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昱,于章龍,蔡 岳,謝颯英,謝三剛
(山西農業(yè)大學棉花研究所,山西運城044000)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類越來越關注谷物中微量元素、膳食纖維以及生物活性物質對人體營養(yǎng)和健康的作用[1-2]。優(yōu)質特色黑小麥是禾本科一年生栽培農作物,屬于優(yōu)質特色專用小麥谷物資源。黑小麥籽粒顏色呈現(xiàn)紫色、黑色、藍色等,其不僅具有普通小麥的一般特征,而且還具有獨特的營養(yǎng)和保健功能,屬于黑色谷物資源[3]。
優(yōu)質特色藍粒小麥運黑14207是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特色小麥課題組以冬豐703作母本,以河東烏麥526作父本進行雜交,經(jīng)過多年系譜選育,輔助品質檢測手段,創(chuàng)制的優(yōu)質特色黑小麥新品種。2018年12月通過山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晉審麥20180016,該品種適宜在晉南及周邊地區(qū)水地種植。
運黑14207親本組合為冬豐703×河東烏麥526,系譜號201W124-1-2-1-1。
母本冬豐703是從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征集的資源品種,是產量穩(wěn)定、抗凍性強的普通小麥品種。父本河東烏麥526是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黑小麥品種,該品種粒色深藍,微量元素硒含量較高,抗病、穩(wěn)產[4]。
2006年以普通小麥冬豐703為母本、河東烏麥526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后代采取系譜法處理,從雜種的第一次分離世代開始,代代選單株,直到選出純合一致、性狀穩(wěn)定的品系進行產量比較試驗。具體過程:2006—2007年種植收獲雜交種F1;2007—2008年F1有藍粒、白粒,挑選藍粒種植F2;2008—2009年選擇抗倒性、抗病性好,顏色鮮艷株系F3;2009—2011年株系提純;2012年參加水地組預備試驗;2013年參加水地組品比試驗,并命名為運黑14207;2014—2016年進行多點鑒定及展示示范試驗;2017—2018年參加山西省南部特殊用途品種冬麥區(qū)水地組區(qū)域試驗,2018年12月通過山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運黑14207冬性,株高80~85 cm,全生育期245 d,與對照品種運黑28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細長,苗壯,葉色深綠,分蘗成穗中,旗葉寬短下披,紡錘穗形,穗大、穗長,芒中長,粒色深藍,飽滿度好,抗凍、抗病性強,公頃穗數(shù)510萬左右,千粒質量40~45 g。
通過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容重714 g/L,硬度58.5,沉淀值38.3 mL,硒含量1.69 mg/kg,粗蛋白含量15.84%,鋅含量30.5 mg/kg,鈣、碘含量比普通白小麥高,濕面筋含量33.6%,形成時間4.8 min,穩(wěn)定時間5.2 min,吸水率59.1%,最大拉伸阻力268EU,弱化度197FU。
對照GB/T 17320—2013[5]對于小麥品種品質指標的分類,運黑14207沉淀值、最大拉伸阻力、穩(wěn)定時間、能量和吸水率等指標基本符合國標中弱筋小麥的指標,但其粗蛋白、濕面筋含量較高。面粉弱化度越小,則面團筋力越好[6]。弱化度小于50 FU為強筋小麥粉,弱化度大于100 FU為弱筋小麥粉,中強筋小麥粉位于兩者之間。運黑14207弱化度為197,因此,其屬于弱筋粉。其硒含量較高,屬于富硒黑小麥[7]。綜合分析,運黑14207屬于優(yōu)質特色中弱筋黑小麥,適合制作蛋糕、餅干及配粉使用。
2015年在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運城楊包農場和牛家凹農場各種植0.067hm2,平均產量為5 805.75 kg/hm2,比對照良星99(5 933.40 kg/hm2)減產2.15%(表1)。2016年在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運城楊包農場和牛家凹農場各種植0.067 hm2,平均產量為5 382.78 kg/hm2,比對照良星99(5 509.50 kg/hm2)減產2.30%(表1)。

表1 運黑14207與普通白小麥產量比較試驗結果
2017—2018年在山西省南部臨汾市、洪洞縣、河津市、萬榮縣、夏縣、鹽湖區(qū)等6個試點種植,產量結果如表2所示。2017年運黑14207平均產量5 713.50 kg/hm2,比CK(5 262 kg/hm2)增產8.58%;2018年續(xù)試,平均產量為4 957.50 kg/hm2,比CK(4 710 kg/hm2)增產5.25%。運黑14207的2 a平均產量較CK增產6.92%。

表2 山西省南部特殊用途冬麥區(qū)水地組區(qū)域試驗產量結果
該品種適合我國黃淮麥區(qū)中水肥地及相似生態(tài)區(qū)種植,但株高偏高,在灌溉時要注意預防倒伏。
適宜播期為10月5—20日,播量150 kg/hm2。為保證成穗數(shù),可綜合考慮播期、茬口、天氣、肥力水平等各項因素作適當調整[8]。播前需精細整地,播種均勻一致,播種深度為3~4 cm。
精細秸稈還田,按中等肥力田塊實施,增施有機肥和磷肥有利于該品種著色和改善品質。根據(jù)墑情,澆好越冬水,一般年份澆2次水。
根據(jù)麥田病蟲害發(fā)生情況,選擇適宜藥劑進行綜合防治,特別要及時預防蚜蟲、白粉病及銹病。在孕穗期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結合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 g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以及磷酸二氫鉀葉面噴霧[9],綜合防治對小麥蚜蟲、白粉病和銹病有較好效果,且還可增加小麥葉片活性,延緩衰老,預防干熱風,增加千粒質量,從而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該品種花藥外露、花粉量大,易傳粉影響白粒小麥,建議實行分區(qū)域種植;6月初,顆粒飽滿時及時收獲(避免遇雨,否則顏色變淡,影響營養(yǎng)品質)。
彩色小麥依然屬于小麥,只因小麥籽粒顏色有紅、紫、藍、黑等,故統(tǒng)稱為黑小麥。黑小麥的特殊性使其與白粒小麥的雜交后代中分離出不同顏色:紫色、白色、雜色,其中,純紫色和白色種植后基本不再分離,而雜色則每一世代均分離,需要每個世代進行挑選[10]。黑小麥農藝性狀偏重草的習性更多一些[11-12],因此,其早代選擇標準應比白粒小麥雜交后代低一些,但高代株行則需提高選擇標準,除其他農藝性狀(株高、株型、穗數(shù)、穗粒數(shù)等)外,更應注重分蘗成穗率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