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鈞
【作者單位:江陰市青陽實驗小學江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現代數學特級教師王凌也說:“實在說來,沒有一個人能教數學,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能激發學生自己去學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崗位上十多年的不斷實踐中,我發現:要想讓學生不斷進步和發展,教師要設法創造機會,使學生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悅納自我,體驗成功過程,激活學習內驅力,使其產生學習自信心、自尊心和強大的積極心理。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可以有以下五條策略。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學生對老師都有一種期待心理,希望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而“皮格馬利翁效應”則顯示,當教師對某學生寄予較高的期望時,這位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比較強大的心理內驅力,從而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彎下身子走進學生之中,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發展潛力,敢于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和研究,鼓勵和表揚、肯定和贊賞學生的學習成果。即使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偏差,也要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不要強行修正,而是耐心指導,讓學生冷靜分析、反思、合作,以“誤”養“正”,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自身要力求態度和藹,語言生動親切,還要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寬容學生。要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激發其學習積極性。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從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輕松愉快,積極思維,大膽聯想,樂于表達,自覺探索,勇于思辨。
學習的積極與主動,往往來自一個充滿好奇心的情境,沒有問題,就無從“研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小疑必問,大事必聞,才算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教育。”為此,我們可以創設有效的情境,如:創設生活情境,模擬現實生活,讓學生發現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創設游戲、競賽、故事等情境,讓數學問題情趣化,激發學習興趣;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虛擬情境等。
在教學《圓柱的體積》一課時,教師先出示一個盛滿水的圓柱體玻璃容器,嘗試求出圓柱體積。學生興趣盎然,試探著說:“將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利用長方體體積公式得出體積。”老師出示一個小圓柱體鐵塊問:“這個體積呢?”學生經過一番思考,發現以前學過的辦法都不管用,感到必須有一個能計算圓柱體體積的公式。就這樣,學生們既體驗到了認真思考后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又在新問題的引領下興味盎然地投入了探究活動。
作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盡可能多一些的創造機會,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得到應有的鍛煉和提高。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習題。開放性習題要強調對信息材料的判斷和選擇,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問題答案不唯一。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樂于鉆研、善于思考、勤于動手的習慣,這樣,能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多種解題策略的運用,更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例如:一張正方形紙的邊長是10厘米,在它的邊上剪去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后,剩下的紙的周長是多少厘米?這樣的練習就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創造性才能的舞臺。又如進行在“數的整除”的練習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在7、14、49、63、65這些數中,找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數,并說明理由。”由于答案的不唯一,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上高潮迭起,學生享受著成功的喜悅,不時地擦亮創新的“火花”。
學生在競爭中,經個體努力無法實現自己愿望時,通過與其他個體或群體合作,依賴群體思維和群體行為來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也就是陶行知所說的“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讓優秀者當小先生去教其他學生,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范圍建立合作學習,定時間定地點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首先要明確學習目標,分工明確。在討論問題時,學生交流自我觀點,同時給予其他成員翔實評價。這既可以改變課上“一言堂”的局面,又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在教學“年月日”中的閏年和平年時,對照1980年至2009年中二月份的天數摘錄填表并觀察猜想,什么方法能快速判斷閏年和平年?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自主探究。這樣的教學,可以讓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投入自主探究中去。有些學生在同伴的合作下取得成功,有些學生在交流中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學生們在合作學習中,增進了友誼,養成探索精神,體驗了成功的歡樂。
在教學中,老師應該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重視學生“發現”知識的過程,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們教師“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教師要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在教學第十一冊《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我讓學生自己先閱讀教材,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學生一般都是圍繞課本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都能解決。突然有一個學生提出:“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作百分數。那么,是不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千分之幾的數就是千分數呢?”我肯定并贊揚了他,并進一步啟發:“你能猜測一下,千分數會是怎樣寫的嗎?”你看,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期待的眼神、一句發自內心的贊嘆……平時教學中微不足道的細末之處,有時決定著教學的成敗。讓我們充分賞識每一個學生,用放大鏡去看待學生的每一個細小長處,讓其體驗到被賞識的樂趣,獲得不斷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