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甘肅農業出版傳媒有限公司,甘肅蘭州730030)
農村教育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最關心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經濟狀況也有很大的改善,國家加大力度扶持農村教育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農村教育長期發展落后,城鄉教育差距逐漸拉大,城市與農村教育資源的兩極化現象也愈演愈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由于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加之歷史和現實原因,在農村地區還存在教育觀念落后的局面。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許多農民認為讀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農民收入少,高校的收費制度加重了其負擔。家庭條件較差的農民認為不如提前讓孩子進入社會,多打幾年工,多攢一些錢,只著眼于眼前利益。農民認為教育只是單純傳授知識,而缺乏教育擔負著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創新的任務觀念。農村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人,更不開人的思想觀念,傳統固守的思想制約了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雖然農村教育基礎建設的硬件設施方面已日趨完善,教室教具的配比提高,部分農村學校甚至能跟上現代教育步伐,實現多媒體及網絡教育。但是教師的教學水平才是推動教育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師資力量的高低。長期以來,由于農村教師的薪資待遇水平偏低所造成的優質資源單向流動,吸引不了年青人,直接導致農村教師的老齡化現象,這給新課程、新課標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給學校教學活動中接受新事物、傳遞新文化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師資隊伍中缺乏中堅力量,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斷層現象。教師嚴重缺乏教學的專業性,一個教師擔任多個學科教學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小學英語教師,幾乎都是從別的學科轉過來,而非英語專業的師范生從事教學。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其孩子就留守在家鄉,托付給爺爺、奶奶看管,導致“留守兒童”增多。“留守兒童”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本來應該在和諧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中接受圓滿的教育,在學業上取得優異的成績,但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缺乏最直接的關心和愛護,一直處于“放羊式”教育,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經常出現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這對其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一是關心農村教育問題。將農村教育看作是我國教育的重中之重,突出農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政策中給予更多的關心,加大教育資金支持,讓農村教育穩步前進。二是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和幫助。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實行宏觀調控,側重群體和區域的教育現狀,加強邊遠地區、交通不便地區、相對落后地區學校的投入,使農村教育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農村教育的根源是生產發展滯后。農村生產發展落后,農民的經濟水平不高,農村教育事業就沒有資金保障。因此,解決好農村教育的主要問題就是要解決好農村生產發展落后的根源問題。首先,要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發展,通過拓寬增產渠道來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地方政府收入,讓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資金作為教育保障,讓農民的孩子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去接受教育。其次,政府要加強農民的教育投資觀念,引導農民重視孩子的教育投資,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
農村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專業水平和素質,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就是要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才能提高。首先,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福利,縮減城鄉教師工資水平差距,健全薪資和職稱獎勵機制,激發教師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讓每一位教師在自己的崗位上能有所擔當。其次,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做到“請進來,走出去”,讓教師參加業務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素質,積極營造有利于教師健康成長的氛圍。最后,加強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合作,促進城鄉資源共享,吸引大學生和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
農村“留守兒童”是教育中的弱勢群體,政府以及學校應該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關注與關愛。首先,通過開辦家長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定期教育培訓,教給其教育的科學觀念和方法。其次,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針對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進行疏導和幫助。最后,建立教育監護體系。由學校牽頭,工會、村委會、派出所等共同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只有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才能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農村教育影響廣泛,關系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重視農村教育就是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