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宇
當代書法審美趨同已成為共識,其根本原因還是自我心性的迷失。一方面是因為追名逐利而自我犧牲個性、尋求共性帶來的不斷入展、獲獎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另一方面,則由于自身修為不夠導致盲目跟風,這類作者往往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當這種趨同成為主流,強大到人人都去追逐,并以此作為標準的時候,扭轉是何其困難。自性與內省本該是中國式文人特有的風骨,然而“思想獨立、學術自由、精神萬古、氣節千秋”的精神豐碑在這個時代不斷式微,在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沖擊侵蝕下,書法人的自我救贖已經迫在眉睫,這不僅是對“真美”的重拾,更是時代的責任。打破書法審美趨同的現狀,意味著破舊立新。趨同代表平坦、平庸,轉變意味著艱辛,荊棘叢生,劈波斬浪,需要不破不立的信心和勇氣。在當代書法審美趨同的大背景下,突圍雖難,卻也給了踐行者以重建的挑戰與機遇。
作為多年從事基層書法教育的教師,筆者見證了近20 年來中小學藝術教育的蓬勃發展。事實上,多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感受到基礎藝術教育的本質還是屬于美育范疇。無論是教學中的技術訓練,還是書法理論的認知,無不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華文明的延續、文脈的流轉,這種認知上的審美體驗可以對文字的本身,也可以透過字去感受人以及字和人背后的文人風骨與文化精神。這是一種由點到面、由單一到多元、由簡單到復雜的遞進式的美育引導。
基礎教育階段的書法審美教育,從實踐到感悟,從行萬里路到讀萬卷書,多種方式相互印證、裹挾前行,其中要確立一個最為基本的前提,便是引導學生反復參與過程中不斷“內省”,并形成更為主動參與實踐的動力,以此循環往復,走向縱深。這種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自我內省過程,會加速學生對自性的剖析與研判,從而獲得獨特而具有自我審美要求的體驗,更強化個人審美的廣度與深度,進而拓展到自身的書法創作實踐中。獨立的審美取向一定會帶來獨特的個人作品風格,這是一種良好的螺旋式循環提升。當然,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獲取獨特的審美感受,除了專業知識以外,涉及其他姊妹藝術同樣能夠開啟個人的審美視角和體驗,并豐富我們的審美境界與審美思考。所有這些,都是提高書法審美教育的有效方法與手段,值得我們去體會與探索。而傳統文化,尤其傳統“儒釋道”思想的浸潤為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打開更為廣闊的空間與思路,并提供源源不斷與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