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城東實驗小學 曹亞平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數學教學要求,也難以滿足學生課堂學習需求。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段學生來說,這種被動學習模式根本無法激活學生課堂學習思維,只會讓課堂教學變成一潭死水。教師應更加靈活地設計課堂教學,通過組織游戲活動、活用簡易教具、設計角色扮演等課堂活動形式,豐富課堂活動創設角度,將更多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元素引入課堂當中,為學生營造積極、開放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對數學知識形成新的認識。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低年級學生正處于由“玩”到“學”的過渡時期。在進入小學階段之前,幼兒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游戲教學,學生已經適應在游戲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的學習方式,掌握了游戲學習方法。教師創設數學教學活動時,充分發揮“玩”對孩子的吸引力,將課堂教學內容融入游戲當中,適應學生借助游戲構建認知的學習習慣,消除學生學習數學新知的畏難心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樂學、愛學中主動接受和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課時教學中主要涉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教師在講桌上放了很多具備這四類立體圖形特點的生活物品,學生有序挑選自己喜歡的物品,開心地投入游戲當中。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發現手中物品有哪些特點,和小組成員交流自己的發現。
該章節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四種立體圖形都能在學生生活當中找到對應物品。教師將這些物品引入課堂當中組織學生游戲,為學生構建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觀察和游戲中主動探索立體圖形特點,增強學生課堂學習印象,完成數學知識的準確建構,相比于煩瑣的語言陳述,這種游戲活動無疑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最主要的思維特點就是抽象思維能力較差,認識和分析數學事物時依賴于具象思維能力,習慣通過直觀的觀察、操作建立數學感知。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把各種簡易教具引入課堂當中。當下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習內容的教具素材有很多,如計數器、小棒、小圓盤、物體模型、紙幣玩具等都是數學教學的有效資源。教師組織學生利用這些教具展開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能夠增強學生課堂學習感官刺激,建立具體、直觀的數學認知,強化學生課堂參與意識。
例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100 以內的數”,教師讓學生與同桌兩人組成小組,每人從小棒堆中抓出一大把,混合在一起數一數一共有多少。第一輪數數過程中,學生大都是采用一根一根數的辦法,在有學生意識到這樣數太慢時,就會主動與同桌交流,思考更好的解決辦法。果然,到了第二輪數數時,有些學生根據數到10、20、30……時得到的啟發,想出了10 根小棒放在一起的方法,成為最快得出結果的小組。
該課例當中,雖然只是用了小棒這種最原始、最簡單的教具,但也能引導學生“知行結合”,讓學生在一邊動手一邊動腦中經歷數學生成,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促進學生從具象教具擺放抽象出數學知識,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角色扮演是很受學生歡迎喜愛的一種課堂活動形式,組織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進行課堂表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教材文本語言,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學習意識。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編排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插圖,數學知識多是通過這些對話、故事呈現的。教師要立足這些教材資源,創設相應的角色扮演情境,為學生分配不同扮演角色和扮演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表演,內化數學知識,獲得認知和個性的協調發展。
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上冊“1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一章節中,引導學生將“分與合”的知識遷移到加減法學習中,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加減法的含義是教學重難點所在。教師在教室空曠處畫出一個圓圈,代表森林大會會場,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小動物,按照1 人、2 人、3 人等不同數量組成小組,每次兩個小組學生同時進入圓圈中,讓學生思考其中的數學信息,提出和嘗試解決數學問題。學習減法時,也可以創設同樣的角色扮演情境。
教師通過創設“動物參加森林大會”的角色扮演情景,讓參與扮演者和觀察者都能直觀觀察到不同數量合在一起后的變化,使學生對“加法的含義”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完成課堂學習的知識遷移,領悟加法的數學意義。
低年級數學課堂中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能夠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對數學知識展開更深入、更豐富的課堂學習,使學生外在的動手操作、語言表達、感官刺激與內在的數學思維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擴展學生數學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學生多種數學思維能力的共同進步,為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形成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