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新區實驗小學 李彩麗
數學是一門兼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學科,更是一項思維活動,該學科涉及較多的數字、公式、定理等知識,需要學習者調動大腦思維思考知識內涵,充分展現獨創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的思維品質。小學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結合課程特征和學生學情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和探究環境,全面調動學生思維主動性和積極性,全面且深刻地理解所學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預期課程教學目標。
小學生在學習時需運用數學概念和符號思考知識,此時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將數學知識化繁為簡,提高學習效率。多媒體技術集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于一體,可謂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該類教學以生動直觀的方式使學生快速理解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率。
以“圓”相關知識為例,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同一個圓的半徑、直徑、圓心之間的關系,教師在授課時提出問題:“為何自行車的車輪是圓形的?它不能做成方形的嗎?”之后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演示圓形車輪、正方形車輪和橢圓形車輪自行車前進的畫面。多媒體畫面直觀顯示,一只小狗乘坐一輛橢圓形車輪的玩具車在商場里游蕩,但小狗不停地上下顛簸,看似不穩。小狗為何會顛簸呢?學生看到畫面直接說出:“因為自行車的車輪不穩!”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不能將自行車車輪做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呢?”并順勢結合學生現實生活:“想必大家都看到過,現在路上的自行車車輪都是圓形的,保證車子能平穩前進。”緊接著,數學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將自行車車軸撤離圓心位置,問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前進?小學生立即動手模仿,學生在歡樂的課堂氣氛中明白其中的知識點,最后數學教師引出該章節重點、難點知識。多媒體直觀演示知識產生過程,促使學生理解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更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所謂邏輯性思維,即個體在認識事物中借助概念、推理、判斷等符合邏輯的思維模式反映現實過程,人們的認識也從感性逐漸過渡到理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讓學生明確所學知識內容以及正確判斷、推理問題走向,為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問題是數學學科的核心,科學合理的問題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更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和學習。尤其數學知識有著顯著的抽象性特征,應用問題可活躍學生思維,降低數學知識難度,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三角形”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在重點、難點知識突破環節投放問題:“請大家仔細觀察圖中三角形并具體分類,說出按照哪些標準劃分三角形?可以分成哪些類別?每種類型三角形有何共同特征?”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后給出答案,而教師則從專業化角度評價學生答案,并在此過程中贊揚學生積極思考的態度,引導學生構建學習認知體系。小學生剛接觸三角形知識內容,對該圖形分類標準還處于模糊狀態,數學教師以問題帶領學生高效掌握知識,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并非單純啟發學生思維,而是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因而教師可為學生選擇典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讓學生借助正確思考敏捷回答多種問題。數學教師不應限制學生思維,應積極鼓勵學生選擇符合自身學情的思考和解題方式,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抽象是數學學科最顯著的學科特點,貫穿于整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教師應基于學生認知能力,從多角度培養學生抽象思維,最大限度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首先,從煩瑣過渡至簡約。小學數學教材為學生呈現的問題和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想要正確解決問題,就需準確理解題目含義并在此基礎上把握數量關系。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分析文字敘述性問題或圖文結合的問題有一定難度,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問題或已知條件著手,從題干中提取有用信息,將復雜抽象的問題簡約化。其次,從具象到符號。實際數學問題具體化,需要學生借助豐富信息緊抓問題條件中的數量關系,各個環節就是不同層次的抽象過程。數學教師應恰當地引導學生分析解題中的抽象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可借助直觀操作把握學生思維方向,使學生從形象思維轉為抽象思維。
總之,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課程,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科,如果想要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那么就需要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并使思維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學習經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對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