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對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的干部群眾來說,是激動而喜悅的一天。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給鄉親們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鼓勵鄉親們“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同心協力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努力創造獨龍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4月11日上午,總書記的信函送達獨龍江鄉,鄉黨委書記余金成和鄉長孔玉才分別用普通話和獨龍語向鄉親們宣讀時,一次次被群眾的歡呼聲、掌聲打斷。現場歡慶的場景通過直播鏡頭傳播開來,感染著每一位觀眾。
當時,身在昆明的記者在通過網絡直播分享獨龍族群眾的喜悅的同時也接到了寫作任務:迅速完成一篇綜述性稿件,系統反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獨龍族群眾的深切關懷與真情幫扶,要求在兩天之內交稿。
作為記者,總會接手各種各樣的緊急任務,但這一次的要求依然充滿挑戰。最大挑戰在于,僅僅兩天時間,記者甚至來不及趕到獨龍江進行哪怕幾個小時的實地采訪。
閉門造車,是新聞工作者的大忌。但僅以這次任務而言,客觀條件又無法到現場。怎么辦?部門領導這樣鼓勵我:相信我們對獨龍江采訪的積累、相信你在采訪中形成的真情實感。
兩天時間趕不到采訪現場,這對很多人來說大概很難想象。畢竟,48小時都足夠乘京滬高鐵往返4次以上了。但在云南,這就是現實。
從昆明前往獨龍江,抵達交通條件較好的保山市后,需要依次通過怒江州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縣城。這一路的困難,就足以讓很多人大開眼界。
例如,記者曾乘坐客車在瀘水通過一座吊橋,司機讓所有乘客帶著行李下車先步行過橋等待,然后再獨自駕車緩慢通過;在福貢縣,一座連接兩岸的吊橋只能單車單邊輪流通行。在怒江“美麗公路”項目實施前,瀘水到貢山公路的部分路段甚至難以滿足兩車交會,只能在特定路段會車通行;更不用說在“溜改橋”項目大規模實施前,怒江沿岸很多地方的群眾只能依托溜索往來于兩岸之間,也才有了“索道醫生”鄧前堆這樣的感人故事……不過比起最終進入獨龍江的路程,前面的困難其實都不算什么。

2017年8月記者到獨龍江采訪時,獨龍江公路雖然暢通,但沿途降雨不斷,碎石不斷隨著水流從山坡上滑落。記者所乘越野車的前擋風玻璃被砸出了裂紋,同行的另一輛車后窗框被砸變形,雨水不斷流進車內,車上后排的同志不得不前來和記者同乘。那天,我們清晨就從瀘水縣出發,直至夜色已深,才趕到獨龍江。
事實上,云南日報的每一代記者,對走進獨龍江的路,都有著深刻的記憶。
2000年前后,貢山縣城到獨龍江鄉依托簡易公路連接,但由于公路穿越海拔3000米的雪線,每年有近半年時間還會因大雪封山而中斷。2007年11月,兩位前輩同行隨省里的工作組前往獨龍江鄉,卻因積雪太深,車隊先后損壞了9條輪胎,被迫中途折返。
在上世紀90年代末簡易公路開通之前,獨龍江與外界的連接靠的還是1965年開通的人馬驛道。當時,我們的前輩進入獨龍江采訪,需要從貢山縣城隨馬隊徒步3天左右時間,來回至少一個星期以上。
由此不難理解,對于獨龍江畔的干部群眾而言,路,遠遠不止是致富的前提條件,更是當之無愧的生命線。

張寅云南日報時政部記者

掃碼閱讀《獨龍江,總書記的深情牽掛》
2014年4月10日,經過4年時間的奮戰,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順利貫通。而就在幾個小時后,獨龍江鄉一個叫普艷芳的5歲女童不幸被嚴重燒傷,為搶救孩子,建設隧道的武警交通部隊官兵對尚不具備通車條件的隧道緊急清障,保障孩子在幾個小時內送到了縣醫院。當時的獨龍江仍處于大雪封山期,如果隧道還未貫通,后果不堪設想。
就在當年元旦前夕,貢山縣干部群眾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報告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的喜訊。總書記收到來信后立即作出重要批示,對獨龍族群眾生活改善特別是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表示祝賀。
回顧這一切,記者在構思稿件時,一個設問便自然浮現出來:
一條在中國基建工程領域“微不足道”的四級公路隧道取得重大進展,為什么能收到總書記的祝賀?正因為這是獨龍族“二次跨越”的關鍵,是黨領導人民在脫貧攻堅、同奔小康的路上“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莊嚴承諾的具體體現。
稿件的敘述,也就由此展開。
脫貧攻堅,關鍵在人。對于怒江、獨龍江也同樣如此。在記者和同事們一次次的采訪中,這里“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精神一次次感染著我們。
例如“老縣長”高德榮,這些年來,我與許多同行已經寫過他的許多故事。而我最近一次與他面對面交流,是在2019年10月2日。在那次專訪中,這位為獨龍族同胞的脫貧事業奮斗了大半生、剛剛獲得“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的老縣長,卻一上來就說“自己做的太少了”“還要多做點工作”,并仔細地講起下一步如何引導群眾實現“知識脫貧、技能脫貧、精神脫貧”,如何讓獨龍江更好地接待八方賓客、如何發展綠色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今年76歲獨龍族老人李文仕,同樣是各類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的人物。作為獨龍族為數不多的文面女,每次看到老人臉上的藍青色刺紋,總是讓我們想起獨龍族群眾在新中國剛成立時還經常使用石器、采摘野果,見了外來人往山洞里躲的艱苦生活。在2015年1月,她與幾位鄉親一起,在本該大雪封山的寒冬時節走出獨龍江、來到省城昆明,受到在滇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大大方方地為總書記唱起自編的獨龍語“感恩歌”、講述獨龍江的巨大變化……
獨龍江外,在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定點幫扶的福貢縣馬吉鄉馬吉米村,記者所在支部掛鉤幫扶的貧困戶墨葉一家,家里土地較少、兩個孩子都年幼,壓力著實不少。但在我們和駐村工作隊的上門走訪中,他從未主動提出過改善生活方面的幫扶請求,而總是希望我們幫助他發展生產、自力更生,例如支持他購買種植草果的工具和種苗、農閑時節駕車跑運輸等。如今,他們一家已經搬進了交通便利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草果、運輸也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回想起自己和同事、前輩們一次次來到怒江和獨龍江的所見所聞,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黨中央對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深情厚誼,也讓我得以帶著真摯的感情完成了《獨龍江,總書記的深情牽掛》一稿的寫作。
而這次十分特殊的“閉門造車”經歷,反而生動地說明,新聞寫作必定是“腳下有泥土、筆下有真情”。新聞工作者應該深入基層、扎根基層,在現場收獲感動,用雙腳走出文章,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讓每一篇稿件都能“見人見物見思想、有聲有色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