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北的脫貧故事》記錄的是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里的脫貧故事。2019年12月,地理坐標中國最北貧困村莊,氣溫零下30攝氏度。我們一行三人,從哈爾濱乘坐16個小時火車加3個多小時的汽車,終于到達北紅村。低溫和大雪讓這次采訪有些不同往常,甚是難忘。
人未踏上歸途,報道已見諸報端。從“最北”歸來,《中國最北的脫貧故事》早已以全媒形式刊發。從文字、圖片和視頻,感受著冬日里這里火熱的生活。
冬季,聽雪落下的聲音。
冬季,聽一個村的脫貧故事。
冬季,在北紅村里的熱炕頭上回望我們脫貧攻堅報道團隊的一路走來,要從四年前開始回想。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黑龍江省有28個貧困縣,1778個貧困村。從2017年8月23日開始,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成立全媒體脫貧攻堅專題報道組,由兩名85后青年記者組成。計劃用三年時間走遍黑龍江所有貧困村,我任組長,另一名隊員是攝影記者劉心楊。1000多個日夜,我們的足跡遍布全省28個貧困縣、1000多個村屯,行程30余萬公里。
此次和我們共同走進北紅村的還有《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扶貧專版的把關人——來玉良,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經濟新聞中心主任。冒雨出征的第一站是深度貧困縣青岡縣昌盛鄉幸福村,那是2017年8月23日,從哈爾濱出發到當地便開始采訪,走出這個小村落已經是傍晚時分。第二天和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約定早晨5點,抓拍無人機在田里作業的畫面。在玉米地邊上,劉心楊登上一臺挖掘機的“爪子”,翻斗車顫顫悠悠地升到十米高空,下來后,他腿開始打哆嗦,原來他真的“恐高”。至今回想那一幕他還會腿軟。

與望奎縣東郊鎮貧困戶“老張”相識,我們知道幸福村的早五點只是“小意思”。因為老張是當地起得最早的人。接觸他才知道有一個詞叫“開菜”(在早市賣蔬菜水果的攤主凌晨去更早的市場批發蔬菜叫“開菜”)。那是2017年8月30日凌晨3點鐘,整個小城處于一片漆黑之中,我們在僅有的光亮中看到了老張,他在望奎縣城的前進街中心位置,老張也看到了我們,露出了驚訝的神情。“沒想到你們能來,當記者也不容易呀!”
《一天坐三家炕頭》《小城的凌晨三點半》這是我記錄的記者扶貧跟訪日記,在后來的日子,日記日漸厚重。
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當初為什么出發。
寒來暑往,我們坐過整宿的硬座,捱過最冷的綠皮火車,為趕路全程買“站票”,采訪車陷入過爛泥坑,無數次進牛棚、鴨舍、豬圈、雞窩,在農田里被毒蚊叮咬,凌晨去早市看貧困戶“開菜”,經常采訪到深夜。

掃碼觀看《中國最北的脫貧故事》

董新英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從2017年開始,黑龍江日報在頭版開設《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 來自扶貧基層一線的報道》專欄,每周刊出一期《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扶貧專版,目前已出版130多期。在《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扶貧專版開設“記者在現場”“記者望遠鏡”“貧困村摘帽記”“圖說扶貧”“聚焦深度貧困” “扶貧跟訪日記” “再采訪話變化”等多個專欄。
踏著黑土地,腳步不停歇。國慶節,我們在貧困村分享豐收的喜悅;元旦,我們在幸福大院和貧困戶掛燈籠;春節,我們感受貧困戶家春聯傳遞的祝福;春運大潮中,我們記錄貧困人群的溫暖回家路;中秋節,我們和貧困戶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
我們對話貧困縣縣委書記,追蹤1778支駐村扶貧工作隊、5400多名駐村干部的身影,整理出上百萬字的采訪筆記,拍攝圖片10萬多張、視頻1000多個,刊發稿件近1000篇。
作為青年記者,更需要牢記職責和使命。用好手中之筆、走好腳下之路,書寫時代進步,奏響時代最強音。我們在脫貧攻堅一線,堅持用雙腳去探索、用時間去打磨、用真心去感悟。
我喜歡一句話:“我們在時光中奮斗,我們在時光中成長。”感謝時光,總能賦予每個平常的年份不平常的故事。在踏上扶貧采訪路的第四個年頭,回望來時路,卻感時光匆匆。
2018年10月,我以《用腳步丈量脫貧路》為題,參加了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晉級36強,獲得“優勝選手”稱號。先后兩次作為“好記者講好故事”全國巡講團成員,在北京、廈門、福州、上海、青海等地巡講。
在全國巡講時,我這樣講述:“中國糧食,中國飯碗”。中國人每吃十碗米飯,就有一碗產自黑龍江。可是,你知道嗎?在廣袤的黑龍江鄉村,有1778個貧困村……腳是用來走路的,有路就有方向。我們踏上貧困鄉村的扶貧報道路,四季變換中,我們走過數不清的鄉間小路,坐過數不清的農家炕頭……
我的演講中有李鳳蘭老人的“安居”故事。有老黨員王福岐在天安門的“圓夢”故事。更有6座連心橋打通脫貧路,黑龍江省巴彥縣龍廟鎮德安村度過特別的“十九大時光”。2018年初,我被推選為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幾年來,提交了多項有關扶貧的提案,希望用黨報記者的職責和擔當,為脫貧攻堅事業奉上“助推劑”。
2019年10月17日,第六個國家扶貧日,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經濟新聞中心獲得了扶貧領域最高獎項——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是全國唯一一家媒體獲得此項榮譽。作為團隊的領獎代表,我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和親自授獎,登上央視《新聞聯播》,并在《攻堅的力量——2019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中亮相。在那一刻,我感受著作為新聞人的夢想與榮光。
記錄時代,謳歌時代,與時代同頻共振。如今,黑龍江2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摘帽。我們的腳步還在繼續。我們在脫貧攻堅報道的“長征”路上刻寫“初心”,煉就腳力,歷練眼力,錘煉腦力,磨礪筆力。
在這條路上,作為新聞人,我們是見證者、記錄者、守望者。用三年時光參與到中國反貧困斗爭的偉大決戰中,講好龍江脫貧故事,守望每一個貧困村莊的鄉愁。到過最北貧困村,走過最東,足跡遍布龍江大地的我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