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新
(甘肅省山丹縣水務局,甘肅山丹734100)
山丹縣水利工程已建設項目:26 座塘壩,總庫容72萬m3;13 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4918.9萬m3;修建堤防50 km,5 級及以上堤防長度17.89 km;建成干、支渠道109 條,總長度726.43 km;斗渠1032 條,總長1099.7 km;農渠3475 條,總長1764.8 km;建成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1 個,5萬畝以上中型灌區1 個,水電站4 座,總裝機容量1250 kW;農村供水工程44 處,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27 處,分散式供水工程17 處,解決了17.3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安全率達到98%,全縣有效灌溉面積和保灌面積分別達到2.44萬hm2、2.17萬hm2。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水利信息化起步于20 世紀70年代,主要圍繞水情信息匯總和處理展開;20 世紀90年代前后,水利信息化逐步向微機和網絡平臺轉型。目前智慧水利在水利行業已推廣應用,水庫水位實行了遠程觀測,閘門啟閉實現了遠程操作;渠道引輸水流量、水源地實行了遠程監控;山洪預警平臺實行了遠程傳輸;人飲工程水廠實行了自動化運行,水質實現了自動監測,物聯網水表實現了供水的遠程管理;水資源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提取實現了職能管控。通過智慧水利的應用,實現了內部或區域的自動化管理與遠程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建立了基礎設施與應用系統的水利信息化對接。
當前水利事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但同時也面臨著新挑戰。伴隨著機構改革職能的優化調整,管水治水矛盾的深刻變化,水利工作的重心也開始發生轉移,以便能夠不斷適應治水主要矛盾的變化,如何強化監管以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要求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遵循新時代水利發展的原則,結合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建設重點水源、河道治理、灌區節水改造、防洪減災等重點項目,進一步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加強河湖保護和水資源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設與公共服務能力和供給質量,為全縣水利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基礎保障。
山丹縣通過多年的工程建設,建成了以水庫、塘壩為主的調蓄工程,改造了干、支渠輸配水工程,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但由于全縣水資源總量只有1.24 億m3,總人口22萬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600 m3以下,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缺水警戒線,屬于甘肅省18 個干旱缺水縣之一。水資源嚴重短缺,水利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工程重建輕管,再加上水源類型多樣,水質差別較大,造成資源型、工程型、水質型缺水并存。如何緊緊圍繞新時代治水思路,明確工作任務重心,充分發揮智慧水利的作用來推動水利改革發展是時代面臨的課題。
信息化建設雖然建立了以雨量信息檢測、地下水智控為主的水文監測;以水質監測、水土保持監測為主的水環境監測;以水庫水位、閘門遠程測控,大壩堤防安全監測、取水口及下泄流量監測的工程運行監測;以協同辦公、水行政許可審批、水政監察管理、水利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質量管理系統業務應用的水利電子政務體系等,但由于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高新科技信息平臺構建不全面,數據不能共享,信息服務始終處于被動服務階段,信息僅限于內部使用,造成各辦各的事,數據不統一,存在資源與人力的浪費。同時,設備設施老化,許多基礎設施都是帶病運行,基礎設施與時代發展不匹配,智慧水利在工程中的作用發揮不夠。
《水利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從側重基礎設施向全面提升應用水平轉變,從分散建設向集約化監管轉變,開始轉向全面服務,強調從原來的單一發展轉變為安全發展,向智能化水利發展。同時,積極推進水利信息建設,結合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路線,打造“互聯網+”行動計劃,提高水利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促進水利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是新儲備規劃的建設項目要高起點規劃,以信息建設為起點,以平臺建設為支撐,以智慧發展為目標,開展信息化建設,構建網絡數據路,并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實現水利智能化發展,通過信息采集、處理、分析和診斷等步驟,實現水利工作的智能化和現代化發展。二是加快舊設備的更新改造和并網運行,整合水庫、閘門啟閉、渠道引輸水、水源地、山洪預警、水廠運行、水質監測、物聯網水表、水資源等設備的職能管控數據,通過數據傳輸,技術處理,實現并網運行,平臺管理。有效防范和遏制風險,加強水利工程監管,扭轉水利行業“重建輕管”的現象,改變人員不足的現狀,發揮現代技術優勢,解決智慧水利的短板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用水的需求。
為了確保水利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長受益”,要以用為本,加強管理人員的培訓及新技術人才的引進,提高其認知度與接受力,熟練運行操作規程,掌握運行操作技術。通過智慧數據的傳輸、信息的收集處理,反饋工程的運行參數,判斷工程運行是否達到設計標準,監測數據是否符合規范,誤差是否在允許范圍,然后通過設備的調試修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水利工程的融合發展。
水利改革是在國家的號召下實施的一系列水利工程整改措施,是為了配合市場經濟發展而進行的改革,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此,要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深入推進水利投融資改革、水權水價改革、小型農田水利體制改革,通過多個渠道籌集資金,使水利交易平臺更加完善,并積極鼓勵和培育水市場,分類實行階梯水價,發揮水的基礎性、資源性、戰略性和商品性作用。
牢固樹立建管并重意識,實現“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三水統籌向“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管理”四水統籌的跨越,全面做好飲水安全、抗旱防汛、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為山丹縣社會經濟穩步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一是針對不同工程類型和權屬,建立不同的管理措施,實施多種工程管護新模式及服務管理網絡,明確工程產權所有者是工程的管護主體,并簽訂協議,落實管護責任及工程安全責任。對確權為國有的水利工程,要組建專管機構,建立管理章程和各項制度,簽訂管護責任書,實行片區管理和以大帶小的方式實行專業化管理;對確權為村組集體的水利工程,要采取承包、委托和集體管理等工程管理模式;對確權為企業、聯戶、單戶的水利工程,由工程權屬人負責管護工作。二是建立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機制,改變傳統的水費提留養護基金模式,積極構建政府補貼和扶持的機制,合理規劃維修養護資金,并將其納入政府預算。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出臺工程維修養護資金管理辦法,切實將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工作落到實處。三是積極改善傳統的管理機制,定期對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的薄弱環節進行檢查和完善,實施清單機制,制定整改措施,及時改正不足,保證水利工程正常運行,進而從多個方面保證工程建設能夠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