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廣陵小學 趙 燕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教師重視教學過程中建模思想的應用,加大了對學生建模思想的培養力度,促使學生運用建模思想和數學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切實鍛煉了學生勤于思考、樂于學習、學以致用的綜合能力。然而在具體實踐中,想要幫助小學生簡化思維,提升抽象思維能力,順利將抽象數學知識遷移為便于理解且切合生活的具體內容并不容易,需要教師科學采用生活教育策略,將建模思想滲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可以在輕松熟悉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數學知識,自然而然地愛上這門學科,并樹立起建模思想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可見,研究基于生活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中建模思想的應用策略非常必要。
小學生形成數學建模思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積累過程,加之小學生正處于學習數學知識的起步階段,所以在面臨數學問題時通常缺少建模意識,而是想要直接解決表面問題。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運用創設生活情境策略,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意識,令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挖掘數學模型,借助數學情境的生活化氛圍,主動思考探究數學模型,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可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數學建模思想。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從創設生活中分數應用情境的角度出發,開展了對學生數學建模意識的針對性培養,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家庭聚餐時,四個家庭成員平分三個蘋果的日常情境,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提出問題:每個蘋果需要分成多少份才可以保證每個家庭成員得到的蘋果一樣多?在家庭中分蘋果的生活情境顯然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熟悉,相較于文字教學內容而言,其更能夠調動學生思考興趣,促使學生結合對分母、分子、分數意義的理解,深入探究分數數學模型,不斷挖掘分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通過分數建模意識和建模思想解決問題,既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計算能力,也幫助學生增強了建模意識和建模思想實際運用能力。
小學生能否在數學課堂理清建模思路,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小學數學教學中建模思想的應用效果。目前來看,很多小學生面對抽象數學知識內容,存在著建模思路不夠清晰的問題,這就給寓生活于教育策略的設計與實施提出了新要求,教師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獲取建模思路,理清思想脈絡,可采取引入生活實物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借助真實實物觀察與觸覺感受,降低學習難度,透過抽象數學問題順利理清建模思路,實現對抽象數學知識的具體化呈現,進而有效幫助學生高效、正確地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積》的課堂教學中,師生在一起學完具有較強抽象性的長方體與正方體面積計算公式后,及時組織學生借助教師所提供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開展“小小粉刷匠”活動,讓學生負責粉刷工作,把廢物利用制作的正方體垃圾桶、長方體筆盒等實物表面粉刷一遍,計算這些實物的表面積大小,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判斷實物表面積計算和粉刷有何聯系與區別,學生對四面、頂面、底面進行了拆分計算與粉刷,在此過程中使用卷尺等測量工具獲取精準數值,最終通過實踐操作活動理清了“頂面面積+底面面積+四面面積=物體粉刷總面積”的數學模型,更好地掌握了相關知識,提高了學生觀察實物、分析思考數學模型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建模思想進行各種變量的選擇、驗證,獲取建模方法,在今后的物體表面積計算問題解決中,靈活運用數學模型提高解題效率和質量。
傳統單一的小學數學作業模式容易引發學生的厭煩與抵觸心理,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將作業設計與生活化教學、滲透建模思想深度融合到一起,為學生設計具有生活問題的多樣化數學作業,引導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延伸數學建模思想的應用,進而深刻明確建模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改革創新小學數學作業模式,扭轉學生對數學作業的消極心理,使學生喜歡上數學作業,另一方面將數學作業變成傳遞和應用建模思想,打造寓生活于教育的新教學平臺。
總而言之,新教育形勢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要重視建模思想的有效運用,正確認識培養學生建模思想的必要性,在引導學生形成與應用建模思想的過程中,采取寓生活于教育的科學觀念,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建模意識;引入生活實物,幫助學生獲取建模思路;設計生活作業,延伸學生建模思想”等策略,全面加強對學生建模思想的激發與鍛煉,使學生可以靈活運用建模思想解決更多實際問題,不斷增強數學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