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
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名師工作室建設自然也應應和時代節拍,向高品質方向發展。那么,高品質名師工作室應該以什么樣的樣態呈現呢?
從黨和國家利益的高度思考和運作名師工作室,使之真正成為教師隊伍的精英團隊。要努力使名師工作室成為“四有六要團隊”。每個團隊成員都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江蘇省南通市劉昕、吳建英、姜樹華、王麗、方景融、王笑梅、范永梅、曹群、姜漢榮等一批名師工作室被評為“南通市四有好教師團隊”。要努力讓工作室團隊志存高遠。南通市中青年符永平名師工作室這樣定位:讓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在中國最美的課堂。工作室把每次活動都放在農村學校,引領并帶動鄉村一線教師專業發展,從而提升廣大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育品質;工作室要努力構建高端引領機制。吳建名師工作室聘請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和《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主編為工作室導師,跳出了學科、學校的小圈子,努力將工作室成員的視野引向高處。李旭東名師工作室聘請全國知名學者周建忠教授為導師,周教授全程關注、指導工作室的發展。工作室在“高人”指點下一路高歌。
領銜人的教學主張是工作室的靈魂。蕭伯納曾說:“一個人要是沒有什么主張,他就不會有風格,也不可能有。一個人的風格有多大力量,就看他對自己的主張有多么強烈,他的信念有多么堅定。”教學主張的提出必須非常慎重。高品質工作室領銜人的教學主張必須正確、科學,具有一定的哲學高度和審美意義。一是科學性。比如“有意味的形式——語文課堂的審美追求”這一提法,雖然現實意義很強,但就語文學科而言,更應該注重內容和形式并舉。南通市中青年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傅貴成提出“有意思、有意趣、有意味”的語文教學,較前者更科學。二是哲思性。有老師提出呈現“通透”的語文教學,從教學的角度講有一定道理,但要考慮到問題的另一面——語文教學太通透,一覽無余了,其曲徑通幽、霧斂寒江、霧里看花的意境也就沒有了。三是審美性。曹群老師提出“英語詩意課堂”這一教學主張,彰顯了英語學科的獨特魅力,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神往。四是高致性。楊彬老師提出“言意創生——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追求”,超越了語文教學言意共生的常態路徑,充滿創造與靈動。只有領銜人的教學主張相對完美了,其工作室的發展才能達到嶄新的高度。
工作室既要把常規的活動開展好,又必須盡可能讓每次活動有創意,有延展性,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南通市中青年金麗名師工作室”嬉趣美術”項目展示活動,既有主持人項目設計與進展情況的主題報告,又有項目組成員的研究敘事;既有教師團隊項目研究的課堂展示,又有孩子們展示項目成果的現場表演;既有教師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的作品展覽,又有孩子們用他們稚嫰的小手畫出來的世界。整個活動不僅板塊眾多,形式多樣,精彩紛呈,意趣無限,而且突出了兒童的成長、教師的發展,有高度,有創新,給其他工作室以很好的示范。南通市中青年戴繼華名師工作室一直倡導“語文真境課堂”,形成了自己的表達體系。但在實踐中,領銜人和工作室成員也有困惑,對“語文真境課堂”的走向還有點模糊。為此,工作室設計并舉辦了“讓真教成為課堂常態——首屆戴繼華語文真境課堂展示與研討”活動。活動沒有停留在課堂展示、評課這樣的層面,而是邀請著名特級教師、教研員、導師以及一線名師在課堂展示以后進行研討。大家對語文教學的“真境”進行探討,從“欲境、學境、話境、長境”等維度鋪衍,又回歸“原境”,展望“美境”,既捋清了源頭,又疏浚了發展通道,使工作室的發展有了明晰的路徑。這次研討為工作室有深度地開展活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名師工作室必須有自己的課題,而且是省級以上的立項課題。課題檔次決定了工作室研究的品位。南通市中青年許衛兵名師工作室長期致力于小學數學結構化研究,他們的課題“指向整體建構的小學數學簡約教學資源建設”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為教育部重點課題。目前,該課題正在積極研究中,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南通市中青年李鳳名師工作室有5項課題同時入圍江蘇省“十三五”教育規劃課題,團隊圍繞領銜人的“無痕語文”教學主張,分別從不同角度開展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無痕語文’課程實踐研究”“初中生學習動力源缺失原因與對策研究”“指向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生本資源開發研究”“基于‘無痕語文’理論的初中生寫作內生力發展研究”“李鳳‘無痕語文’教學主張和實踐藝術研究”等。“群課題”的研究充分彰顯出工作室的教科研實力,結題時的成果“爆棚”會讓工作室走上更高的臺階。
名師工作室的運作既要著眼本體,扎扎實實,還應放到一個更大的平臺上,讓成員開拓視野,加速成長。一方面,工作室要積極參加或承辦高端研討活動。崔志鈺名師工作室承辦全省職業教育課堂教學大賽,姜漢榮名師工作室承辦全省課堂教學研討活動,這些都給工作室的發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另一方面,工作室要積極開展聯合研討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同科工作室聯合研討、異科工作室跨學科聯合研討、不同學段工作室聯合研討、工作室跨域研討等。南通市第一中學張曉冰、南通大學附屬中學范永梅是兩個高中物理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他們從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實際出發,開展“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教學研究”,通過課堂展示和成員研討,探討智慧校園的優化路徑。曾榮、管宏斌、王曉東都是南通市中青年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高中數學特級教師。為了讓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真正落實,根據新一輪高考方案,3個工作室在通州高級中學聯合開展了“基于‘三舊一新’的新課堂教學范式構建”研討活動,通過省一等獎課例展示、模擬教學展示、微報告、導師點評、專家報告等多種形式,解決了教學中的許多困惑,對區域高中教學、高考復習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曹群、張淳兩個工作室開展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活動,6個板塊——課堂展示、專家點評、校長致辭、沙龍研討、專家報告和領導講話,全部圍繞銜接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主題非常聚焦,路徑分析透徹,問題當場解決。像這種打破常規的聯合式研討,既有深度,也能形成新的視角和路徑。
名師工作室集聚了優秀教師,開發教學產品也就成了工作室的重要任務。高品質工作室的教育教學產品源于一線,指向學生,具有較高的價值。南通市中青年潘雪峰名師工作室基于“快樂體育”的理念,針對目前學生體質發展的需要和存在的問題,為各個層面、各種類型的學生開發個性化的“運動處方”,提供有效方案,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張淳名師工作室根據高中學生缺乏高質量的晨讀英語美文的實際,組織團隊成員開發分年級的《高中英語晨讀美文》供學生使用,學生非常喜歡,獲得實實在在的語言滋養。工作室要開發高品質的產品,并且要不斷升級。南通市中青年許衛兵名師工作室研究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緊扣“數、形”兩個核心,按照“認數主線、圖形主線、統計主線”三條線索,于2018年開發蘇教版《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全景圖》,描繪出小學數學6個年級從數到形的知識內部結構,形成“整體性建構”,呈現出數學學科的關系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為了讓該產品更好地輔助學生學習,工作室又用一年的時間,對“知識結構”進行完善、調整、補充,于2019年開發出蘇教版《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全景圖》2.0版。同時,為讓全國更多的小學生獲益,團隊又借助聯盟力量,開發出人教版、冀教版、北師大版《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全景圖》,為全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資源。
共生共長是優質團隊的標志,所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2019年,南通市中青年陳劍鋒、曹群、吳彩霞、方景融等名師工作室領銜人自身不懈進取,晉升為正高級教師,團隊成員有的獲省基本功競賽或優課評比一等獎,有的在國內著名論壇講演,有的在國家級刊物發表作品,有的成為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成立于2011年的許衛兵名師工作室秉承共生發展理念,將團隊的共同愿景與個人的專業成長有機結合,相互支持,協同發展。工作室成員兩人被評為省特級教師,8人獲評南通市級學科帶頭人,多人獲評骨干教師。參加教學競賽,5人獲全國一等獎,14人獲江蘇省一等獎。工作室先后在10多家省級刊物策劃了“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理解與行動”“根植于兒童學習的數學基本思想”“數學建模教學”等30多個專輯或專欄,發表200多篇文章。工作室成員用讀書的厚度撐起成長的高度,用實踐的腳步加快研究的進度。儲冬生的“問題驅動”教學,湯衛紅的“傾聽數學”“成志數學課堂”,王玉東的“對話數學”,劉海玲的“童性數學”,仲海峰的“生長課堂”,高小娣的“簡約·自主·靈動”教學主張,周正娟的“結構思維教學”在省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
名師工作室是一個需要有“長線思維”的組織,在前行的過程中要經常回過頭來看看,再抬起頭來望望,不斷反思,不斷汲取,走向深度,走向遠方。南通市中青年李鳳名師工作室長期以來致力于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努力構建“無痕語文”的實踐路徑,開發了自己的課程資源。工作室團隊應和時代的發展節拍,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不斷思考語文教學的“育人”底色,探討初中語文“立德樹人”的路徑。工作室提升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過程。潘雪峰教學主張的4次完善,鋪就了他不斷前行、不斷自我超越的路徑。一開始,他根據自己對體育學科的理解,提出“把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見解。但放眼望去,“作為生活方式”的說法太口號化,學科特征不明顯。于是他從體育的功能出發,提出“生涯體育”的想法。但細一思量,這一提法缺乏指向當下的味道。就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狀態和效果而言,“快樂體育課堂”似乎更受學生歡迎,也是潘老師體育教學的特點。在反復錘煉的基礎上,潘老師將他的教學主張概括為“快·樂體育課堂”,如此就將體育的價值做了完美的詮釋。
工作室領銜人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工作室的研究有自己的方向,這最終都要落腳到課程建設上。與一般的課程開發不同,工作室的課程建設要有目標,成系統,用自己的思想做課程,從而形成獨特的課程建設路徑。南通市中任衛兵青年名師工作室基于兒童數學素養的提升,從數學文化的視角進行小學數學故事課程開發,形成了《小學數學故事課程》一至六年級系列叢書,每學年1本,與數學教材配套使用,為學生打開了數學學習的新視角。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工作室探索出主題貫穿、課堂融入、社團推進、平臺助力等實施策略,實現課程的認知、審美、隱喻、至善、創造等功能,助力數學教學的立德樹人。工作室還出版了專著《小學數學故事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從理論建構、案例實施、學生創作的數學故事三個維度進行論述,初步亮出了課程建設的思想。李鳳名師工作室團隊成員、南通市啟秀市北學校衛峰校長組織團隊開發“博約課程”,形成四大板塊:啟點課程——博約課堂,百+課程(百位古今名人、百首經典詩詞、百幅名畫佳作等);亮點課程——人文·科學·生活課堂,四季·節日·儀式課堂;節點課程——融合課堂,橋梁工程(銜接類);秀點課程——社團活動,品牌活動。他們構建了著眼于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和實施路徑,彰顯出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江蘇省南通中學有南通市中青年成錦平物理名師工作室、陸軍化學名師工作室、潘雪峰體育名師工作室、吳建思政名師工作室,各個名師工作室與學校相關部門和骨干教師通力合作,開發了《南通中學課程圖譜》,構建起以培養學生學習力、創造力、領導力為旨歸的校本課程系統,給學生鋪設出高位發展的軌道。
名師工作室做精、做優以后,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給其他工作室提供了很好的樣本,從而在更大、更廣的范圍內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陳杰、鞠九兵是南通市中青年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他們把工作室的活動與南通市區域的研討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每次活動就不局限于工作室本身,而是全區域的學科教研骨干共同參與,領銜人的研究視角、研究思維、研究成果就能成為區域的共享資源而輻射開去,對面上的教學產生較強的感召力。2019年年底,祝禧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與陳鐵梅初中美術名師工作室聯合開展了“通過學科整合,提升兒童審美素養”的研討活動,不僅惠及了南通當地相關學科教師,也吸引了江陰等外地骨干教師參與,這樣的跨段、跨界研討,產生了更強烈的“共振”效應。名師工作室發展到了一定程度,要及時走向全國,舉辦全國性活動。祝禧名師工作室“文化語文”全國研討會于2019年5月在海門東洲國際學校舉辦,全國500多名小學名師參加活動;第一屆丁衛軍“簡約語文”全國展示研討活動于2019年10月在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舉行,通過課堂展示、同伴言說、名師論壇、專家報告等板塊,全方位展示研討,把“簡約語文”推向縱深研究。
當然,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工作室團隊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其影響往往會超越教育本身。南通市中青年名師工作室領銜人任衛兵是民盟成員,他領銜的工作室開展的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教育本身,而且跟民主黨派的工作有機結合。他常常把優秀教師的研究報告、工作室開發的產品如“數學故事”等,帶到民盟活動的現場,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教育。南通市中青年邵云名師工作室是一個從事特殊教育的優秀群體,成員們不僅在學校把工作做好,還走向家庭,為特殊兒童送教上門,走向社區,在社區開展針對殘疾人的社會服務,贏得了當地群眾的口碑。
當然,高品質工作室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從全面發展的視角看,許多工作室的建設還不是太完美。但它們只要在某項工作上做得特別有深度、有效果、有意義、有影響,也不失為高品質名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