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軍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它倡導的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也是當下教育探索的前沿命題,是符合教育本質的。
自2002年以來,我們對這門課程的定位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基于學生興趣,開展課題研究,豐富經歷,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實踐智慧和創造能力,為學生未來有意義、創造性的生活做好準備。我們致力于“問題、猜想、問題解決、歸納經驗、驗證、新問題”的研究性學習的探索,使之成為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較明顯的標志之一。
2017年9月,教育部頒布新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的價值定位、課程內容、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了比以往更準確的表述,使我們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新綱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課程的內容范圍變大了,一些德育活動、科技活動等列入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二是研究性學習不單獨設為一門課,對此,課程專家的解讀是,研究性學習方式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也就是說,我們要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開展更廣泛的主題實踐。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江蘇省教科院萬偉博士的指導下,我們借鑒徐州、興化等地區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度變革的新思路。
現在的教育不乏亮點,整體看,家長比較重視,學生比較勤奮,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問題是我們常常著力于具體的、微觀的知識的講授,很少鼓勵學生探討和研究各種各樣的觀點,他們無法把學習和個人的生命成長聯結起來,不能形成和豐富批判的、創造性的態度與能力。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分數為王。在某些關鍵的時候,只要有了分數,一切暢通無阻,而沒有分數,一切免談。二是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問題。當前,學習的內容呈現嚴重的碎片化傾向,45分鐘的章節式學習,多數學生無法將學到的知識形成一個整體的、連貫的系統,無從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習方式上,初中學生最有效的提高分數的方式就是刷題,實踐性探索、探究性學習等,都退居到了相對次要的位置。
作為一所普通學校,我們針對上述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嘗試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來化解這些教育問題。
在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這門課程與教育基本規律,如因材施教、做中學、核心素養等高度吻合。換句話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秉持的核心理念,其實是所有學科都應該秉持的理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倡導的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是學校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堅持的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追求的過程的科學性、結論的深刻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追求的高階目標。
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在“十三五”課題研究中,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生活力趨向的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實施的研究”。我們明確了這個課題作為學校“十三五”期間,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主要的探索方向,集中力量完成好。具體的任務就是:運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整合學校的德育和各學科教學,以及各門類的教育活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形成系統的、連貫的初中教學新樣態。具體做好三件事:
課程結構決定教育品質。學校在課程架構方面進行探索,形成一個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貫穿下的課程實踐體系,搭建“1+X”的課程架構。這里的“1”是指一個理念,也就是把綜合性、實踐性、研究性的學習方式貫穿于學生的學習之中。這里的“X”是指學校全部的教育教學活動。
其中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教師的培養。目前,我們學校設立了學習方法工作室,致力于培養一批懂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規律、具有較高學科素養和能力的教師。學校有34位教師加入其中,我們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培養出20名左右的優秀教師,使他們能夠勝任這樣一種全新的教學探索。二是制度的創新。推進“1+X”課程架構,需要資源的整合、新的課時安排、新的課堂評價等制度和機制的創新,目前學校正在逐步推進。比如,我們進行了新的課時安排,使其既符合國家對初中課程設置的要求,也落實了我們自己的改革訴求,2019年秋學期在初一年級的兩個班中試行。我們稱其為概念性課表。
(1)本課表在符合國家規定的課程、學時的基礎上,目的是致力于落實“1+X”課程架構;(2)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設雙師課堂,即一位學科教師和一位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或者一位班主任和一位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加強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學習進程的跟蹤檢查。
根據深度學習的有關理論,學生的學習成績取決于他的知識組織水平,以及知識之間整合的程度。現實中的許多例子都說明,如果不解決知識組織問題,學生學會單個知識的意義是不大的。我們學校學習方法工作室的教師選擇了2018屆初三(4)班的一位學生展開綜合性學習的輔導,這個孩子的成績處于中下游水平,是很難有機會就讀高中的。我們采取的是整體學習法,將知識以整體呈現的方式讓他學習、理解,每天給予一定指導,前后歷時3個月,后期撤銷對他的輔導,觀察實驗效果。在此后的幾次模擬考試中,該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達到中游以上的水平,最終進入了心儀的高中。該實驗證明,學習是否能夠從部分到整體,從單個知識進入綜合應用,是學業能不能取得成功的關鍵。只有體系化的知識才有深度,學生才可以舉一反三地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推進學科綜合性學習具有重大意義,它能夠克服知識的碎片化,達到深度學習的理想目標。
開展學科綜合性學習,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范圍的重組,進行大概念下的單元教學設計。比如說,在化學中考中,實驗和計算板塊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于是我們編寫了這方面的專題,開展整體訓練、綜合學習,效果顯著。綜合性學習需要教師和學生開展高密度的交流互動,在目前的班級授課制下,一個教師要面對近50個學生,開展這樣的探索具有難以逾越的障礙。為此,我們希望通過開展雙師課堂的教學,較好地解決上述矛盾。
德育強調學生體驗的強度。淺嘗輒止的活動都是過眼煙云,很難留下痕跡,教育的效果也有限。我們學校的德育總的思路是,給學生設立較高的標準,強調長期實踐、反復實踐,班主任幫助學生通過努力來達到要求,形成實踐性的智慧和能力。
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我們學校德育部門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小課題研究。比如,毛澤東在長征中的作用有多大?普通紅軍戰士為什么愿意長征?紅軍的長征一定會勝利嗎?等等。學生開展了廣泛的長征主題閱讀、文獻研究、影視劇觀看等,再通過一定的形式(演講、小論文、手抄報)把這次學習的成果呈現出來。這期間,學生思考的是國家的歷史、人類的精神、個人的價值,獲得的是愛國的情懷、生命的意義、面對艱難困苦的奮斗精神等等。
德育說教的效果是一時的,也是有限的;只有高強度的體驗,才能推進情感性記憶結構的沉積,形成生命成長必需的經驗和能力。學校正在細化相關德育目標,形成系列活動主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改造,提高德育的有效性。2018年4月,學校成功申報了無錫市級的德育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指向‘立志成賢’的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努力將德育活動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化。
在多年的探索中,我們深切體會到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非凡的力量和價值。我們深信,借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會有力地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形成一種生動的初中教育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