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初這個采訪,其實我早有預謀。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河南調研時,曾經來到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考察糧食生產。看到小麥長勢良好,他十分高興,說:“今年的饃能吃上了。”那一年《河南日報》的一版頭題,見報了一篇《今年的饃能吃上了》。
“今年的饃能吃上了。”——這句樸素的話語蘊含了豐富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河南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小麥產量超過四分之一,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很大,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河南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取得顯著成績,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做出了突出貢獻,國家也將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大省的支持力度,讓主產區抓糧食生產有積極性。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視察過的地方,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在河南省糧食生產中具有特殊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里已成為河南省農業的一個縮影,一個保障糧食生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縮影。作為一名農口記者,我一直關注那里三農方面的進展。
四年后,時值2018年“三夏”時節。當我了解到當地從普通小麥改為種植優質小麥,就打算去那里看看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成果。當地通訊員給我打來電話,告訴我沈家村的麥子開始收割的消息,我和記者陳慧很快趕往沈家村,采訪了農戶、村支書、農機手、與糧食相關的生意人、農業專家等?!丁霸奂业柠溩幽茏雒姘?!》這篇稿子采訪時間不長,但由于先期準備充分,目的明確,中心思想突出,所以當天寫稿很順利,成稿也很快。稿子當天發回編輯室,第二天在頭版頭題位置見報。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曾經站立過的地方,豎起了一面紅色的黨旗,上面寫著“永遠聽黨話,堅定跟黨走”。這里是沈家村沈永平家的地。站在黨旗前,站在剛收獲過的麥茬地里,他笑著說:“我想跟總書記說,今年的饃不但吃上了,收的麥子還能做面包了。”
做饃、做面包,用的面粉不一樣嗎?縣里農技站的專家解釋,確實不一樣。目前生產的絕大部分麥子,屬于中筋品種,比較適合做面條、包子、蔥油餅,都沒有問題??墒且雒姘托枰娼顝姸却蟆⒚鎴F穩定時間長的強筋小麥。與之相反,弱筋小麥比較適合做蛋糕、餅干什么的。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統稱為優質專用小麥。雖然,我國的小麥總體是充足的,但每年還要從國外進口400萬噸左右的小麥,主要是優質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
尉氏縣張市鎮主動調整種植結構,開始種植優質強筋小麥。雖說受當年春天凍害影響有所減產,但是優質小麥比普通小麥收購價格每斤至少高1角錢。所以跟去年比,農民收入基本上沒受啥影響。

□ 2018年6月5日,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記者在采訪剛收完麥子的村民沈永平(左)。
從過去只能做饃、面條、包子,現在的麥子能做面包了。變化雖然只是細節,反映的主題卻一點兒也不小。從大糧倉,到大廚房,河南作為農業大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依據市場需要調整種植結構,鄉村振興的腳步一直很踏實。從過去的只追求數量,到現在的更看重質量,力爭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同時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可喜的變化從這個小故事里得以體現。
這兩篇稿子時隔四年相繼見報,有相同也有不同,形成有趣的巧合。相同的是都是在6月6日見報,都發在《河南日報》一版頭題位置,都是豎兩欄刊發,堪稱姊妹篇。不同的是,一個在2014年見報,一個在2018年見報,反映的內容從“吃饃”變成了“吃面包”。因此,當年中宣部部長黃坤明來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調研,集團副總編輯肖建中在向領導匯報時,特意就《“咱家的麥子能做面包了!”》進行專題匯報和點評。黃部長饒有興趣地聽完后,一語中的地說,這屬于典型的回訪報道,是我國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經常使用的一種報道方式。
農業報道,具有鮮明的時間特點,三夏、三秋一年一度,重大的時間節點不多,亮點也不突出,要想做出深度和厚度,策劃顯得格外重要。

掃碼閱讀《“咱家的麥子能做面包了!”》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李英華河南日報農村經濟采訪部記者
這篇提前策劃出的回訪報道,給我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逐漸培養出樸素的“三農”情結。
回想當初在沈家村采訪的情景,我眼前重現出一幅畫面:金色的麥浪滾滾,早晨的太陽熱度逼人,但是地里忙活的農民卻是一臉喜悅。采訪時不能打傘或者帶墨鏡,這樣會拉遠與采訪對象的距離,于是太陽火舌舔過的皮膚,先是發紅,然后蛻皮,抹啥防曬都不行。地里的農機手看我熱汗直流,就招呼我:“姑娘,來收割機里坐會兒吧。”踩著狹窄的鐵梯子,我爬上了收割機,真沒想到,現代化的大型收割機里面居然有空調,涼爽宜人。機器開過去后,灰塵和麥秸撒得滿頭滿臉,地里余下的麥秸稈有尺把長,堅硬、鋒利。飽滿、圓潤的麥粒從收割機源源不斷地傾撒進運糧食的農用車里,堆得冒出了尖。粗糙的手捧起新鮮的麥粒,農民的眼里流露出對土地的發自內心的虔誠和感激。
那一幕深深地印刻在我腦海里:那是一雙男人的手,粗糙,指縫里有灰,捧著新鮮的麥粒,麥子并不很干凈,還摻雜了一些秸稈。我用手機拍下來,構圖沒什么講究,光線也不完美。可是,從那雙手,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深厚的農耕文明,對土地的虔誠,對糧食的珍惜。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洪范八政,食為政首。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為自己身為這么一個偉大而厚重的民族中的一員而自豪。
在從事農業報道過程中,日常面對最多的就是土地和農民。土地雖然不會說話,但是最為誠實。真誠地對待她,精心地侍弄莊稼,土地自然會給出豐厚的回報。從事農業工作的人,無論是科技推廣人員,還是基層的工作人員,或者是農民,無論男女老幼,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樸實。因為他們知道,農業來不得半點虛假。在與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我不知多少次被這種樸實所打動。
腳下踩過多少泥土,胸中蘊藏多少真情。正因為有這種樸素的“三農”情結,我寫稿子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最常用、最簡單的口語,摒棄長篇累牘,愛用短句,就像與讀者面對面一樣,態度誠懇老實,娓娓道來。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整齊的平仄、大道理的堆砌,但是簡短有力,朗朗上口。我想,這也是這篇稿子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穆青曾說:在我個人幾十年的記者生涯,我在群眾中間、在采訪對象中間、在那些先進人物身上,學習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是他們給了我很多營養,是他們教育了我,鼓勵了我。我之所以有今天,功勞也在人民群眾身上。是人民哺育了我,并給予我以前進的動力。前輩的感觸與我有戚戚焉,在采訪中,在寫作中,我從這片土地和從事三農工作的人身上,受到教育,并不斷汲取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