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記得第一次見到外力·艾山時,他喝茶時的神態:輕輕吹開杯子里的茶葉,微抿一口,咂了兩下嘴,眉頭就漸漸舒展開了。
每次端起茶杯,這個年輕人不經意間總會流露出類似的神態,他在下意識地和過去的味道作對比。5個月前,新疆喀什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通水,這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的47.5萬群眾,才徹底告別喝澇壩水、苦咸水的歷史。在我國有自來水近140年之后,這里終于從水管流出了甘甜的安全水。
外力·艾山這代人是幸運的。如果有人想看看這些年我們的脫貧努力,我會建議他去新疆走走,國家和個人命運同頻共振的音符在那里演奏得最為強烈。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因此我有機會能前往浙江、廣東、河北、新疆等多地采訪相關報道。這些年,為了脫貧攻堅,全國各地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取得的成就也顯而易見。
今年,近14億人將攜手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在人類歷史上亙古未有。
在多地采訪中,新疆讓我印象最深刻。此前,我從沒去過新疆,印象還停留在書本上介紹的香甜瓜果、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同胞上。在境外媒體的報道中,新疆又常和“封閉落后”“人權”“信仰”等字眼聯系在一塊,各種污名化的報道也不鮮見。
對于這樣的地方,報道一定要先打破固有的印象和偏見,保持超常的好奇心是必要的,好奇心能驅使我們更努力觀察那些細微的不同之處,然后再多多體會,采訪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收獲。
我到達新疆喀什地區是在9月17日的下午6點半左右,天還大亮,由于所處經度的差異,新疆時間比北京時間晚兩個小時。這次我來新疆是參加“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采訪活動,當地宣傳部門早早摸排了一遍情況,將相關新聞線索匯編成冊提供給我們。
類似的主題采訪我參加過多次,由于點位多、行程緊,這類采訪往往很難深入,因此前期的準備功課很重要。拿到線索后我趕緊細細翻看了一遍,尋找更有價值的特色信息。
扶貧信息大體有三類: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和“兩不愁三保障”相關內容,前兩者較常見,此前我也多有報道,所以我對其興致不高;“兩不愁三保障”相關線索倒是各有各的特色,因為面臨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各地脫貧的手段也多種多樣。
注意到伽師的改水工程是因為這個線索符合我的幾個預期,比如地域特色,“不到西北,不知水貴”,尤其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縣城;還有稀缺性,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僅剩新疆伽師、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共約2.5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未能達標,其中伽師縣有1.53萬人,占六成多;再加上幾次改水的復雜性、故事的沖突性等。因此,采訪前我就確定了方向,之后就是大量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
到一個地方采訪,我習慣先打開地圖,熟悉地理方位,地圖往往會提供很多重要信息。比如伽師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它曾經是“絲綢之路”南道久負盛名的重要商埠,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引來的是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兩地相距近2000公里……這些信息有助于記者對全貌有個基本判斷,在采寫上也更容易把握全局。
后來,我在《一場跨越2000公里的引水》寫道:“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跨越了3個縣,行程近2000公里,終于流進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一座叫伽師的縣城。”“‘絲綢之路’南道久負盛名的重要商埠歷經千年興衰,卻始終無法解決當地人的飲水難問題”等,這些段落的形成其實都來自于地圖信息。
關于采訪與寫稿的關系,業界早就做過總結,叫“七分采三分寫”,強調一篇新聞報道的完成,采訪獲取新聞素材的環節更為重要。
在伽師改水的采訪中,外力·艾山無疑是好的采訪對象,但找到他卻并不容易。村里許多上了年紀的維吾爾族人普通話并不好,我也不會維語,這樣雙方交流就有障礙,即使有翻譯,但采訪中故事的細節、豐滿度仍會大打折扣。
我一直認為采訪是門“笨功夫”,想找到幾次改水的親歷者并且語言無障礙、表達力強只能靠腳力,多跑幾戶人家,多聊幾句總會有收獲。
發現外力·艾山時,他正在家中院子喝茶。當時恰巧我路過他家門前,看到他喝茶流露出的滿足神態,就好奇地和他聊了幾句,沒想到就有意外之喜。
外力·艾山是喝著澇壩水長大的,澇壩水苦,即使就著茶葉喝也常常難以下咽,所以他對水的味道特別敏感。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通水后,水管中的自來水甘甜許多,因此,每次喝茶他的心情都會愉悅不少。
和澇壩相處的那段日子深深烙印在他的成長軌跡中,所以回憶起來毫不費力。形容澇壩水時,他會用手對著鼻子扇風:“遠遠就能聞到腥臭味”,而用水桶往下一舀,水面上都是游動的蟲。澇壩里有枯枝敗葉、動物糞便,甚至還有動物尸體,這些雜物得不到及時清理便會污染水源,長期飲用這種水,患腸胃病、肝病、低鉀病、氟骨病的幾率非常高。
而肚子痛是日常,有一年沒怎么下雨,缺水厲害,澇壩水更是污染嚴重,那一年,外力·艾山的肚子疼了近半年。說著話的同時,他還會心有余悸地摸摸肚子。今昔對比,他對改水的感觸也就更深了。
1994年,新疆大規模農牧區改水工程拉開序幕,伽師縣打井找水拓寬了水源,逐步解決居民到幾公里外提水、供水不穩定等問題。2005年,伽師鄉鎮基本通了自來水。但是伽師的飲用水安全仍未能達標。
伽師一帶地震多發,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質條件造成部分區域地下水硫酸鹽、氟化物等指標超標。水質極不穩定,費盡心力改了水,一遇地震就又變成了苦咸水。
“幸于脫貧攻堅。”采訪中,當地水利局的干部告訴我,如果沒有脫貧攻堅,伽師的改水步伐很可能就此止步,畢竟改水投入巨大。但是解決農村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次大改水才得以啟動。當地人很感念這一切,村里一位手鼓藝人還自己作詞編了一首曲子來贊美大改水工程。

掃碼閱讀《一場跨越2000公里的引水》

張均斌中國青年報記者
采訪結束后,我一直在問自己“我想說什么?”這是英國作家、記者喬治·奧威爾在《政治與英語》中說的寫作者應該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腦海中閃過很多想表達的內容,最后還是定格在“伽師”這一名字上。
新疆的地名多數是從維語翻譯過來的,此前,我特意留意過“伽師”的寓意,“天賜昌盛”。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減貧進程,實現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而在新疆,我真切感受到的是沒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擋一個大國的脫貧承諾。就像外力·艾山所說,這樣的幸運會延續到后面的每一代人身上。
就在10月19日,新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一則公示,內容是伽師、莎車等10個貧困縣經過多方評估,結果顯示它們已經符合貧困縣退出標準和條件,擬摘帽。公示發布后,當地一位干部發了一條朋友圈,配文“功成”。
我們有幸見證這一切。這些年,中國列車在沿著既定的軌道呼嘯前行,時代的車廂里,我們坐在不同的座位,卻懷著共同的期待、做著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