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根
(連云港市灌云縣四隊中學,江蘇連云港 222234)
責任不僅是人們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同時更是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常言道,人生如戲,每天都是沒有彩排的現場直播,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來回切換所扮演的角色,并同時承擔著不同角色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作為父母,撫育子女是責任;作為子女,贍養老人是責任;作為商人,誠信經營是責任;作為醫生,救死扶傷是責任;作為教師,教書育人是責任……從綜合的角度來看,責任感不僅自然而然地發自每個人的內心,同時還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巧妙融合并得以深化。尤其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既要注重培養中學生的音樂技能,更要注重培養其責任感及責任意識。
眾所周知,長期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尤其是學生家長均認為音樂、美術等藝術類學科可有可無,不僅沒什么實際作用,甚至還占用了學生學習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的時間,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了。其實不然,初中音樂教學不僅能夠有效調節學生因高強度學習任務而日漸疲憊的身心,陶冶其情操,不斷提升其綜合素養,最重要的是還能夠充分發揮音樂的藝術感染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深化學生的責任意識。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加大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力度意義重大。
實際上,對于枯燥單一的長篇大論而言,音樂優美旋律的道德情感教育很多時候更為突出,更容易令中學生所接受和感悟。尤其是那些飽含激情、鏗鏘有力的歌曲,對學生滲透責任意識作用更佳。我國偉大的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過:“歌曲對于革命,猶如鹽對于人類,有同樣重要的作用,鹽能增加人類的體力,歌曲能增加革命力量。”例如,《在松花江上》這首歌曲中,“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這一段歌詞與旋律飽含了多少悲憤的情緒,讓國人一聽便能激起心中的抗日情懷。與此同時,在“我們的田野,美麗的田野。碧綠的河水,流過無邊的稻田。無邊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這一段經典歌詞中,在綿延悠長、遼闊寬廣旋律的輔助下,將祖國的大好河山、錦繡壯麗如同一幅清麗脫俗的山水畫一般展現在人們面前。在學習完這首歌后,筆者巧妙引導學生互相分享和探討自己的所見所聞,學生們興致勃勃、爭先恐后地描述自己眼中祖國的壯麗河山,有的繪聲繪色地描述著北京的繁華、故宮的金碧輝煌、長城的雄偉氣勢;有的如身臨其境般陶醉地訴說著黃河的波瀾壯闊、桂林山水的秀麗怡人等,滔滔不絕。由此不難看出,傾聽、演唱優秀的音樂作品,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培養他們愛家愛國、保家衛國的責任感。
音樂看似簡單,卻同時包含了旋律、節奏、速度、音色等諸多獨有的藝術語言,通過合唱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藝術的感染力,從而與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與普通中學生相比,通常情況下,長期在合唱團里得到豐富藝術熏陶的學生往往更具較高的藝術修養。合唱對于學生性格情操的塑造、思想道德的培養,以及團隊意識的深化等方面均起著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這正如我國著名音樂指揮家楊鴻年所說的:“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靈魂,讓孩子從小受到美育的影響,培養他們具有高尚的情操、正確的審美觀和團隊精神。”
在合唱歌曲時,唱好自己所負責的部分是學生們互相配合的基礎,同時,還要注意節奏及與其他聲部的音色是否統一協調。在進行合唱教學時,音樂教師通常會反復強調學生學會“一心四用”,除了發揮耳朵靈敏的聽力認真傾聽自己的聲音、其他人的聲音及鋼琴演奏聲音之外,同時還要通過眼睛觀察與配合,不斷地通過對自身的調整盡可能地適應合唱團的需求。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感官能力及彼此之間的配合默契。加之合唱的心理過程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有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將這些能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循序漸進地成為一個飽含社會責任感與團隊意識的人。
與其他合唱曲目不同,兒童合唱歌曲不僅通俗易懂、節奏輕快,并且歌詞內容豐富多彩。如歌唱大自然的歌曲《鈴蘭》中的一段歌詞:“密林小路旁,鈴蘭正怒放,像誰把天邊的繁星碰灑在地上。”雖然用詞簡單,但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蘊含著深厚的思想道德內涵。學生在合唱時心靈得到一定的凈化,進一步優化自身的音樂素養,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我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的相關標準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而想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更深層次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除了抽象的心靈感悟之外,相應的實踐必不可少且至關重要。首先,音樂教師應在音樂實踐教學活動中盡可能地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情感與責任意識,使其真切感受到音樂實踐活動所產生的快樂,同時豐富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幫助他們塑造更理想的性格。
兒童音樂劇屬于一種具有鮮明色彩與人文主題的綜合型藝術形式。它能夠巧妙地將歌唱、獨白、舞蹈、音樂等眾多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充分體現音樂劇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與哲理,促使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兒童音樂劇便是培養和深化學生責任感的有效載體。
與其他音樂藝術表現形式不同,我國的戲曲藝術可謂是音樂藝術的一朵瑰麗奇花,更是我國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及進行傳統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徑。忠、孝、禮、義是我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忠即對祖國熱愛與忠誠;孝即對父母、長輩等孝順謙恭;禮即正確的道德規范;義即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誠信態度。以京劇為主的中國戲曲藝術則通常以歷史經典故事為題材,通過特有的表演形式歌頌優良的傳統美德。
例如,“穆桂英掛帥”中的女主人公雖是一介女流,卻勇于保家衛國;“花木蘭”中的木蘭雖為女兒身,卻愿替父從軍遠赴戰場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優質音樂教學素材。
“甘灑熱血寫春秋”這一典型的京劇音樂欣賞課便是選自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為更全面、更深入地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思想道德修養,筆者便在教學前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并為學生簡單講述主人公楊子榮智勇雙全勇闖虎穴,配合部隊剿滅土匪的故事情節,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而后,筆者又為學生播放了主人公楊子榮運用自身的聰明才智順利打入土匪內部及土匪為他擺慶功宴時楊子榮所演唱的一段唱腔。在慷慨激昂的京劇感染下,學生們深刻感受到了主人公甘灑熱血寫春秋的決心與信心,有的學生甚至還情不自禁地模仿劇中主人公楊子榮的唱腔與動作。由此可見,巧妙運用京劇進行音樂教學,讓學生通過看、聽、析、唱等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音樂,能夠讓其快速體會到英雄人物的愛國情懷及保家衛國的責任感,引發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責任意識的共鳴,點燃他們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