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2019 年12 月5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在教育部官方網站公開征求意見,明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打通了職業學校教育發展通道,向上包括專科、本科層次的職業高等學校,向下融入義務教育,加強職業啟蒙教育。可見,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啟蒙教育。雖說職業啟蒙不是一個新名詞,但是我國的職業啟蒙教育暫時未成體系。教育部相關調查數據表明,初三學生中,只有11.4%的城市學生和7.1%的縣級城鎮學生比較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職業意向”;而高三學生中,有高達七成的學生對專業“并不了解”,這也導致80%以上的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意。由此可見,從小對學生進行職業啟蒙教育,加強職業體驗和興趣發掘,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在班級開展了一系列與職業啟蒙相關的活動,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開展職業探索,樹立職業理想和規劃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年前,我擔任一個四年級班的班主任,也是該班的語文老師。有一天,我帶學生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當我問學生為什么讀書時,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當大老板”“能住上別墅”“考上大學”“當科學家”“當作家”“當個明星”等。我當時就想到了陳鵬教授在《職業啟蒙教育學》一書中所提到的一句話:目前小學生雖有“朦朧的職業意識”,但是“職業認知水平低”,尤其是“職業認知領域較為狹隘”。我班的學生正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認識,對學習與職業的關系也是模糊的,班級部分學生認為實現理想是件很容易的事,甚至可以依靠父母去實現。
為了進一步了解家長是否在家庭中滲透職業啟蒙教育,我通過家長會和問卷星等方式進行調查了解,結果發現:家長們都很重視孩子的興趣培養,但大多以給孩子報熱門的特長班為主,至于這些是否真正是孩子的興趣所在,家長們不關心。他們普遍認為孩子年齡尚小,興趣不穩定,對職業教育關注不多,更別提深入引導了。
基于這樣的現狀,我萌生了在班級開展職業啟蒙教育的想法。于是我再次進行文獻研究,發現很多發達國家的職業啟蒙、規劃工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例如:日本、英國、美國、德國等國家職業啟蒙教育比較規范且成體系;美國規定孩子的職業啟蒙從6 歲開始,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興趣、專長所在;英國將職業啟蒙設在13 歲;日本的職業啟蒙更是從小學前移到幼兒園。而具體到我們國家來看,雖然有政策出臺,但缺乏規范的操作體系。職業啟蒙教育,不是指簡單地帶領學生們參加一兩次社會實踐,請幾位家長到學校介紹自己的職業就可以了,職業啟蒙教育需要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系統的課程規劃、活動規劃。從小對學生進行職業啟蒙,讓學生在職業認識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對今后樹立職業理想、理解不同行業的社會價值有著深遠意義。可很多職業具有特殊性,小學生不方便直接介入,他們很難獲得直接體驗。那么,可以通過什么途徑讓學生們在“間接經驗”中也能獲得深刻的啟迪?身為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我,開展了一系列與職業啟蒙相關的主題活動,借此讓學生從課外書中,從與社會上不同的人的交往中,從不同職業的社會價值的信息理解中,開展職業探索,發展職業興趣,確定職業方向。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日常學科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語文教材中的不少篇目適合進行職業啟蒙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長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我對統編教材的一些篇目進行了認真梳理,發現這些文章中都涉及一些職業名稱:二年級下冊《千人糕》中的農民、包裝工人、銷售員,《太空生活趣事多》中的航天員,《蜘蛛開店》中的商店老板;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中的醫生;三年級下冊《花鐘》中的植物學家,《蜜蜂》中的昆蟲學家,《剃頭大師》中的剃頭匠,《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中的裁縫;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中的京劇藝術家;四年級下冊《“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船長;五年級下冊《刷子李》中技藝非凡的粉刷匠;六年級上冊《燈光》中的戰地記者,《月光曲》中的音樂家;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中的軍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中的化學家、氣象學家、睡眠研究專家。這些篇目中所涉及的職業,都可以作為職業啟蒙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職業滲透。
我在執教《刷子李》這篇課文時,發現班級大部分學生都佩服“刷子李”的高超技術,但同時班級也出現了一個不同的聲音,一個男生說:“我將來才不要干這種活,我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腦力工作者,我爸爸說這個時代會用腦的人才能行走天下。”這句話確實符合當下大多數家長的想法,但并不是正確的價值觀。如果人人都從事腦力勞動,那體力勞動要靠誰去實現呢?于是我借機拋給學生一個問題:這個社會能不能少了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用機器人就可以實現。有的學生說不行,因為我國很多地方還很窮,沒辦法擁有機器人。經過一番討論,學生們得出結論:每一種職業都得有人去做,這樣才能使社會有條不紊地發展、進步。然后,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刷子李”只是單純地進行體力勞動嗎?他還需要掌握哪些職業能力?全體學生再次開展了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正因為“刷子李”真正用腦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術,才使得自己在刷墻時身上沒有染上一個白點;在他成功之前,他可能遭遇了千萬次的失敗,所以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信心,并且要能持之以恒;需要掌握調漿和刷墻的技術;還需要有用腦思考的能力……通過以上話題引導,學生們明白了: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都是需要付出思考與努力的,單純的體力勞動是極少存在的。
雖說教材中有些課文篇目可以作為職業啟蒙教育的素材,但是系統性不足,于是我利用閱讀教學的優勢,在班級開展了《職業是什么》一書的共讀,帶領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閱讀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增強認知等。
《職業是什么》是一本職業啟蒙書籍,我把書發給學生后,讓學生先看下目錄,通過目錄知道這本書中有關職業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在兩天內把這本書讀完,讀完后再利用課堂時間一起來聊聊這本書,說出自己的收獲。有的學生說:“我以為職業就是為了賺錢,這本書告訴我們,職業就是證明自己的過程,它可以帶給我們成功。”有的說:“選擇職業時可以自己做主,但是也需要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有的說:“我知道職業是需要計劃的,我現在就要為了我的職業夢想而努力,除了認真學習,還可以多了解自己喜歡的職業知識。”有的說:“選擇職業夢想,也要根據自己的性格和興趣,我得好好想一想我的職業夢想。”在這種集體共讀和討論中,學生們對職業有了進一步認識。
提升學生的職業認識,只靠學校和教師還是不夠的。于是,我在開學前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中提到班級即將進行有關“職業”主題的一系列活動的目的及意義,在學期初的家長會上讓家長知道這些活動的具體流程,同時希望得到家長的有力支持,能夠為班級的職業啟蒙教育提供專業資源。
首先,我推薦家長自主購買《小學生職業啟蒙課程教育讀本》《兒童職業啟蒙百科·長大后我要做什么》等書籍,目的在于讓學生借助課外讀物,更多地了解周圍的職業世界。只讓學生泛泛而讀,效果甚微,于是我引導家長和孩子共讀,或者組織小組成員開展讀書會。通過深度閱讀,讓學生對職業開展更深入的討論與思考。
其次,我引導家長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時間帶孩子參加社會上的各種職業體驗課程,或者走進社區、公司、商場、工廠等地,讓孩子通過職業體驗獲得有關職業的知識。這些活動中有直觀感知,也有實地體驗,他們能夠得到更多真切的成長與收獲。而為了讓學生的被動接受變成主動探尋,我還給學生們布置了調查家族成員職業的任務,通過對身邊親戚以及長輩的采訪,了解親人們的職業、親人在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時所付出的努力,從而慢慢體悟到夢想、能力與努力之間的關系。
最后,我還構建了家長課堂,邀請來自不同行業的家長走進班級,給學生帶來更豐富更專業的職業介紹,如人力資源師、銀行經理、中醫理療師、海關工作人員、校車司機等。家長們介紹各自職業的性質、相關規范和發展趨勢,并現場對學生們的疑惑進行解答。這次活動中,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父母,感受到職業精神的可貴之處,也更多地了解了真實的工作生活,為以后的職業選擇做出了及時、正確的引導。
職業啟蒙,不僅僅是讓學生形成對職業的認知,還需要發展職業所需的能力,雖然說沒必要在小學階段就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但是探究能力、協作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也是職業發展所需要的。我在班級圍繞“職業”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有閱讀、有演講、有研究、有策劃、有實踐,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個體學習到團隊合作,這些都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如在閱讀方面,我在班級開展了“職業知識小講堂”活動,每個學生介紹一種職業,主要從職業名稱、職業性質及特點、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和素養、職業名人四個方面進行介紹。通過“職業知識小講堂”的開展,學生們認識了更多有趣、稀奇的職業,如精算師、色彩搭配師、大堡礁看護員、圖書裝幀設計師等,明白了社會不僅需要愛因斯坦式的科學家,還需要有工匠精神的技術工人,他們在演講過程中增強了自身的口語表達等能力。
同時,我利用班級已經成熟的書友隊小組開展了有關職業的小課題研究。我們班級一共有6 支書友隊,我引導小組內的學生們開展頭腦風暴,確定職業研究小課題,制訂出具體的實施計劃。在這項活動中,小組成員需要齊心協力完成一個課題,例如:即將消失的職業有哪些?學歷與薪水之間有什么關系?職業興趣會影響職業選擇嗎?各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小課題實施計劃,進行相應的研究、搜集、整理、職業體驗等工作。在此之中,他們需要分工合作,還需要克服害羞與膽小的情緒,走到大街上向陌生人了解相關信息;他們要學會設計調查問卷,并進行數據分析、資料整理工作……小課題研究是有關職業教育活動中難度系數最大的,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們的合作、探究等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總之,我在班級進行的職業啟蒙教育,通過對職業知識的學習和探索,初步引導學生意識到學習與職業之間的關系,學會從自身和他人的角度認識自我、分析自我,認識社會的職業分類和職業性質,掌握信息收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建立職業意識,激發職業好奇心和興趣,實現職業理想的科學開啟。
持續一年的職業啟蒙教育,雖還不成體系,但是真正打開了學生認知職業的大門。這些活動之后,在學生們的職業規劃書上,不再是空洞的“當大老板”“住別墅”等詞語,而是有了確定的職業方向,如“生物學家”“程序開發員”“舞臺化妝師”“精算師”“企業顧問”等,同時他們認識到要實現這些夢想,從現在就要開始努力奮斗。這樣的職業啟蒙教育活動意義頗大,我在接下來的六年級還會繼續開展,并進行系統性設計,力圖讓學生適時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盡早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為將來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