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散文閱讀教學的通則,是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散文的鏈接。那么,教師在確定散文教學內容時,是否可以通過先對“這一篇”散文文本的價值進行分析,再以學生的自主閱讀體驗為教學起點和落腳點,建立學生與“這一篇”散文的鏈接,尋找文本的教學價值?筆者試以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回憶魯迅先生》的教學為例,淺談在散文自讀課教學內容確定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讀不懂蕭紅,就讀不懂蕭紅筆下的魯迅。蕭紅幼年喪母,父親貪婪、殘暴,蕭紅在她清冷寂寞的后園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除了祖父,只有魯迅給過她親人般的溫暖。在魯迅的愛護下,她一步步成長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
蕭紅在寫這篇回憶性散文時,魯迅先生已經離開三年了。它不同于其他回憶魯迅的散文,將魯迅塑造成革命戰士與“民族魂”。在這篇文章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在世時最為普通、真實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蕭紅對他的懷念。那是她心中獨有的情感,是世界上其他人從未有過的。
蕭紅沒有用常用的筆法來寫這篇散文。她的言語表達,那些個性化的語句、章法所表現的,是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至。蕭紅就是用其“越軌的筆致”瑣碎卻細膩地為我們回憶了一幅幅魯迅先生平常的生活畫面,她想用這樣的文字讓那個消失了的人重新回來,讓他的音容笑貌再現,讓他重新鮮明地活在這人世間。
由此可見,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回憶魯迅先生》的文本價值體現在:通過蕭紅的回憶可以讓讀者看到可親可敬的魯迅;讀者能體會到在魯迅逝世三年后蕭紅回憶先生時那份樸素而又感人至深的情感;讀者可以了解蕭紅獨特的寫作風格。
教材編者在國家育人方針政策和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根據課程設置的需要和學生心智接受能力的實際,創造性地將社會文本的原生價值中的部分價值保留和增值,這些被保留、增值,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價值就是文本的教材價值。文本的教材價值可以通過教材的助學系統窺之一二。
《回憶魯迅先生》位于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該單元的“單元目標”部分表述如下:“要在通覽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注意結合人物生平及其所處時代,透過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回憶魯迅先生》的“閱讀提示”部分表述如下:“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回憶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感覺,捕捉魯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包括日常起居、會見朋友、與家人相處等,以多個片斷的形式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個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單元目標”和“閱讀提示”中,我們可以看出《回憶魯迅先生》的教材價值為:通過字斟句酌,可以品味到關鍵語句或段落的含義和表達的妙處;透過細節,可以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魯迅與蕭紅個性美和人格美的魅力。
“一邊對潦草的書信‘深惡痛絕’,一邊仍展讀每封來信,這反映魯迅先生對待青年怎樣的態度?”“‘和一個鄉下的安靜老人一樣’,給你怎樣的感覺?”“如果把‘陪到八點鐘,十點鐘’這句刪掉,效果有何不同?”……文本的教材價值在這些旁批中也可以得到印證。
對于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師既不能直接從文本的原生價值出發,也不能完全依賴于文本的教材價值,而應該從所授班級“這一群”甚至“這一個”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且對于自讀課文,教師更要尊重學生自主閱讀的體驗,指導他們將從教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讀課文中去。
于是,筆者對班級學生的學情做了大致的分析,列出學生“有什么”和“缺什么”。如學生上學期閱讀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對他有所了解;但學生缺乏對魯迅與蕭紅人格魅力的感知能力。
只有針對“這一群”“這一個”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找到文本的教學價值,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從而準確地確定文本的教學內容。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對《回憶魯迅先生》一文的教學內容作了幾點思考:從細節描寫以及概括性的敘述中,感受魯迅先生為了青年的發展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偉大的人格魅力;揣摩、品味關鍵語句或段落表達的妙處,體會蕭紅對魯迅先生那份樸素而又感人至深的情感;運用前兩課教讀課文所學的知識,自主閱讀文章,體會回憶性散文的不同風格。
筆者在確定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時,安排了以下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一】查找“魯迅關心蕭紅等青年的成長”的相關資料,結合資料與文章的具體內容,說說你對魯迅先生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在該教學過程中,學生補充魯迅先生當時的身體狀況——深受肺病折磨,逝世的年齡——55歲,以及逝世時,部分青年在獄中悼念魯迅的視頻,深入體會了魯迅先生為了青年的發展嘔心瀝血的奉獻精神,也感知到蕭紅的每一個“陪”字里流露出的對先生的心疼。因為在本單元的前兩課中,學生的查閱、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的能力經過訓練,所以,在這節課中,學生能很好地運用資料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活動二】你從哪些字詞句中,讀到了蕭紅對魯迅先生那份樸素而又感人至深的情感?
在體會了魯迅先生無私奉獻的精神之后,筆者帶著學生通過文字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如在該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三年之后,蕭紅在回憶“一雙拖鞋停在床下,魯迅先生在枕頭上邊睡著了”這一幕的時候,有著怎樣的渴望呢?從哪些字眼里可以看出?學生認為從“停”“睡著了”可以看出,蕭紅渴望先生并沒有逝去,仍舊像平日一樣,工作完了,就休息了。還有學生結合《魯迅先生記》里關于“萬年青”的描寫,對“毛筆在燒瓷的小龜背上站著”中的“站”進行理解,認為這句話蕭紅想要表達的是魯迅先生的形象一直“站”在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