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第五中學 宋 艷
初中數學學科是一門更多地關注學生思維邏輯塑造的學科,這也意味著需要學生多思考、多探究,鍛煉思維,養成思考的習慣。課堂提問環節作為師生交流的渠道,能夠讓學生廣開言路,深入討論,在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本文即針對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高效提問環節展開討論,以期提高課堂提問效率,進一步優化課堂。
初中階段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既能夠充分展現課堂的獨立性與開放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夠使學生在問題的討論、解答過程中逐漸養成內在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思考、質疑的習慣。反觀當前的數學課堂,可以發現仍然存在如下的問題:其一,提問的思路過于局限,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開始注意到提問環節對課堂的帶動性,因此頻繁增加提問環節,這種沒有經過精心設計的沒有針對性的問題,不僅未能真正提升課堂效率,還可能會打斷課堂節奏,影響課堂效率。過高頻率的提問,也會使學生疲于應對,忽視了原本的知識點。其二,提問的“深度”僅僅局限于課堂提問本身,而忽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的關注與培養。在很多教師的觀念中,提問僅僅停留在了課堂,而忽視了課前的建構與課后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與學生達成一種互動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關于問題的“難度”與“頻率”都需要教師做出認真的思考。課堂提問一種是較為常見的環節,每節課或多或少都會用到提問方式,另一種則是“問題教學法”,以問題貫穿課程,建構起一節課的邏輯體系。當區分開提問所承擔的作用后,每節課的問題設置就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問題僅僅是課堂的引入或者是一小部分,就精選幾個問題,在一些關鍵點放置即可,如果確定問題是作為課程的線索而存在的,問題數量便可適當地增加,但是主問題應當有所限制,一般每節課只有一個主問題即可,把握問題的“難度”,需要問題具有“普適性”,能夠照顧到全班學生。問題的難度過高,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問題難度過低,則會使學生失去探究的欲望。恰當的問題難度,應當是學生“踮一踮腳尖”才能找尋到答案的。把握住問題設置的“度”,真正發揮問題的作用,才能逐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組織教學中,提問的最終落腳點應當是為學生建立“質疑精神”“理性思維模式”。首先注重課堂的邏輯設定,如在講述“概率”一課時,教師可以由淺入深地以例子一步步引發學生的思考,如“掃雷游戲中,雷區是如何計算的呢?”這樣的問題提出,先為學生建立“趣味”認知。接下來則是“拋出一枚硬幣,獲得正面的概率是什么?”這個問題具有“現實”可操作性,可以先由學生獨立思考。再進一步的是“在一個盒子里裝上6 顆紅色糖果、3 顆黃色糖果、4 顆綠色糖果,那么隨機抽取一顆,摸中不同顏色糖果的概率一樣嗎?”這個例子則帶有專業的思考性。塑造學生的思維模式,就要求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已經將這種邏輯注入其中了。塑造學生的思維模式,即通過課堂提問帶動學生的問題意識,圍繞問題意識的建立,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探究,也可以通過分層設置問題,使學生的思考逐層深入,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到解疑、探究、討論中。
初中數學課堂的提問環節可以有效調動課堂思考的氛圍,豐富提問方式,也應當是教師著力思考與探究的重點所在。以“三視圖”的學習為例,“三視圖”本身就是空間幾何的學習基礎,但是很多學生受空間想象能力的限制,在學習中總會出現各種情況。此時教師不妨直接組織一系列的課堂“競賽”,帶學生一同繪畫“三視圖”,比賽哪組最快、最標準等。當學生畫完之后,已經對三視圖有了直觀、真實的感受,最終才能更為直觀、準確地去回答問題,找到正確的思考方向。課堂提問環節應當是師生間的一種互動模式,重要的不僅是問題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答復”,很多時候甚至需要教師因學置教,根據學生給出的反饋進行教學調整等。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能夠使學生放松下來,及時大膽地將自己所想、所思說出來,真實地反映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與感受。在組織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與學生達成互動,有效交流。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善于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并且啟發學生去思考。傳統的教學缺少互動和交流,學生不能有效地自主參與學習,但是在問題教學中,學生可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持續提升自己的探索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教師需要持續探索有效的提問方式,著眼于教育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