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吳騰輝
傳統的數學教學交流的方式大多集中在生與師的交流,方式比較單一,學習的真正情況彼此都沒能真正了解。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學生的各方面都應得到充分的發展,多元交流自然就成為催生思維發生的主要方式之一。
學生與教材之間也需要一個交流的過程,一個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兩者相互融合的過程。教材只是客觀表述了這一章節需要掌握的認知與能力,但對于這樣的表述,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需要交流。與教材的交流就是去理解教材,既要理解它的表層含義,又要理解它的內層含義,甚至還要理解它在字里行間的期許。以“從問題出發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一章節為例,文本中有這樣一題:小明和爸爸帶300 元去運動服飾商店購物。一套運動服的價格是130 元或者148 元,一雙運動鞋的價格是85 元或者108 元。問,如果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剩下多少元?學生先將題目閱讀一遍,感知文本是交流的第一步。再讀一遍,學生就將最難的“最多剩下多少元”這句劃下來。這句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不是意味著最少花費了多少元?最少花費多少元是不是意味著買了最廉價的商品?這個對著教材發問的過程就是一個與教材交流的過程,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將教材的語言轉化為自身認知能夠到達的語言。可見,與文本的交流給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一條通道,使他們更容易解開其中的奧秘。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與教師交流。學生與教師交流的目的是獲得解決問題的路徑,因此,教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給學生的思維搭建合適的支架,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引入思維的場,讓他們自然地綻放火花。與教師的交流其實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教師問學生問題,學生通過搶答、舉手等方式來回答;另一種是學生問教師,學生自己尋找問題,找自己不會的去問教師。但結果其實就是一種,即師生互動,平等交談解決問題。以“從問題出發分析和解決問題”為例,在剛才的一題中還有這樣的信息:帽子有16 元的,也有24 元的。教師讓學生對著這樣的情境提出一個問題,這就是在交流中啟發學生去思考。學生由剛才“最多”想到了“最少”這個詞,于是有了這樣的問題:如果買3 頂帽子,付出100 元,最少找回多少元?教師首先評價這樣的問題出得妙,評價能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信心與力量。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讓學生去解決。接著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什么體會告訴教師?明顯的,在交流中,教師將自己放到與學生平等的姿態上,讓交流充分、真實。學生說,可以從問題開始想,再選擇分析問題的思路。可見,師生間的交流讓思維走向開闊。
一堂課中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他們的收獲也會不同,每個學生對課堂呈現的問題都有著自己的思考。換言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路,都有自己的思維特點。對課堂來說,這些多維的思維也許是課堂最大的資源,教師要盡量發揮資源的效度,讓每個學生獲取最大的生長空間。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每個學生交換一個困惑,整個小組就獲得若干個挑戰的機會;每個學生分享體驗,整個小組就獲得若干個體驗,這些體驗也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小組交流最大的好處就是,每個學生交流的機會都是均等的,每個學生都是小組交流中的主人。還以“從問題出發分析和解決問題”為例,教師給出這樣的題目:學校買了18 袋乒乓球和9 個籃球。乒乓球的個數是籃球的幾倍?教師讓學生小組交流這樣的問題好做不好做。一個組的學生都圍在一起,先自己分析,然后再依次發言,每一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在交流中發現這題不好做,交流中學生自己找出這樣的關系量,即乒乓球的個數÷籃球的個數=乒乓球的個數是籃球的幾倍,同時,他們在交流中也發現,這題缺少這樣的條件:乒乓球每袋的個數。學生交流的時候,教師要做一個旁觀者,聽學生的發言。同時,教師也要收集他們交流中的信息,為最后的彼此交流做準備。
多元交流是讓彼此的心相融,讓學生的思維在真實中得到發展。教師在課堂要創設多元交流的平臺,讓學生盡情地參與其中,讓他們相互接納,富有個性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