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新塍小學 余炳華
微課是一種相對微型的教育資源,但這并不意味著微課的應用價值也微小。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加快,傳統科學課堂中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課改的需求,微課作為現代化的產物,為科學教師進行課堂現代化改革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在向學生講解科學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技術彌補教育中的不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優化導入環節、突破教學重點中,打造優質科學課堂,提高課程教育的質量。
課堂導入環節是小學科學課堂中的第一環節,良好的課堂導入設計能夠讓學生迅速地從課下的閑散狀態進入到課堂學習狀態,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中,完成對科學知識的有效建構。同時,趣味化、生動化的導入設計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課程的魅力,從而點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合理地借助微課技術中的優勢,進行趣味化的導入設計,讓學生在興趣驅使下主動走進科學課堂。
例如,在教學《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在微課視頻中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植物在秋冬之際變化的過程,使學生在動態化的微課視頻時產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致。基于微課當中的內容介紹,學生也能夠對本節課中的教育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其次,在微課視頻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本節課的思維導圖,并配以優美的聲樂和背景,讓學生在靈動的氛圍中,進一步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點,如一年生的植物枯萎死亡、常綠樹不變等,促使學生精準地把握本節課的學習要點,增強知識探究的欲望。在微課視頻的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老鼠的形象:“同學們,跟隨我的腳步,一起打開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的大門吧!”觸發學生的笑點,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跟隨教師的腳步,主動地進行本節課的學習,達到趣味導入的效果。
可以看出,科學教師進行導入的趣味化設計,能夠真正從學生的喜好和心智出發,優化導入環節,使學生主動地將注意力和情感放在課堂上,點燃學習的積極性。
透過小學科學教材能夠直觀看出,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接觸的科學知識是多樣的,而內容廣泛、知識點繁多的科學知識,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也為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基于科學教材提煉其中的重點知識,再利用微課視頻講解科學重點知識,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下,產生對科學重點知識的直觀認知,從而加快理解的速率,加深對科學重點知識的印象。
比如,在教學《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時,教師可以先結合科學學科的教學大綱和本節課中的知識安排情況,確定“高錳酸鉀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等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結合這一內容,教師制作微課,并根據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控制微課視頻的總時長,保證既能清楚地講解高錳酸鉀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這一內容,也能夠讓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注意力。隨后,在學生預習本節課時,教師就可以將講解重點知識的微課發送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課本介紹和微課解說,對高錳酸鉀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這一重點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講解這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再結合微課當中的細節向學生提問,檢驗學生對本節課重點內容的自學情況。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設定本節課的教育方式,以便在彌補學生的不足中,切實提高學生對“高錳酸鉀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這一重點知識的學習效果。
顯然,教師利用微課視頻豐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拓展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學習的路徑,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對科學重點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對科學重點知識的理解,從而較為輕快地實現重點科學知識的突破。
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科學學習水平及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使得一些小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會出現掉隊的情況。在以往的科學課堂中,教師將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歸咎于學生,認為是學生的學習態度決定了學習的效果。顯然,這一想法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差異性。在目前的科學課堂中,為了讓全體學生都可以在科學課堂中有所進步,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技術進行分模塊、分層次教學,讓科學課堂充分體現教師人性化的光輝。
比如,在教學《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時,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合理地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劃分,如將科學知識儲備量較為貧瘠、科學知識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劃分為基礎層,與之對應,將科學知識儲備量較豐富、科學知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劃分為提高層。其次,科學教師為基礎層和提高層的學生設定具有難度區分的學習任務,如對基礎層的學生來說,可以以夯實聲音傳播的特點等基礎知識作為教育的目標;而對于提高層的學生,教師則為學生設定具有拓展性和開放性的任務。隨后,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制作不同的微課視頻,并將做好的微課發送給對應的學生,讓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完成精準化的學習,從而逐步提升分層施教的效能。
可見,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并為學生提供差異性的學習任務,能夠有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基礎層和提高層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相對應的學習內容,從而實現個性發展。
課后復習環節是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的環節,對于學生重新認識知識和回顧這些內容而言具有重要的價值。在之前的科學課堂中,教師讓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復習的方式相對單一,學生只能依靠課本和自己記的筆記重溫知識。顯然,過于枯燥的形式也會降低學生的復習效果。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技術創建靈活的復習方式,讓學生在微課的助力下更好地提高復習科學知識的質量。
以《螞蟻》一課的教學來說,科學教師可以利用優勢凸出的微課視頻展開復習工作,逐步提升學生對本節課復習的效果。課下,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如螞蟻的身體特點、活動規律等進行總結和歸納,并借助現代媒體軟件將整理的內容制成模塊化的微課視頻。教授本節課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將先前制作的微課視頻傳送給學生,使學生在復習環節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學習對應的微課復習視頻,從而增添學生復習的靈活性。當學生完成復習活動后,也可以將教師制作的微課上傳到云端,以便在需要時自由地復習和觀看,逐步打造優質的復習模式。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能夠利用微課技術優化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復習的方式,讓學生在模塊化的復習資源中有選擇性地復習科學知識,使學生在增添復習環節靈活性中提高科學課堂復習的品質。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教師要想在現代化的趨勢下,主動地推動科學課堂教育改革,就應當合理地利用微課技術的優勢,不斷增強導入環節的趣味性,促進重點知識的有效講解,促進科學知識的分層施教和靈活復習,喚醒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