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 張宇妍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問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問題觀,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設計具有啟發性、引導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提問、善于提問,更好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問題是一切思維的起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問題氛圍的創設,因為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于提問的前提和基礎。有了輕松的環境氛圍,學生才會主動地提出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后,他們調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無法解決時,就會形成認知上的矛盾,進而驅動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這樣的學習狀態才是積極的、主動的,才能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微笑著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參加過跑步比賽嗎?”學生都說參加過,有的學生還分享了自己在學校運動會上的跑步成績,課堂氣氛漸漸熱烈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屏幕上出示了學校的兩塊草坪,一塊是長方形草坪,還有一塊是正方形草坪。小華和小明準備進行跑步比賽,一個沿著正方形草坪跑,一個沿著長方形草坪跑。這時,班上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意見,有的學生認為比賽不公平,也有學生認為比賽公平,并且爭執起來,課堂氣氛高漲。于是學生提出了建議:可以分別算出它們的周長。這時學生就提出了課堂探索的主問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應該怎樣計算?順利地進入了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師沒有直接進行新知講解,而是通過和諧教學氛圍的創造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認知沖突,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然后沿著問題進行學習。
隨著課改的穩步推進,當前,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出部分時間,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所要學習的內容主動提出問題。因為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他們更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會實現新知的內化、吸納,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使教學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了2 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新課伊始,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先前已經具有探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經驗,完全可以嘗試探索新知。探索中,學生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1)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怎樣的圖形?(2)所拼圖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有著怎樣的關系?底和高又有著怎樣的關系?(3)梯形的面積該怎樣算?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續的學習就有了方向,為突破新知打好了基礎。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新知時選擇了充分放手,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主動地設計問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無形中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生活與數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和服務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引入生活場景,讓學生從生活場景中提出問題,并運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后,教師為學生引入了這樣的場景:李明和他的爸爸來到書店,看到了以下幾種書的價格:《十二歲的旅程》每本45 元,《窗邊的小豆豆》每本30 元,《背著房子的蝸牛》每本50 元,《昆蟲記》每本20 元。場景出示后,教師向學生提問:“你能提出哪些關于混合運算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提出了問題,如:(1)購買《十二歲的旅程》和《窗邊的小豆豆》,付出100 元,還剩下多少元?(2)購買《背著房子的蝸牛》和《昆蟲記》,比《窗邊的小豆豆》多花多少元?(3)如果要買其中不同的兩本,付出100 元,最多剩下多少元?最少剩下多少元?……學會提問,才能學會學習,學生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深化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新知后,通過引入生活場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開動腦筋,提出比較貼切的問題,然后運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又可以延伸學習的境界。
總之,問題教學是當前數學課堂中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切入點設計有效的問題,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經驗的積累,實現能力的提升,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