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朝陽縣林業和草原局,遼寧朝陽 122000)
朝陽市地處遼寧省西部地區,氣候干旱,荒漠化現象比較嚴重,目前土壤荒漠化面積達68%以上,在監測區域土地面積中占比達到65%左右。由于當地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生物多樣性喪失、各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因此,在朝陽地區生態環境建設中,要注重發展生態公益林,以期在當地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1]。近些年來,朝陽地區積極發展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結合朝陽區的實際,分析了生態公益林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成效,并提出了對策措施。
朝陽地區氣候干旱,降雨量稀少,土壤類型主要為褐土;植被類型主要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代表性的樹種有刺槐、油松、榆樹、山杏、楊樹等,此外還有沙棘、酸棗、胡枝子等灌木。2016年,朝陽地區林業用地總面積約為114.63萬hm2,森林覆蓋率約49%,森林蓄積總量達到1900萬m3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85.92萬hm2,補償面積73.79萬hm2,國家級公益林補償面積為62.59萬hm2,省級公益林總面積、補償面積分別為23.32萬、11.07萬hm2。國家級公益林中,宜林地面積達4.94萬hm2,其中宜林荒山面積為4.88萬hm2。公益林的整體情況是國家級公益林面積多于省級公益林,國家級公益林中有林地面積占比小,荒山等占比大,且公益林的林分長勢處于較弱的狀態[2]。
2.1 森林質量不斷提高,生態效益明顯大面積的生態公益林可以在生態環境的改善、水土的保持、氣候的調節等方面發揮出積極的作用,進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保障[1]。近幾年來,朝陽市生態公益林建設的成效明顯,2016年朝陽市國家生態公益林的面積達62.59萬hm2,總蓄積量較2014年增加700萬m3以上。
2.2 農村經濟獲得了較好的發展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央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標準有所提高,提高了林農開展生態公益林建設的積極性,提高了當地森林資源的質量,很好地改善了環境質量,對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帶動作用。
2.3 林區農戶的生態意識得以提高對于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朝陽市一直注重加大宣傳力度,在一些交通樞紐、林區、村莊內均設置了宣傳窗口或宣傳欄進行生態公益林相關政策的宣傳,使廣大林農充分認識到生態公益林建設的效益,督促其自覺加入公益林保護中,為建設“生態朝陽、美麗朝陽”打好群眾基礎。
3.1 林間樹種結構合理性不夠,普遍存在林分質量不高等問題目前,朝陽市生態公益林樹種類型多為油松純林,針葉林占比過大,闊葉林面積小;人工林占比達80%,尤其是人工純林,遠遠大于混交林所占的比例;生態林內生態穩定性差、林分抗逆能力不強、存在很多潛在的病蟲害風險[1];朝陽市生態林內有林地上平均林木蓄積量不足50m3∕hm2,整體生產力水平不高。
3.2 未建立起統一完善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目前,朝陽市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尚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補償方式過于單一。目前,主要的補償方式為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形式,無法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方式實施,其他方式的補償還未得到重視,如技術、人才、政策等方面[2]。二是未建立起統一化的補償標準。國家級、省級的補償標準不統一,省級補償標準比國家級的低,兩者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聯動機制。在這種差異化的補償標準下,林農難以接受。三是生態效益方面的補償不到位。目前,生態公益林的補償資金除了來源于國家外,也對地方財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確保配套一定的經費用于生態公益林的效益補償工作中。目前,朝陽市各縣(區)財政壓力很大,經費配套上無法完全保證。
3.3 未因地制宜地開展森林撫育目前,當地生態公益林發展依據的森林經營相關技術合理性不夠,難以在實際生產中落實推廣[3]。例如,相關的技術要求中對油松主伐的樹齡確定為40年,而由于氣候、土壤、水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朝陽市很多地方的油松林生長了50~60年也無法符合主伐要求的標準。部分地方結合相關的技術要求當伐樹木為100株,而實際情況是可伐的樹木只有30~40株。整體來說,目前森林撫育時參照的標準未做到因地制宜,難以在實際生產中執行。
4.1 強化管護隊伍建設不斷完善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的考核機制,嚴格按照考核的要求進行考核。目前,朝陽市的生態公益林護林員隊伍超過3000人,對護林員的管理依據參照《朝陽市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管理辦法》,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該管理辦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對生態公益林管護的機制進行進一步的改革。2017年開始,朝陽地區的林場經過改革后定性為事業單位,一些國有林場在造林、護林等方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封山育林、禁牧等,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很好地抑制了當地亂砍濫發森林資源的現象。
4.2 加強生態公益林資源的監測近些年來,朝陽市對生態公益林資源的管理非常重視,對公益林資源開展長期、有效的監測。在《遼寧省生態公益林管護核查與資源監測技術方案》等有關文件的指導下,2014、2016年朝陽市生態公益林管理辦公室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國家級公益林資源的監測,及時地調整了盜伐、火災、平茬等相關的林地,2017年朝陽市建立起了固定監測區。經過幾年的監測,朝陽市生態公益林資源的監測數據庫得到了不斷的完善。今后仍然要加強生態公益林資源的監測工作。
4.3 加大撫育經營朝陽市自2016年起,每年國有林場內都會不同程度地開展1次撫育,對二級公益林內密度較大的林間開展生態疏伐工作。對于密度較小的林間,實施綜合撫育管理措施,如刺槐公益林內可選擇油松等進行補植,油松公益林內可選擇山杏等樹種進行補植;此外綜合撫育措施還包括進行松土、割灌、林地清理等,具體的撫育管理可結合生態公益林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4]。如果林地內土壤存在嚴重的退化現象、立地條件不佳,則補植的林木密度可適當提高。近年來,朝陽市每年退化林區的補植、造林工作均超額完成,一般林木的成活率超過80%。
4.4 采取多樣化的經營利用模式不同生態公益林的立地條件有所差異,可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多樣化的經營利用模式,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4-5]。例如,朝陽縣的六家子國有林場將轄區內有著較好的立地條件、內長有榛子的公益林承包出去發展林地經濟;又如,二十家子林場將轄區內有較好自然條件的公益林承包出去發展松塔、蘑菇等,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可以有效地改善環境、維護當地的生態平衡,尤其是對氣候干旱的朝陽等地,還可以發揮出明顯的水土保持、調節氣候等作用,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在建設生態公益林時,各級部門要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積極尋求各界的支持,針對性地制定出適合當地的生態公益林建設策略,促進當地生態公益林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