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侯集實驗小學 孫 莉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運算階段的兒童的語言符號意識已經形成,具有強烈的辨別意識。掌握正確的估算方法是小學生良好計算能力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習了估算,學生也就能理解化繁為簡思想的重要意義,從而幫助他們深化數學學習的層次。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設法激發學生的估算意識,從而達到促進思維能力提高的目的。
小學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技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知道,學習計算方法是以精確計算為主,這樣就容易造成輕視估算作用的現象。因此,為了保證估算教學的效果,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學習估算的價值,促使學生在計算中養成估算意識,主動利用估算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在實際生活中發揮出估算的作用。例如:某工廠現需運送627 箱飲料,每輛運輸車可裝載73 箱,一次全部運送完,需多少輛運輸車?對于這一問題,從實際需求來看,學生若采取精確計算,既存在一定的難度,又要耗費較多時間,并無太大的價值,估算是更加適合的方法。于是教師這樣引導學生:把627 箱飲料視為630 箱,將73 箱視為70 箱,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計算的難度:630÷70 =9。由此便得出了答案:要想一次性運完全部飲料,需要9輛這樣的運輸車。在本題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緊抓關鍵點,那就是讓每一輛運輸車裝少一些,箱子的數量多算一些,就算只剩幾箱飲料也需要再用一輛車來運送。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能夠感受到估算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作用。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創設生活情境教學方法已經走進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在進行估算教學時,不妨以實際問題為背景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識到估算在生活中的用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出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估算的用途,從而促使他們增強學習估算的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出這樣的情境:逛超市時,爸爸給你20 元錢,讓你買自己喜歡的商品,怎樣消費才能購得盡量多種類的商品?怎樣消費才能購得體積最大的商品?如何用這20 元保證自己獲得最好的消費體驗?接下來,教師在課件上展示出幾件商品的價格,要求學生在20 元的范圍內進行搭配選擇,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采取估算的方法得出了結果。
為了培養小學生的估算意識,小學數學各個階段的教材中都添加了估算的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估算問題,促使學生逐步養成估算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出有效的估算問題,引導學生開展估算方法的學習。例如,在進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教學時,教師就讓學生進行估算:它的商是幾位數?其實生活中包含許多估算的問題,教師應當從中提煉出教學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廣泛應用,讓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例如,學生去超市購物時,購買了單價為34 元、17 元、7 元、9 元的商品,教師讓學生估算一下總價格,結果為不高于80 元,可是收銀員收了84 元,與估算的結果不符,仔細檢查后發現是收銀員將17 元的物品多算了一次,由上可見,估算在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家加涅在強化學習理論中指出:“認知活動需要在反復訓練中讓思維產生對事物表象的內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估算教學,除了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以外,教師還應當對學生開展相應的估算訓練,通過反復的練習來培養學生的估算習慣。教師可以組織估算的專項練習,讓學生參加模擬購物等學習活動,促使他們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進行二年級“加、減法估算”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開展一次模擬購物的估算練習。首先向學生說明幾種商品的單價,然后分別發給學生50 元、70 元、80 元、100 元不等的購物卡,讓學生自主購物,自由設計消費方案,最終選出最佳方案。這樣的模擬練習十分貼近真實的生活,學生會產生真實的購物之感,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再例如,教師為學生設計判斷正誤的問題:子軒同學的身高是450 厘米;三年級二班有22.4 個學生;自行車的時速為每小時70 公里等等。學生在判斷對錯的過程中,既能夠認識到估算的重要性,又可以增長生活中的常識,起到雙重的促進效果。
綜上所述,估算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開展估算教學時,教師應當立足于生活實際,設計出符合小學生認知方式的教學方案。通過創設估算教學情境,讓他們感知估算的價值。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做好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