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海,董元武
(武威市涼州區西營河水利管理處,甘肅武威733000)
武威市涼州區位于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東端、武威綠洲的中心,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相接,南與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相靠,西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相連,北與永昌縣、民勤縣相鄰,地理位置為東經101°59′35″、北緯37°23′15″~38°12′54″。南部祁連山區海拔為2500~4000 m,是全區的水源涵養地和天然屏障,自祁連山冷龍嶺發源的石羊河4 條支流西營河、金塔河、雜木河、黃羊河是全區的主要地表水源。20 世紀70 年代開始,涼州區分別在西營河、金塔河、雜木河出山口修建了3 座總庫容為9 966 萬m3的調蓄水庫,為涼州區發展農業灌溉、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奠定了基礎。2002年國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以來,涼州區先后在3 座水庫下游及雜木河渠首修建了4 座農村人飲供水水廠,解決了19 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改善了飲水困難片區人民的飲水條件和生存環境,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水資源保障。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由于水源地保護措施不到位、水源地周圍人口聚集及河道采砂等原因,對水源地植被及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主要污染物濃度逐年升高,水質迅速惡化。2016 年底武威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對扎子溝等4 個地表水檢測斷面主要水質指標監測的數據顯示,西營水庫斷面總磷濃度為0.04 mg/L、氨氮濃度為0.219 mg/L,比甘肅省地表水斷面控制指標總磷濃度要高,且西營水庫斷面總磷、氨氮濃度 2015 年較 2013 年分別上升 32.1%、64.9%,呈上升趨勢,區內其他地表水水源的水質情況基本類同。
目前,涼州區政府雖然劃定了水源地保護區,但由于政府財政困難,僅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較小的范圍內安裝了刺絲圍欄和監控設備,在二級保護區及主要地表水水源地沿線只設立了水源保護警示牌,對水源地保護的作用非常有限。
2.1.1 農藥及化肥污染 涼州區是河西地區最早發展灌溉農業的地區之一,歷代農民皆逐水而居。西營河、金塔河、雜木河、黃羊河地處石羊河流域中上游,也是人口較為集中的區域。在涼州區政府劃定水源保護區前,這4 條河流上游(包括水庫上游)就有村落及農田存在,農民群眾為了提高產量及收入,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生長激素和除草劑等,超過作物生長所需的氮肥、磷肥及農藥殘留等隨著灌溉尾水及降水徑流逐漸匯入河道。雖然農作物產量有所提高,但糧食品質下降、河流水環境污染,導致下游人飲水質逐步惡化,嚴重威脅水源地安全。
2.1.2 水土流失 涼州區4 條水源河流均發源于祁連山山脈,流域內植被覆蓋率不高,其日常來水除祁連山冰雪融水外,大部分靠山區雨水匯集,雨水對下墊面的沖蝕加之偷采砂石、偷牧等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導致上游土壤中的氮、磷等養分隨著流水、風力、重力等匯入調蓄水庫。匯入水庫的污染物隨著水流速度的減緩逐步沉積在庫底,導致底泥成為了各種養分及污染物的天然蓄積場所,當底泥蓄積飽和后,底泥中的氮、磷及有機質腐化物不斷向水體釋放,對水體造成了再次污染。
2.2.1 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 水源地河道沿線居民水資源保護意識淡薄,存在向河道內傾倒生活污水、垃圾的現象,對下游的水質造成了直接污染。由于農村居民居住較為分散,生活污水尚不具備建設污水管網收集并集中處理的條件,衣物清洗用水、廚余用水、排泄物等的隨意傾倒,嚴重威脅著下游水質的安全。此外,由于沿線村社(組)未設立統一的垃圾轉運處理場,或雖設有垃圾集中堆放地,但受資金投入的制約,收集的垃圾無法及時清運處理,露天堆放的垃圾會產生大量的氨、硫化物等,受降水淋溶后匯入河流,對水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2.2.2 畜禽養殖污染 隨著水源地內禁牧等措施的實施,上游農牧民修建了養殖場改用圈養方式發展畜牧業,各種畜禽的糞尿及圈舍沖洗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泄,導致飲用水水源地大腸桿菌和其他病原體增高,對下游人畜飲水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按照“明確目標、落實責任、長效監管、嚴格考核”的要求,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建立健全區、鄉(鎮)、村(組)三級河長體系,遏制河湖亂占亂建、亂圍亂堵、亂采亂挖、亂倒亂排等違法違規現象,實現重點河湖岸線利用規范有序、河湖水事秩序良好、采砂依法依規開展、行洪安全暢通、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生態功能持續提升、地表水各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強化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全區河湖水生態和水環境健康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拓展公眾參與渠道,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保護水環境的良好氛圍。
按照《水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執法、依法行政,全力推進河湖管理保護范圍劃界確權工作,真正把河道保護工作納入法治軌道。明確河道管理界限,劃定河岸線保護區,建立范圍明確、權屬清晰、責任落實的河湖岸線管理責任體系,依法依規逐步確立管理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限。堅持河道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將生態理念融入河道綜合整治全過程,維護河道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通過出臺河道管理的規范性文件,保證河道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過加強聯合執法力度,嚴格執法,嚴肅查處各類違反河道管理法律法規的案件,鞏固河道綜合整治成果。
配套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開展農村畜禽養殖業固體污染物資源化利用。建設全封閉式畜禽養殖舍,采取雨污分流、固液分離、高溫堆肥、厭氧發酵、好氧曝氣、土地消納等綜合利用措施,并根據土地對排泄物的消納能力確定養殖規模,確保糞污水全部處理、綜合利用不外排,降低畜禽糞水中的有機物、氮和磷等成分對受納水體的污染。加快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使用商品有機肥,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農田化肥氮磷流失。大力推廣運用病蟲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切實降低農藥對土壤和水環境的影響。
在水源地和河道沿線居民點修建垃圾收集轉運處理站,對農村生產和生活垃圾實行定點堆放、定時清理拉運,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加大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科技研發,推廣農業發展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根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垃圾的特點,將農林生物質廢棄物(如農作物秸稈、林木加工邊角料等)轉化為生物質能源(如固體燃料、燃料乙醇、生物丁醇、生物柴油、航空燃油、厭氧消化沼氣、生物質熱解氣和生物質發電等);將寶貴的生物質資源高效率、低成本、大宗量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如紙漿、木塑板、飼料、燃料、功能保健食品和高純特效藥品等)。
深入貫徹河道生態建設理念,通過采取岸坡整治、河岸綠化、節點景觀等綜合治理措施,全力推進河道整治工程,融合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為一體,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營造河道綠色景觀廊道,實現“兩岸綠色、人與自然和諧”。同時,本著“整治一條、鞏固一條”的原則,增加保潔經費,對已整治的河道全部進行保潔,并完善保潔設備、健全保潔隊伍、規范工作制度,進一步提高河道保潔質量。
水源地保護和河道整治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綜合性的工程,涉及防汛、治污截污規劃、用地規劃、景觀規劃等。涼州區水源地保護和河道整治必須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立足大局的原則,按照《武威市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治水護田為目的,加強河道防護,杜絕水質污染,把水源地及河道周邊建成一個全民齊抓共管、環境優美、人水和諧的綠色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