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喻芳 賀立
“你看,這9 頭牛長得壯實,年底肯定能賣個好價錢!”指著圈舍里的牛,張超有些雀躍。張超是黔江金溪鎮人,就在前年,他還是貧困戶,去年一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這正是得益于重慶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的幫扶。作為重慶市十八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金溪鎮不再是那個偏安一隅的貧困鄉鎮,脫貧攻堅“主戰場”正變為鄉村振興“示范地”。
張超的改變也是從發展產業開始的,他有三個兒女,2014 年,張超成為建卡貧困戶,2016 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脫了貧。2017年,張超患上了肝癌,他也因病返貧,再度成為建卡貧困戶。
“三個孩子上學,一個重病,他家就是典型的因病返貧。”金溪居委相關負責人說。為此,村里精準施策,首先是幫助他肝癌手術的后續治療,然后幫助其發展產業斬斷“窮根”。
村居委會通過反復調研,決定幫助他發展養牛產業。“養牛有‘樣板’,有養牛大戶帶動,我們心頭有底,張超也感覺有依靠。”相關負責人道出精準幫扶張超發展養牛產業的初衷。而他口中的養牛大戶,就是本鎮的致富帶頭人孫章文。
有了居委會和養牛大戶的支持,張超申請了建卡貧困戶小額信用貸款5 萬元,建起了300 m2的牛圈,在孫章文處賒購了5 頭牛,并在他的幫助下,廉價購買了一臺割草機,一年內張超除去成本后,還盈利4萬元。2019年底,張超一舉摘除了貧困的帽子。
金溪鎮平溪村推動形成了“三小三大一特色”產業結構。其中,“三小”即以小農經濟模式,推廣散戶養雞、養蜂、種紅薯。“三大”即追求規模經濟(大農業),發展泥鰍養殖、澳洲大龍蝦養殖和蠶桑種養。“一特色”即發展游學為特色的鄉村旅游,需要慢慢引客留客。
去年,金溪鎮全市首條自動化養蠶生產線建成投用,發展蠶桑630 hm2,總量躍居全市鄉鎮第一。未來,金溪蠶桑面積將達到1 000 hm2,產值將逾千萬元,為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提供堅實保障。
如今,“鎮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產業”的產業扶貧格局已經形成。蠶桑、羊肚菌、蜂蜜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特色產業品牌,成為貧困群眾脫貧的“穩定器”。
由重慶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駐村工作隊培育出的“金溪護工、金溪被服、金溪農場”“三金”品牌,引人注目。
“培訓一人、就業一崗、脫貧一戶。”扶貧集團成員單位大多數來自醫療行業,大家對護理人員短缺、社會需求持續增加的痛點極為敏感,“金溪護工”應運而生。
從2018年以來,扶貧集團持續組織市級專家及團隊在黔江區開展“訂單式”的就業培訓,目前已累計培訓292名護工學員,已實現穩定就業136人,先后為67名建卡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
“金溪被服”“金溪農場”是扶貧集團幫扶下的另外兩張名片。駐鄉工作隊還引進電商管理團隊對“金溪農場”進行專業化運營,聯合區商委培訓了一批農村電商經紀人,并在金溪鎮建立電商配送中心,協調引進順豐快遞入駐金溪鎮,構建了更加完善的物流供應鏈。截至目前,扶貧集團已消費包括金溪鎮在內的黔江區農產品500余萬元。
金溪的山,還是那山;金溪的水,還是那水;而金溪的山水卻開始流金淌銀。金溪,正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