貧攻堅主題報道的大量稿件中的一個小小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場規模空前的脫貧扶貧大潮在中華大地上奔涌前行,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作為中新社記者,我們有幸見證并記錄了這場改寫了中國農村千千萬萬貧困民眾命運的世紀“大決戰”。我們拒絕走馬觀花式采訪,創造一切可能深入到基層,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呈現脫貧攻堅一線的鮮活新聞,在這個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充分發揮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情用心創作出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鮮活報道,努力向世界講述“中國減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