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順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
教學案例
【設計理念】
形象思維是抽象思維的基礎,對抽象思維具有很好的促進和補充作用。尤其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學生更需要形象思維的助力。蘇科版物理教材“內能 熱傳遞”一節的相關概念和原理就非常抽象。比如,內能是微觀粒子的能量,它是怎樣表現出來的?為什么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大,而內能增大,溫度不一定升高?熱傳遞過程中,是內能大傳給內能小還是高溫傳給低溫?這些問題,初中階段的學生理解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筆者從形象思維入手,通過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形成了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課堂實錄】
(展示臺上放著一燒杯冷水和一燒杯熱水。教師用手舉著溫差電風扇。)
師:大家看,這是一個電風扇。它為什么不轉呢?
生:沒有電池。
師:好,那我馬上找“兩節電池”。
(教師將溫差電風扇的兩端分別插入冷水和熱水中,扇葉竟然自己轉了。學生驚嘆。)
師:同學們想想,風扇的電能是從哪來的?
生:能量來自這杯熱水。
師:電能確實跟熱水的能量有關。這種與熱有關的能量,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能。
(教師請學生往冷水和熱水中各滴入一滴紅墨水。)
師:通過這個實驗現象,大家回憶出了哪些有關分子的知識?
生:分子間有空隙;分子在做不停息、無規則的運動;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
(教師將兩個鉛塊壓在一起,松手后,兩個鉛塊粘在了一起。)
師:通過這個實驗,大家又能想起哪些有關分子的知識?
生:分子間具有引力和斥力。
師:運動的物體具有什么能?
生:動能。
師:運動的分子也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叫作分子動能。
(教師出示彈簧乒乓球模型。)
師:輕輕地拉伸彈簧,會產生什么能量?
生:彈性勢能。
師:這兩個乒乓球相當于兩個分子,當它們距離稍遠或較近時,會產生吸引和排斥的作用,這時產生的能量叫作分子勢能。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作物體的內能。
(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仔細觀察書中插圖,通過歸納得出結論。教師出示幾幅圖片。)
師:這些圖片中的物體都具有內能嗎?說說判斷理由。
生:它們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只要分子都在運動,物體就有內能。
師:這些物體分別處于什么狀態?溫度相同嗎?
生:分別處于氣態、液態、固態,有低溫、常溫、高溫。
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任何物體處于任何狀態、任何溫度之下,都具有內能。
師: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把湯勺放在熱水里,勺柄一會兒就會變熱。大家說說,它的溫度和內能是如何變化的?
生:溫度升高,內能增大。內能是從湯里傳來的。
師:這類現象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如,冬天抱熱水袋取暖,你的內能是從哪里來的?夏天吃冷飲降溫,你的內能到哪里去了?
生:從熱水中傳來;傳給冷飲了。
師:這類現象叫作什么?
生:熱傳遞。
師:那么,熱傳遞過程有哪些特點呢?請大家通過實驗了解一下。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做感溫金屬絲的變溫實驗。)
師:誰能描述一下實驗過程中的現象?
生:溫度升高后,金屬絲自下而上逐漸變黃。
師:從該現象中,大家可以認識到哪些熱傳遞的特點呢?
(學生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我們用繪圖的方式回顧一下實驗過程。把感溫金屬絲放在熱水中,剛開始,大家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生:金屬絲下面變黃了,說明下面溫度高。
師: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大家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
生:金屬絲自下而上逐漸變黃,說明上面溫度逐漸變高。
師:溫度變化后,金屬絲各部分的能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金屬絲上面的內能逐漸變大,說明下面的內能傳到了上面。
師:通過這個實驗現象,大家分析一下,熱傳遞發生的條件和方向是什么?
生:條件是溫度差;方向是從高溫到低溫。
師:在物理中,我們把熱傳遞過程中變化的能量叫作內能,它的單位是焦耳。
生:老師,熱傳遞的方向一定是由高向低嗎?一個低溫但內能大的物體,能否向一個高溫卻內能小的物體進行熱傳遞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讓我們來觀察一個實驗。
(演示實驗:展示臺上有兩個燒杯,一杯裝有足夠多的冷水,一杯裝有少許熱水。教師拿出一個由感溫材料做的特制U型金屬條,將金屬條較短的一端插入冷水中,將金屬條較長的一端插入熱水中,中間部分懸空,形成了一個展示熱傳遞現象的“熱橋”。)
師:這個“熱橋”的顏色發生了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
生:金屬條從熱的這端開始逐漸變色,向冷的一端前進。
師:如果老師往冷水杯中再多加一些冷水,變色方向會發生改變嗎?
生:不會。
師:根據這個實驗現象,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熱傳遞的方向一定是由高向低的。
【教后反思】
本節課,筆者從形象思維入手,通過設置新奇直觀的實驗、制作形象的類比模型、繪制簡明生動的思維導圖、展示獨特的“熱橋”現象,讓學生掌握了內能概念,了解了內能與溫度的關系,以及熱傳遞過程的特點。筆者通過精心設問,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盡可能地處于積極主動的思考狀態。同時,筆者也注重培養學生借助物理形象思考問題的習慣,引導他們在物理形象的基礎上去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幫助他們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搭建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