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強 唐根勝 朱訓泳
(1南京市六合區農業農村局,江蘇南京 211500;2南京市六合區馬鞍街道農業服務中心,江蘇南京 211525)
打造農產品品牌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標準化在農業領域的具體實踐,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農業提質增效。近年來,六合區積極抓好農產品品牌建設,品牌發展穩步推進,農產品品牌體系初步形成,實現了農產品品牌營銷渠道多元化。但在新時期農業品牌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品牌意識不強、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不高、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不容忽視。為此,分析全區農業品牌發展現狀,探討現代農業品牌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對持續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六合具有現實意義。
1.1 農產品品牌發展穩步推進截至目前,六合區現有綠色食品80個,有機食品34個,其中,2019年新增綠色和有機食品22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0.4%,有13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良好農業規范GAP等認證,“秦邦吉品”雞蛋獲得德米特有機認證,“遠望”商標被認定為中國家馳名商標。2019年8月,六合區被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命名為首批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19年全區通過“二品”認證的農業企業28家,合作社31家,家庭農場22家。
1.2 農產品品牌體系初步形成六合區已形成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等相互促進的格局體系,擁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8家、農業商標注冊數1497個,打造“茉莉六合”“多彩竹鎮”“大美冶山”3個區域公用品牌。其中,“多彩竹鎮”區域公用品牌于2018年5月成功發布,是全省首個鎮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9年10月,成功發布“茉莉六合”區域公用品牌,涵蓋區內優質稻米、經濟林果、畜禽養殖等優質產業。
1.3 農產品品牌營銷渠道多元化通過各類展示展銷活動和媒體全方位宣傳,目前全區已形成政府重視、企業主動、消費者認知、多方合力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良好氛圍。近年來,六合區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區政府印發《關于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打造六合農業電商服務中心,支持農產品經營主體在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開設旗艦店。截至2019年底,全區農業電商主體達715家,實現農業電商銷售額18.5億元。另外,六合還積極組織區內農業經營主體參加中國農交會、江蘇省農洽會、上海江蘇農展會以及南京農業嘉年華等活動,擴大六合農產品品牌知名度。
1.4 農產品品牌支撐基礎扎實為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六合區委、區政府把發展農產品品牌作為推進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舉措,下發《六合區農產品品牌建設行動方案》,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分工、保障措施,對獲得認證的農產品給予財政補貼,全面提升農產品品牌的發展水平,打造以都市休閑農業、綠色生態農業、高效設施農業為總體空間布局的特色產業集群。區政府還出臺了《六合區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支持辦法》,在金融、稅費、用電、設施農業用地等方面對農業龍頭企業予以扶持。通過龍頭企業擴大品牌農產品的生產規模,依托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信息、市場和經營管理的優勢,建立農產品品牌基地,開發品牌產品。
盡管六合區在打造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績,擁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尚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打造品牌意識不強,思路不明晰,缺少目標計劃。二是專業技術服務難于滿足初創型企業需求,產學研合作企業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低,農業科技支撐力不足。三是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不高,缺乏省內外知名的區域公用品牌。四是宣傳力度不夠,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五是政策扶持亟待增強,激勵措施不盡完善,生產經營主體申報農業品牌意識不強。六是地理標志品牌建設思路不清,地標產品缺乏認識。
3.1 明確品牌建設思路,確立品牌建設目標為提高品牌認知度,在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基礎上,建議進一步增強品牌建設意識,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的指導下,以促進新型都市化農產品品牌發展為目標,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加快培育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持續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促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六合提供產業支撐。具體到2020年底,新增“二品一標”產品達20個以上,新增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2個以上;培育和壯大“茉莉六合”“多彩竹鎮”等區域公用品牌,新增“和美龍池”和“原鄉程橋”2個鎮域公用品牌。鞏固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成果,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5%以上,規模農業生產主體質量安全可追溯率達80%以上,打造一批具有六合區域特色、在國內市場具有較大影響力和明顯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品牌。
3.2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建立特色“專家智庫”針對農業對技術的依賴性強,一些初創型企業反映,在種養殖過程中由于缺少專業指導、失敗率高等問題,以及“全區僅有少部分農業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部分農業主導型街鎮僅有1~2家農業科技型企業”的現狀,建議加強與南京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合作,進一步深化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抓緊建立健全專家對口服務,由區人社、農業等部門結合全區涉農企業需要,與周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對接,建立地方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專家智庫”,為農產品生產企業產品品種更新、標準化生產等提供對口指導。
3.3 做強農業特色品牌,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建議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做強農業特色品牌,發揮秦邦吉品、艾津稻米、大圣水芹、竹鎮蘿卜、龍池矮腳黃等品牌效應,擴大生產規模,嚴格標準化生產,提高市場占有率,放大“茉莉六合”“多彩竹鎮”等區域公用品牌帶動效應。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加強頂層設計,確定主攻方向,加強指導培訓,構建產品標準化體系,形成品種供應、種植技術、植保服務、優選分級、倉儲物流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把更多本地農產品納入區域公用品牌,增強品牌競爭力。二是引導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參與農產品品牌發展,成立農業品牌創新聯合聯盟,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開展行業自律,強化組織協作,推進聯合聯盟發展,引領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品質、打造品牌、推介品牌、樹立品牌。同時加大農產品商標品牌的宣傳力度,營造重視商標品牌、主動培育商標品牌的良好氛圍,通過品牌效應提升企業產品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1]。三是結合“4.26”知識產權宣傳周,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積極開展商標品牌宣傳。邀請國知局專家開展商標品牌戰略培訓,提升企業商標品牌意識。通過專家考察、業內人士座談等方式,積極宣傳“江淮分水嶺”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目前一批與江淮分水嶺相關的水稻、大米品牌如雨后春筍,井噴式發展。
3.4 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打通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議借鑒日本“地產地消”模式[2],在打通流通渠道上做文章,區域內行政事業單位食堂采購食材優先選擇地產品牌農產品;嘗試在農貿市場、六合及周邊地區加油站,開設六合農產品專售區域,推動農產品在市場上高效流通。進一步發揮區農業電商服務中心作用,組織普及型電商培訓,為農業企業提供宣傳策劃服務,擴大電商主體數量,提高線上銷售比重;發揮微信朋友圈、“小區居民圈”口口相傳、信任程度高的優勢,吸引和拓展更多消費人群;按市場化運營方式積極籌建農產品線下體驗展示中心,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區商務部門要通過農超對接、農產品進社區及電商銷售等渠道,做好產品品牌的文案策劃,對消費者進行精準宣傳[3]。同時結合傳統美食特產的深厚文化底蘊,積極推動常玉蘭牛脯、東溝朱桂山老鵝、瓜埠老街豬頭肉、壹蛋蛋活珠子、竹鎮小磨麻油等品牌走向更多的市場。2020年,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繼續組織全區農業展會,舉辦優質農產品推介會,通過舉辦平山文化旅游節、農民豐收節、金牛湖葡萄采摘節等節慶活動,組織市民實地體驗六合優質農產品的原產地效應。積極組織六合優質農產品參加中國農交會、省農洽會、上海江蘇農展會,以及南京農業嘉年華等活動,幫助擴大知名度,提升影響力。
3.5 強化政策扶持力度,促進農業品牌建設建議加強政策扶持力度,持續推廣政策性農業災害保險,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積極爭取建立符合市場實際的糧食指導價,提高種糧積極性。針對地產品牌農產品銷售能力不強,建議重點鼓勵農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申報省市農業龍頭企業等,對產品研發給予補貼,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結合現有的省、市“以獎代補”政策,建議區政府出臺《全區農業品牌建設行動方案》,支持農業品牌建設,對新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綠色、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的組織或企業,分別給予相應補助。加快修訂《六合區知識產權戰略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增加了對企事業單位申請注冊商標的獎勵。通過政策的扶持,引導和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積極申報農業品牌,發揮其品牌影響力,輻射和帶動六合農業品牌的健康發展。
3.6 精心打造地理標志,提升產品品牌競爭力地理標志分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2類,分別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農業農村部認證。結合區域經濟特點,相關部門要積極開展地理標志產業培育工作,對全區地理標志產品進行摸底調查,通過開展培訓、政策宣傳、專家指導等措施,引導地方品牌“冶山貢雞”“大圣水芹”“六合板栗”“龍池鯽魚”“六合冬桃”進行地理標志申報,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