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云娟
(甘肅省秦安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甘肅秦安741600)
農業機械化是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一種巨大變革,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可明顯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質量及農民的財富水平。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實施,農業機械化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農業生產、解放生產力及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1]。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多數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到城市,使得農村地區現有勞動力越來越少,土地經營的組織化、社會化、專業化及集約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背景下,可實現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及機械化操作等,這些生產方式的變革正在逐漸取代傳統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從實際發展中可以看出,農業機械化在農業規模化經營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先進機械設備的科學使用,使得農民的勞動力得到了解放,同時還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目前,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占比最大,其次是家庭農場和產業化經營組織。這些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機械化,大多數的農業生產工作都是通過機械設備完成的。在農機設備的高效運轉下,能夠在規定的農時內完成所有的農業生產工作。如果沒有農機設備,對于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而言,想完成農業生產任務是非常困難的,由此可以看出農業機械化對于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作用[2]。
綠色發展是當前階段農業發展的基本理念,綠色生產方式的貫徹落實對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的推進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其中,對現有的農業機械化設備及相關技術進行創新。綠色發展是農業機械化的主要發展方向,通過大力推廣高效節本、綠色環保、智能安全的農機用具,可提高農業投入品和資源的利用率,對緩解農業環境資源壓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政府部門要結合地區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制定相應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這是農機設備能夠被大范圍采購、使用的重要舉措,對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重要作用。補貼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始終遵循便民利民的原則,加大對特殊貧困地區的補貼力度,使得補貼政策能夠更好的服務于鄉村振興。
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要圍繞農業綠色發展以及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建設開展工作。例如農業生產中施肥工作的開展,可采用精量播種技術、精準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等,通過對機械化生產手段的靈活運用,發揮出其在農業生產中對各項資源的節約作用。此外,還可以開展一系列的體驗活動,提高推廣效果,使得綠色生態農業機械化技術能夠得到大規模的推廣應用[3]。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農業機械化推進過程中的農機人才。農業生產者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在農機設備的操作上存在較多問題,這也是部分農業生產者還未接受農機推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還需培養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使其成為懂技術、能操作的新型農民,并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讓更多的農業生產者在掌握農機操作技術的基礎上,也能夠掌握一些新型的生產經營技術。
現階段農村的大多數年輕勞動力都涌向城市,留在農村的大多是無勞動力或者勞動力水平不高的住戶,“誰來種地”和“種地難”等問題逐漸涌現了出來,而農機社會化服務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通過建立農業社會化組織機構,為農民的農業生產活動提供全套的專業化服務,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這樣既能夠降低成本,還能夠為農民增加收入。
農業機械化示范項目的開展是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項目促進產業、產業帶動發展是一直以來主要的經營發展思路,要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積極申報農業機械化示范項目,著力扶持發展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發展一批帶動一批,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持續穩定發展。
不同區域的發展狀況不同,農業機械化政策的推行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農機補貼政策是農機能夠被接受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應加大購機補貼項目資金的支持力度,整合農業機械化項目資金,同時在資金的使用上要能夠向貧困地區傾斜。
適度規模化經營是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夠引導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向優勢產業的方向集中。
要加大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培訓力度,建立規范化的發展章程,促使農機社會化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同時,將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建立相應的利益共同體,使得原本處于發展劣勢的農民能夠轉化為生力軍,直接參與到生產中,并直接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