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劉浩小學 陸永兵
啟發式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數學學習水平,采用情境教學、動手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這與傳統意義上的灌輸式、講授式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啟發式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現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動手、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引導學生不斷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生動有趣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意猶未盡。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思維,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編輯成學生感興趣的故事,讓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通過故事變得生動有趣,通過故事情節或者氣氛渲染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啟發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一課時,教師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小明的爸爸和媽媽都在外地工作,小明的媽媽每工作3 天回家一天,爸爸每工作5 天回家一天,從3月1日計算,小明哪天可以同時見到爸爸和媽媽?教師提醒學生,可以先分別列出爸爸媽媽回家的日期。于是學生給出了:
媽媽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爸爸媽媽共同的休息日:12,24。
由此可以看出爸爸媽媽這個月12日和24日可以共同休息,其中最早共同休息日期為3月12日。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一組數字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發現媽媽休息的日期都是4 的倍數,爸爸休息的日期都是6 的倍數,而12 和24 既是4 的倍數也是6 的倍數。這時教師為學生引入了公倍數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最小公倍數呢?顧名思義就是公倍數中最小的那個數就叫最小公倍數。
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融入故事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學生通過對故事情境的感知,發現了隱藏在其中的數字信息,啟發了數字化思維。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啟發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的啟發要點在要害,讓學生在迷茫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才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提高數學素養。小學數學課程系統性很強,很多新知識以舊知識為基礎。教師要精心設計啟發點,把握問題關鍵點,找到新舊知識的鏈接點,設置有層次、有深度的問題,真正起到啟發、點撥的作用,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促進知識遷移,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復習了一組整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小數的題目:56÷28=? 56÷2.8=?學生很快學生給出了答案。接著教師又給出了5.6÷2.8=?這道題怎么計算呢?這和前面兩道題有什么聯系呢?它們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化?怎么變化的?得數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呢?一系列的問題給出了學生思考的方向。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積極思考,發現被除數縮小了10 倍,商也縮小了10倍,這是為什么呢?如果將被除數擴到10 倍變成560÷2.8=?,學生們在一系列的問題中開始了自己探索,很快發現如果被除數擴大10 倍,商也擴大10 倍。這時教師又提出:(1)如果商不變,被除數擴大10 倍,除數怎么變化呢?(2)如果商不變,除數擴大10 倍,被除數怎么變化呢?(3)如果除數擴大10 倍,被除數不變,商怎么變化?在一系列的問題中,學生的思維被逐漸打開,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上述案例,教師根據舊知識設置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讓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自己探究、主動思考,深入掌握了新知識,找到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實現了新舊知識的遷移。
小學數學的學習和動手操作是密不可分的,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在課堂中,每一個操作環節都反映了學生思維的形成過程,如果學生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地操作,大腦將無法形成清晰的思路。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操作環節,做到有條有理,讓學生在擺一擺、量一量、裁一裁的活動中親身體驗,理解新知識,從而提高數學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準備了一個長方體的盒子,然后讓學生觀察長方體一共幾個面?它的表面積需要怎么求呢?教師引導學生將長方體打開變成平面的長方形,然后再測量和計算。這時學生發現,其實長方體是由六個長方形組成的,只需要分別求出六個長方形的面積再相加即可。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測量長方體六個面長和寬。根據測量結果,學生發現:長方體中對面兩個長方形的面積是相等的,也就是說,只需要求出三個不同面的面積的和再乘以2 就可以,也就是(長×寬+長×高+寬×高)×2。這時,教師又提出:“如果是正方體呢?該怎么計算?”教師拿出一個魔方作為道具讓學生認真觀察。學生發現正方體的長、寬、高都是相等的,按照長方體表面積推導得出:正方體表面積=邊長×邊長×6。
上述案例中,教師在課堂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總結歸納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為學生創設各種生活化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將新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巧妙地提煉出熟悉知識,也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場景或畫面,找到數學和生活間的紐帶,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拓展學生思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一課時,教師提出:學校為給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想讓大家幫忙設計一個裝修方案。餐廳長20 米,寬10 米,有兩種類型的地磚供選擇:第一種(A)規格是60cm×60cm,每塊磚30 元;第二種(B)是80cm×80cm,每塊磚50 元。你們算一下哪種地磚比較合算呢?一聽教師讓幫忙,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都積極地投入到裝修設計中。學生1:我認為A 規格的地磚合算,單塊價格便宜;學生2:我認為B 規格的地磚更合算,單價雖然貴,但是它比較大,這樣用的數量會少。教師未加評價,而是引導學生先計算地磚和餐廳的面積,然后再算每種規格的地磚要多少塊?學生按照教師的方法開始計算,首先計算餐廳面積為200 平方米,A 磚每塊是0.36 平方米,需要556 塊,總計需要16680 元,而B 磚每塊是0.64 平方米,需要313 塊,總計需要15650 元,所以計算下來B 磚比較合算。
上述案例中,學生在教師給出的設計方案中學到了面積的知識,讓枯燥的面積知識不再單調,而是更加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了學生思維,讓數學課堂更加精彩。
總之,教師在課堂中正確運用啟發式教學能夠最大程度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給數學課堂帶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