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以下簡稱“夜校”)創辦于2016年11月,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創新舉措,首次開創“電視+夜校+釘釘+熱線”的全新模式,致力于通過電視課堂的形式向基層干部群眾講政策、傳技術、說感恩、樹典型、找工作、結姻緣,是一個專門為海南基層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打造的融媒體學習陣地。
《開學第一課——知識改變命運》夜校特別節目是契合實際、創新“智志雙扶”的體現。節目分為上、下兩期,涵蓋教育扶貧路上的夢想、勵志、感恩、奮進和致富故事。《開學第一課》通過老師主講、案例選樹、典型互動等生動的表現方式,讓廣大貧困群眾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 學習改變人生”,把“要我學習”過渡到“我要學習”,把學習的成果從“要我脫貧”轉換成“我要脫貧”。
節目邀請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工作推進小組辦公室主任、海南廣播電視大學黨委書記孔令德作為開學第一課的主講嘉賓,用真切的語言,殷切的寄望,實用的建議,為廣大貧困群眾點亮夢想,開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孔老師在《開學第一課》中向廣大觀眾介紹,黨和政府會兌現讓貧困家庭子女能上學、上好學,一個不落下的莊嚴承諾,也希望貧困群眾通過職業教育掌握技能技術后,增加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海南一直在積極實施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為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夜校也致力于帶動貧困群眾不斷學習,引導大家積累經驗、開闊視野,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礎。孔老師表示,教育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扶貧工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需要加大“授人以漁”的扶貧力度,以更精準的扶貧方式取得高質量的扶貧成效,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貧困人口一個不落地奔向全面小康。
魯迅有一句話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其實這4年來,我們做的事有關“人的命運”——記錄海南脫貧攻堅的改變,其中很多都是讓人心中溫熱的故事。從2016年開播到現在,我們做了206期節目,記錄了近1000多個人物故事,走遍了海南800多個村莊。最大感受就是,聽越多的故事、故事中有越多的跌宕起伏,等故事講完了的時候,你就會越來越覺得,一個人所屬的時代可以改變他的命運。
這個故事,我們叫它“最小的戶主”。廖姍月是五指山市南圣鎮牙南村最特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村里最小的戶主,今年17歲,是一名高三學生。
我們到廖姍月家里的時候,剛好碰見她要騎車到離家幾公里外的旅游景區打零工做兼職,我們就跟著她一塊去了,這是政府特意給她安排的公益崗位。廖姍月是家里長女,下面還有弟弟和妹妹。弟弟出生不久后,媽媽就離家出走了,從此杳無音訊。去年,父親患病去世。從此,她就成了“一家之主”。
在拍攝過程中,廖姍月給我的感覺就是“忙”“非常忙”。她每天早晨5點起床學習,7點做早飯、去菜市場買菜,做家務間隙中抽空學習。中午12點在景區打工,下午5點下班后做飯,忙完家務又開始學習,直到深夜12點。五個小時后,她又會被鬧鐘叫醒,開始新一天忙碌的生活。
廖姍月給人的感覺就是“樂觀”“愛笑”,可是在我們單獨采訪她的時候,這位17歲的小姑娘突然崩潰大哭。她說父親過世后,她害怕自己的眼淚會讓年邁的爺爺奶奶傷心,更害怕自己的眼淚會讓年幼的弟弟妹妹感到無助。所以一直以來她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當一個樂觀的“家長”。

邱耀海南廣播電視總臺經濟生活頻道副總監脫貧致富電視夜校負責人

王鑫羲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執行制片人

掃碼觀看《海南脫貧致富電視夜校》
在拍攝的兩天里,村里的駐村第一書記韓彥華,時不時就會來廖姍月家。一會兒是找她妹妹廖姍亮商量中考報志愿的事情,一會兒是找她爺爺商量引進蘑菇種植的事情,一會兒來給廖姍月送好心人送來的物資,讓我們感受到精準扶貧的溫暖。
采訪結束時,廖姍月說:她雖然身世不幸,但她慶幸生活在一個好的時代,有這么多人幫扶鼓勵,她一定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她也相信,在這個時代,她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創造屬于自己想要的未來。
2020年7月中旬,一位編導的手機微信上,收到了一條看似簡單,卻又不同尋常的短信:“姐姐,我過一本線了!”隨后附上一張相關分數圖片。這是夜校在2016年底一個教育扶貧的案例——澄邁思源中學貧困戶子女蔡興境,一個不愛說話且自卑的初中男孩。家庭貧困、一家四口、母親患癌、父親得了慢性病,最小的兒子才幾歲,也患有遺傳病……這些,是這個不幸家庭當年的標簽。節目播出后,引起群眾強烈共鳴,961017脫貧致富服務熱線收到無數條關切的電話,還有愛心觀眾在節目播出后給這個家捐款捐物。然而快四年了,這條“姐姐,我過一本線了!”又在夜校激起無數的回憶和思考。
回想起當年的蔡興境以及蔡媽媽他們一家人的模樣,還有他們家一間房、一廚房、無廁所的情形,讓我們更想快速地去他家回訪他們。四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母親的身體做了手術后情況好多了,父親的慢性病也得到緩解,吃藥有報銷,也有穩定收入,而且今年他還考上了華北理工大學,熱情的蔡媽媽還打電話給欄目組邀請我們參加升學宴,在那桌簡單又溫馨的升學宴上,我們見到這個家最大的改變——希望。“現在啥都不缺了,再苦再累,也一定要支持孩子上學,感謝大家對阿境的關心。”蔡媽媽說。
這樣的典型,如果只是常規拍攝報道,會略顯浪費。如何讓這個脫貧攻堅見成效的典型擴大影響力、影響更多貧困戶?這是夜校在做節目時也在思考的問題。節目中,欄目導演電腦自費給他湊了一個上學紅包,還給即將上大學的蔡興境送了一份開學禮物——一臺筆記本電腦以及熱心市民送的一部手機,弘揚真善美,激發貧困戶子女上學的動力。
“貼切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創作出沾著清香露珠、帶著泥土芬芳的選題和作品。身邊人、身邊事,是夜校選樹典型的重要方式。很多時候,“學習有多好,你來聽我講”這樣的大道理如果只是普通宣講,起不到太大作用。夜校守正創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學習教育變成他們樂于接受的“聽故事、看案例、學榜樣”的形式,脫貧內生動力才會深入人心。
作為一檔為幫助海南父老鄉親脫貧致富而生的電視節目,節目受到業內以及社會各界一致好評,《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等主流媒體和欄目紛紛點贊夜校;國家行業主管機構對電視夜校的做法和經驗給予肯定和高度評價;聯合國糧農組織邀請夜校在“互聯網+農民學校扶貧”研討會上進行經驗介紹。2019年11月,《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欄目榮獲中央宣傳部辦公廳頒發的“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9年10月,夜校被新華社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減貧奇跡》收錄為案例,在學習強國、新華網等主流媒體首頁強勢展示。多次獲得各類國家和省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