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情緒是人的客觀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如喜、怒、哀、懼等,每一種情緒都有個體獨特的內在體驗、外在表情和生理變化。美國認知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指出,情緒是一種動機、一種能力,提供行為以能量,并且指引行為。人們通常通過情緒產生能量并向外輸出能量,當然,這些能量有的是積極正面的,有的是消極負面的。當開心、快樂時,人們更傾向于積極地投入學習和工作;當沮喪、失望時,人們總是無精打采、逃避學習、低效工作等。
所謂情緒管理,是指當個體的生活中有矛盾和內心沖突時,能以積極的方式應對,及時緩解緊張的心理狀態,包括覺察情緒、表達情緒、調控情緒等多個方面。個體需要對自我的情緒進行調節、管理,從而更好地發揮情緒的積極作用。
當下的中學生生長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物質生活日漸富裕,對自身的內在需求有了更多的關注。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情緒容易波動,有時情緒高漲,有時情緒低落。當情緒高漲時,那些積極正面的情緒就會推動著中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生活,有更多的獲得感、掌控感,有時也能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當情緒低落時,消極負面的情緒使得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內在情緒體驗,而無暇顧及學習和生活,低效學習甚至逃避學習。
學習動力是指能夠對學生個體的學習活動起著積極推動作用的力量,是引起、推動和維持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力量,對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可或缺。情緒直接影響著中學生的學習動力,有相當多的研究表明,學習動力的缺乏與消極負面的情緒有關,學生學習動力缺乏或弱化的首要原因是某些情感性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的快速、急劇波動左右著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能否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能否更好地發揮情緒對學習的積極動力作用,對中學生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情緒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開心快樂的,也有悲傷難過的。筆者曾做過一個調查,問及“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會為自己做些什么?”70%的中學生回答:“自己也不知道該做什么,過兩天就好了”。中學生在情緒低落時,很少有意識地去管理自己的情緒、挖掘情緒的內在力量,而是更多地采用放任不管的方式。這表明,中學生缺乏情緒管理意識,亟須情緒管理策略的指導。如何提升中學生的情緒管理策略,從而讓他們更有動力地投入學習,是目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中學生在表達情緒時,更多地使用表情,較少使用語言;更多地期待周圍人能敏銳地捕捉到自己的情緒,而很少采用主動表達情感的策略。當中學生內心充滿了“周圍的同伴應該能發覺自己的情緒變化”的期待時,往往獲得更多的失落和失望感。情緒是一種主觀體驗,雖然能通過表情、動作等表現出來,但是想要覺察別人的情緒需要具備很高的同理心,這對于他們的同伴來說難度較大。中學生回到家庭面對父母時,也對父母有同樣的“能發覺自己情緒變化”的期待,而大多數父母并沒有經過系統的情緒管理培訓,對于孩子隱晦的情緒表達也缺乏相應的敏感度。所以,此時中學生主動的情緒表達,對于自我的情緒管理至關重要。
1.情緒的語言表達。
中學生在表達情緒時更多地采用網絡詞語,如“爽”“涼涼”,這時我們可以引導中學生將自己的情緒表達語言清晰化、具體化。可以采用情緒表達“詞語大集合”的方式讓學生去收集與情緒有關的詞語,并引導學生給自己的情緒命名,為自己的情緒設置專屬標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2.情緒的藝術表達。
當中學生找不到合適的詞匯來命名或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涂鴉、漫畫、沙盤、心理劇等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學生藝術表達的過程中,我們不做評判,給學生安全、自由的心理表達空間,讓學生通過介紹自己的藝術作品,將情緒感受表達出來并梳理自己的情緒。
經常有中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別人告訴我要高興一些,可我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上課沒辦法進入狀態。”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我們需要引導中學生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告訴他們每一種情緒的存在都有其積極功能,正如有了上課的緊張感,才會集中注意力聽課;有了對自己身體健康的焦慮,才會更好地加強鍛煉、上好體育課;有了對考試成績的擔心,才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復習應考。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探索:“發生了什么讓我有了這樣的情緒”“這種感受是在提醒我什么”“如果我想讓自己感覺更加舒適,我可以做些什么”,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再去管理情緒,讓自己更好地投入學習,發揮情緒對學習的動力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情緒ABC 理論:A 代表發生的事件;B 代表想法、看法;C 代表情緒、行為。通常人們會認為事件A 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么事就會引起什么樣的情緒體驗,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事件發生后,每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或看法,想法或看法不同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如同學間的碰撞,看法B1“他(她)急著去老師辦公室才撞到了我”會讓學生感覺到平靜;看法B2“他(她)可能是看我不順眼,故意撞我”會讓學生感到憤怒。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渴望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容易陷入“事件A 引發情緒C”的不合理信念中。所以當事件發生時,引導他們管理好自己對事件的信念和看法,構建積極的情緒ABC 模型,也是情緒管理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課堂教學、心理咨詢中,應更多地和中學生探討有關事件的積極看法,通過改變對事件的看法來改變自身情緒,進而將事件結果往積極的方向引導。
1.音樂放松。
對于因焦慮、緊張等情緒變化而無法進行正常學習的中學生,教師可以給他們推薦幾首適合心理放松的輕音樂,如《迷霧森林》《日光海岸》等,或者學生自己比較喜歡的舒緩、安靜的輕音樂。
2.肌肉放松。
當情緒出現時,我們的大腦會給下丘腦傳遞信息,下丘腦控制人體相應的生理反應。所以,當我們緊張時會心跳加快,焦慮時會咬緊牙關,害怕時會肌肉緊繃等,每個人都會有相同或者不同的生理反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管理自己的肌肉開始,帶領學生嘗試讓自己的肌肉放松,從而達到心理的放松。特別是對于有考試焦慮的中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學會使用腹式呼吸等放松技術,通過調整呼吸,體會身體的感覺,慢慢讓自己放松。肌肉放松技術需要教師先帶領學生體驗,做好示范引導,如果學生感受到了放松,可以繼續采用;如果學生的緊張狀態沒有得到緩解或不舒適感加劇,須立即停止,調整方法。
3.心理放松操。
教師還可以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編制適合本校學生的校本心理放松操,將心理放松與運動相結合。將運動的活力注入自我身心調適中,并配以舒緩放松的音樂,加上簡單易學、協調優美的動作,鍛煉身體的同時愉悅心靈。
中學生情緒波動較大,教師和家長應及時關注中學生的情緒變化,了解他們的情緒管理策略,并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給予提升情緒管理策略的個性化建議與指導,幫助中學生減少自我情緒管理的困擾和壓力,及時調節自己的情緒,更好地發揮情緒的積極動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