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群
(阜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阜陽 236000)
關鍵字:秸稈;綜合利用;還田;對策
我國農作物秸稈利用歷史悠久,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作物秸稈在生活中的利用大大減少,過多的秸稈在田間被直接焚燒或堆漚腐爛,導致大氣污染、土壤結構破壞、水體污染等問題。秸稈中含有大量的中微量元素,是物質、能量和養分的載體,是一種多用途、可再生的寶貴生物資源,并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是重要的工業材料和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利用潛力巨大。秸稈綜合利用就是將秸稈變“廢”為寶,充分挖掘秸稈優勢,徹底解決秸稈過多的問題。
2019年,阜陽市農作物秸稈產業化利用量達354.55萬t,占收集總量的53.8%,其中秸稈還田257.4萬t,占收集總量的40.8%,占比依然很大。研究表明,秸稈還田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1,2],提升土壤有機質、有效養分含量,顯著提高接茬作物產量[3-5]。但在秸稈還田過程中,大量的秸稈不能立即融于土壤,還田初期,土壤間隙較大,播種時種子與土壤不能充分接觸,導致部分種子懸空,不能出苗或出苗率較低;且秸稈腐解過程中與作物爭奪養分,易出現黃苗、干苗等現象。陸寧海等研究認為,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數量,其中真菌增長幅度最大,加重了以真菌為主要病原的土傳病害[6],如小麥基腐病、小麥赤霉病[7]、玉米紋枯病[8]等。
目前,秸稈還田利用仍是阜陽市秸稈綜合利用最主要的途徑,在還田利用過程中,秸稈腐解受氣候條件、土壤類型、還田量、還田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9]。如何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優勢,消除秸稈還田中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1.1 自然條件阜陽市位于黃淮海平原南端,是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地勢平坦,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4.5~15℃;雨量適中,年均降水量820~950mm,夏季最多,占年均降雨量的50%~60%;光照充足,無霜期210~222d;主要土壤類型有砂姜黑土、潮土、棕壤和水稻土。
1.2 農業及農作物秸稈基本情況阜陽是農業大市,秸稈資源十分豐富。2019年,阜陽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約103萬hm2,農作物秸稈資源實際收集總量約659.2萬t。其中,小麥播種面積約50萬hm2,實際收集秸稈302.3萬t;玉米播種面積約26.9萬hm2,實際收集秸稈256.1萬t;水稻種植面積約7.8萬hm2,實際收集秸稈43.9萬t;豆類播種面積約11.9萬hm2,實際收集秸稈21.2萬t;薯類播種面積約2.1萬hm2,實際收集秸稈18.9萬t;油菜播種面積約1.5萬hm2,實際收集秸稈6.1萬t;其他谷物播種面積約1.1萬hm2,實際收集秸稈3.2萬t;花生播種面積約0.9萬hm2,實際收集秸稈3.5萬t;棉花播種面積約0.6萬hm2,實際收集秸稈4萬t。
阜陽市充分挖掘秸稈資源潛力,將利用方式逐步擴展到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利用領域。2019年,綜合利用623.3萬t,占可收集秸稈的94.6%。
2.1 秸稈肥料化秸稈肥料化以直接粉碎還田為主,部分秸稈用于有機肥生產。通過粉碎還田約257.4萬t,高溫堆肥11.4萬t,商品肥料化25.6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47.2%。
2.2 秸稈基料化采用生化處理,以秸稈為基料,生產食用菌菌棒、作物育苗基質等,全市基料化利用企業13家,利用量達24.6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3.9%。
2.3 秸稈飼料化通過秸稈青(黃)貯、壓塊顆料、微生物發酵、直接粉碎等技術,保障全市93家畜牧養殖企業的飼料供給,利用秸稈121.5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19.5%。
2.4 秸稈原料化以秸稈為原料生產建筑材料、非木漿紙、包裝材料、餐具、人造板材、復合材料等產品。全市原料化利用企業6家,利用秸稈25.8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4.1%。
2.5 秸稈能源化發展秸稈電廠,積極推廣秸稈生物氣化、熱解氣化、固化成型、直燃發電等技術,全市規模能源化利用企業56家,利用秸稈157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25.2%。
3.1 秸稈適量還田秸稈還田后腐解包括3個階段,即快速腐解期,緩慢腐解期和停滯期。在土壤水分為16%~20%時,秸稈的分解速率最快[10],且秸稈在不同質地的土壤腐解速度也不同[11]。劉義國等以小麥秸稈覆蓋6000kg∕hm2為比較適宜的秸稈覆蓋還田量[4];張靜等研究認為,玉米秸稈9000kg∕hm2的還田量較為適宜[3];蔡麗君等研究認為,在60%秸稈還田量時土壤酶活性達到較高值[12]。胡宏祥等研究認為,隨著秸稈還田量的增加,腐解速率降低[13]。王漢朋等在田間調查玉米紋枯病病害流行時表明,病情指數隨秸稈還田量的增加而增大[8]。可見,在秸稈還田利用時,要綜合考慮氣候特點、土壤特性和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并不是還田量越大越好,2∕3左右的秸稈還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質量、緩解土壤養分流失、提高土壤供肥水平和土壤微生物活性[14]。阜陽市的耕作制度是一年兩熟制,結合氣候特點、還田效率等,建議一季秸稈還田后下季不再還田或少量還田。
3.2 采取適宜耕作方式耕作方式對還田秸稈的腐解規律有顯著的影響,腐解率表現為翻耕>旋耕>免耕[15]。劉單卿等研究認為,在秸稈腐解過程中,翻埋還田在組成成分降解、養分釋放方面均優于覆蓋還田[16]。趙亞麗等研究了黃淮海地區適宜的耕作方式,結果表明,深耕或深松結合秸稈還田有利于作物產量、水分利用效率[17]、土壤微生物數量和酶活性的提高[18]。深耕可減少病蟲害,也能將雜草種子、地下根莖、病菌孢子、害蟲卵塊等埋入深土層,抑制其生長繁育,并能有效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通氣性,促進作物根系下扎,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19]。韓上等在華北地區試驗研究表明,在秸稈還田條件下,無論是旋耕還是深耕均提高了小麥和玉米的產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方面,0~10cm土層以旋耕+秸稈還田組合效果明顯,10~20cm土層深耕+秸稈還田組合具有較好的改良效果,并提出深耕配合秸稈還田的組合是華北平原南端砂姜黑土區玉米-小麥輪作下小麥季適宜的耕作措施[20],且還田25cm更能促進小麥生長,為小麥分蘗、穗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1]。
3.3 適量增施氮肥秸稈的腐熟速率與秸稈還田到土壤后的C∕N密切相關,C∕N越小,秸稈腐熟速率越快[22];C∕N較高,會出現微生物和農作物爭氮的現象,所以秸稈還田時會配施適量氮肥。也有研究認為,秸稈還田與化肥配施比單施秸稈或化肥的增產效應顯著[23],可提高土壤質量[24]及肥料利用率[25]。劉義國等在秸稈還田下不同氮肥用量的耦合試驗研究中表明,與單施氮肥處理相比,秸稈還田能明顯改善冬小麥的光合性能,提高千粒重,進而提高產量,其中以秸稈還田配施N 225kg∕hm2為宜[26]。李瑋等以秸稈還田定位試驗為平臺,明確砂姜黑土玉米秸稈全量還田,小麥生長季玉米稈秸全量還田適宜的氮肥配施量為202.5~243.0kg∕hm2[27]。因此,在秸稈還田時要施足底肥,偏施氮肥,加快秸稈腐解速率,釋放養分,確保農作物生長前期營養充足。
3.4 添加腐熟劑秸稈腐熟劑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霉菌、細菌和芽孢桿菌等,隨秸稈還田到土壤后,增加了土壤中可降解秸稈的微生物數量,促進秸稈較快腐解[28]。秸稈還田時配施腐熟劑,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酶活性和產量,并通過優化根際土壤微生物數量和結構,減輕病原菌的生長和侵染[29]。研究表明,施用腐熟劑配施尿素可加快秸稈的腐解速度[30]。在選擇秸稈腐熟劑時,不同質地土壤秸稈還田配施腐熟劑要因地制宜[31],在秸稈粉碎后,按每1t秸稈用腐熟劑4kg以上與適量潮濕的細砂土混勻,加入5kg尿素混拌后均勻地撒施在作物秸稈上,采用深(旋)耕與土壤充分混合并及時耙實保墑[32]。
目前,秸稈粉碎還田依然是阜陽市主要的秸稈利用方式,有效的秸稈還田方式不僅可以使秸稈資源利用最大化,還能改善土壤微生態環境,提高耕地質量和農作物產量。在實際還田過程中,還要根據具體的土壤類型、氣候特點、病蟲害發生情況等選擇適宜的還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