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報慈小學 趙子琦
“童真課堂”,顧名思義,就是課堂需“以兒童為中心”,教師要尊重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考慮兒童的個性特征,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引導兒童成長。《課程標準(2011 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而這些并沒有像數學知識那樣被直白明了地顯現在課本上,而是隱含其中,正需要教師去挖掘、提煉并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童真課堂”例談小學數學三種思維能力于課堂滲透的理解。
低年級學生年齡尚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的理解往往是零碎的、表面的,要使他們對數學事物的概念形成抽象的、概括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動手動腦,通過認真地觀察、比較、分析,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促進領悟數學概念的本質特征。
【片段一】
師: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把一些物體的邊看成線段,我們還可以折出一條一條的線段。
教師示范折。
師:看,先把正方形的紙對折,打開,紙上就有了一條折痕,這條折痕也可以看成是線段。你能像老師剛才這樣折一折嗎?
師:現在我們也來摸一摸自己折出的線段,指一指端點,說給同桌聽一聽。
師:那你能再在自己的正方形紙上折一條比這條短的線段嗎?誰來試試看?
師:你還能再折出比原來這條線段更長的線段嗎?
師:(舉起折出的線段)大家跟我比一比,你的線段比我的是長還是短?你能說說比較的方法嗎?
生:一個端點對齊,看另外一個端點。
師:剛才我們折了3 條不一樣的折痕,通過比較,你有什么發現?
說明: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有些線段長一些,有些線段短一些,也就是說,線段是有長有短的。
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比較”是進行知識理解和數學思維活動的基礎,也是抽象、概括的基礎。對于小學數學來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比較進行認知和揭示知識的本質,深刻理解概念、法則等等。建立線段的概念是小學數學圖形認識的基礎,需要調動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其領會線段的特征,以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學生,實際的動手操作是必備環節。課堂上,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做線段,利用已知的比較長短的方法——先把一端端點對齊,再比較另一端點,體會“線段有長有短”的特點,在促進比較能力的提高中進一步完善對線段本質特征的認識。
小學數學的許多知識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因而概括能力就成了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具備的一項思維品質。教師要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充滿童趣氣息的氛圍中體驗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通過“形象—表象—抽象”的心理活動過程,抽絲剝繭,逐步概括、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
【片段二】
師:最終小明一共喂了幾只小雞?
生:8 只。
師:(動畫演示繼續)小雞吃飽了,就要去玩耍了。仔細觀察,走掉了幾只小雞?那么現在還剩幾只小雞呢?
生:還剩4 只。
生:8-2-2=4。
師:你能看圖完整地說一說它的意思嗎?
生:原來有8 只小雞,第一次走掉了2 只,第二次又走掉了2 只。
師:說得真好,小朋友真會概括!
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從一年級起,教師就應逐步將“概括”滲透到具體教學中,為慢慢培養抽象邏輯思維做好鋪墊。本課將連加、連減融入一個完整的喂小雞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理解算式的含義,將靜態的圖片變成一個動態的過程:通過跑來2 只小雞,又跑來1 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的意義;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 只,又跑走2 只,讓學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
數學課堂是信息交流、思維碰撞的平臺。數學學習是互動的、生成的,是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發展、生成中逐漸領悟知識的本質,發展思維廣度。想象是形象思維的高級形式,是思維的一種升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促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片段三】
小組合作(音樂伴奏):觀察捐款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用手比劃大小。
當天,云南世博旅游集團與老撾方面簽訂《合作備忘錄》,云南世博旅游集團與南京旅游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云南文投集團與云南泡魯達文化旅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意向協議》。
總結發現:形狀相同,大小不一樣。前面和右面的長方形長相等,前面和上面、右面和上面都有一條邊長相等。
師:現在你看了捐款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能不能想象出它原來的樣子?
生(師引導):它有三種相對的面形狀、大小都相等,所以我們只要觀察它的三個面。
閉眼想象活動:捐款箱前面、右面、上面的形狀和大小。
小組活動(音樂伴奏):1.觀察彩色長方體,配對連線從前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圖形。2.根據出示的前面、右面、上面,重新擺放長方體。比較兩種不同擺法,在不同中找相同。
要了解一個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只要觀察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要了解正方體,只要觀察一個面,因為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的正方形。
師:有了三個不同方向面的形狀和大小,我們就能想象出它原來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這就是觀察物體的神奇所在。
數學思維能力是研究數學對象本質的必備能力,借助童真課堂的平臺,教師需激發學生自主成長的潛能,滲透比較、概括、想象等一系列數學思維能力,層層遞進,慢慢引導學生發現數學,探尋數學規律,挖掘數學本質。這樣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深度達到新的層面,并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