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靈山小學 吳文才
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教學中應著重引導學生在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運用乘法口訣來學習數學,能運用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體驗乘法口訣的實用價值。教材編排乘法口訣匠心獨具,體現出三個特點:(一)充分利用課本插圖情境導入,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創設各類游戲、實踐活動為編乘法口訣準備;(二)充分展示乘法意義,讓學生自己體驗到乘法是加法的一種最有價值的簡便運算,通過探究總結規律,初步了解乘法口訣的編制方法;(三)充分利用游戲、操作、實驗等活動,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尋找規律,便于理解記憶,運用所學知識的有效遷移學習口訣,逐步掌握,靈活運用。
教材中有大量的生活情境主題圖,因學生生活的地理區域不同,設計了包括城市、農村、學校等都是平時生活的場景。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場景圖片來培養學生的基本運算技能,讓孩子們在擺一擺、數一數、找一找等活動中得到直觀的感受,理解算理,明白算法。作為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對小花貓的外形特征非常熟悉,教師先找人口述一只小花貓的外形特點,分組討論:“一只小花貓1 張嘴,2 只眼睛4 條腿……九只花貓9 張嘴,18 只眼睛36 條腿。”在直觀感知基礎上輕松愉快地鞏固了乘法口訣,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中以實際生活中的模型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乘法口訣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現出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學時,我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學生的知識結構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要面向全體小朋友,設計具有層次性、多樣性,教學方法靈活有序,著重落實好“雙基”。如教學 “乘法口訣”時,課前布置學生回家搜集一些與“5”相關的事物,課堂上分小組討論交流,每組確定一名同學發言,A組說國旗上有5 顆星星,B組說我有5 種玩具,C組同學說人一只手有5 根手指……根據各小組反饋的意見,啟發學生回答,找兩位同學站在講臺前演示,出示一只手是五根手指,再出示另一只手也是五根手指,或者正反面交替演示,使學生直觀地產生數感,進一步引導學生兩只手合在一起是一雙手,每只手有五根手指頭,一雙手表示2 個5,是10 根指頭,4 個5 是20 根指頭……小結列出表格: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迅速組織全班同學同桌擊掌說口訣,學習小組成員輪流擊掌對口令,或開火車、做游戲等形式,學生在愉快情境下玩中學,充分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
創設運用數學知識和問題條件,使學生接觸更多的生活實例和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問題,一邊學一邊用,切實感受到數學和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注重啟發引導學生尋找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乘法問題。例如,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我選在操場,用戶外活動的形式去解決問題。如:有12 位同學在操場上排隊做廣播操,怎樣排隊?同學積極交流后,匯報也很積極,有的說4 排,每排3 人;有的說男女各一排,每排6 人,很快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4×3 或3×4;2×6 或6×2。通過實際排隊,找人說一說4×3 和3×4 表示什么,引導學生了解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使學生明確這兩個乘法算式的真正意義,既可以表示3 個4 相加,也可以表示4 個3 相加,比用加法計算簡便,引導學生說出口訣:三四十二。接著進一步提出全班48 人做游戲該怎樣排隊,找人口頭復述相關乘法口訣。利用生活場景創造性處理教材,讓學生在熱烈討論、合作交流中探究所學新知,體會出同學之間合作成功的樂趣。
充分發掘生活素材,培養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理解新學習知識,重視學生課堂小結,這樣不僅鞏固了舊知,又對新知的掌握有了重新的認識。例如,在教學“6、7 的乘法口訣”時,首先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規律后組織學生討論“買球”。自由說一說,認真算一算,1個小足球9元,2個小足球18元……一個籃球7元,2個籃球14元……最后完成表格。學生根據前面口訣的規律,通過實踐在算一算中編制6、7 的乘法口訣水到渠成。這里結合上面表格,運用比較的手段、觀察的方法找出它們的相同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思考能力、推理分析能力。
總之,能正確掌握乘法口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習運用數學眼光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的意識,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的課改教育理念,有價值地展示出數學知識真正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學習數學的內驅力,真正體會到乘法口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