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晨
七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漸增強,他們渴望成長,卻常常忽略對親情的感受。本課采用熱身游戲、繪本閱讀、冥想、繪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父母的愛,進而達到更高一層的情感體驗——感恩父母。
PPT出示活動規則:老師喊“大風吹”,同學問“吹什么”,老師回答,符合條件的同學馬上起立。
教師:吹媽媽是長發的同學;吹爸爸戴眼鏡的同學;吹知道媽媽生日的同學;吹知道爸爸生日的同學;吹和爸媽有過爭吵的同學。
師生活動。
教師:看來,大多數同學在與父母相處時曾出現過一些爭吵。今天,我們一起來感知曾經被忽略的父母恩情。
設計意圖:以熱身游戲導入新課,在活躍團體氣氛的同時,讓學生自查了解父母的情況,促進學生對父母恩情的感知。
PPT 出示繪本《小男孩與蘋果樹的故事》,師生分角色朗讀繪本。
教師:讀完這個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請小組討論,每組派一名代表回答。
小組1:蘋果樹和父母很像,一樣的無私奉獻。
小組2:父母對我們就像蘋果樹對小男孩那樣,付出自己的一切,只希望我們開心快樂。
小組3:我們總是向父母索要物質上的東西,而他們只要我們偶爾的陪伴就可以了
小組4:父母像蘋果樹一樣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教師:確實,大家心中都感知到了這么一棵大樹,春天可以倚著它憧憬,夏天可以倚著它幻想,秋天可以倚著它回憶,冬天可以倚著它沉思。這棵大樹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一直都是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盡全力滿足我們的要求,不要求我們回報。
設計意圖:通過分角色朗讀繪本,學生可以真切地感知蘋果樹對小男孩無私的愛和奉獻。小組討論加深學生對于親情的理解,分享可以強化學生對于愛的感知。
1.冥想體驗:父母對于我們的重要性。
教師分發任務單。
任務一:在四條空白橫線上寫上四位家人。任務二:用彩筆填充四宮格漫畫的第四幅漫畫。(圖一是陽光明媚的出海圖,圖二是波濤洶涌的海浪圖,圖三是救生衣抉擇圖,圖四是空白)任務三:寫下一件與父母相處的暖心小事。
教師:很多時候,我們容易忽略自己對于父母的愛。同學們,如果由你組織一次出海游,請在任務一的橫線處寫上你最想和哪四位家人一起,其中必須有你和你的父母。
請閉上眼睛想象:今天陽光明媚,你和家人們一起出海,前進了一段時間,原本平穩的甲板開始劇烈晃動起來,你聽到有人說船剛剛觸礁了,船體破了一個洞。船上只有三件救生衣,爸爸媽媽為你穿上了一件救生衣,還有兩件救生衣,你想讓誰穿?(等待1 分鐘)現在請你慢慢感受你坐著的椅子。下面我從5數到1,隨著我的數數,你會越來越清醒,5、4、3、2、1。
在剛才的冥想活動中,相信每位同學都有不同的感受。請打開任務單,在你之前寫的家人名字下方勾選出你剛才為誰穿上了救生衣。請先在小組內交流你的選擇,然后派代表分享自己的選擇以及原因。
學生1:我讓媽媽和奶奶穿,其他人都會游泳。
教師:真的為你感到高興,你的家人都平安無事。
學生2:我是讓我的父母穿上救生衣。沒什么原因,我就是想讓他們穿。
教師:謝謝分享。有的同學非常幸運,不需要做殘酷的選擇。也有的同學會因為自己沒有能力保全所有家人而難過。
設計意圖:通過冥想活動,給學生創設一個在遭遇危險時做出應激反應的機會,讓他們明白身邊有父母是一件讓人開心快樂的事情。
2.繪畫體驗:自己對父母親情的感受力。
教師:請大家用彩色筆在任務二中為這次海上遇險補上一個自己喜歡的結局。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班級內分享。
學生1:我畫的是我和爺爺奶奶都穿上了救生衣,漂浮在海面上。這時候,飄來一塊大木頭,爸爸媽媽抱著大木頭漂浮在海面上,我們都很安全。
學生2:我畫了一個很漂亮的小島,我們一家跟著海水漂流到這個島上。
教師:看到同學們都為這次出海游畫上了一個完美的結局,在這個體驗活動中同學們都關注到了父母的安危,都表現出了對父母的那份愛。
設計意圖:采用補全圖畫結局的形式,幫助學生緩解冥想體驗中出現的緊張情緒。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深深感受自己對父母的愛。
教師:請同學們完成任務三,寫下一件你與父母相處的暖心小事,并將它珍藏在你的回憶錄中,這將是你成長歷程中的重要回憶。
設計意圖:通過寫回憶錄的方式給本課適當留白,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之后重新回到現實生活中,在點滴小事中體會父母親情,繼而感恩父母。
本課以感知父母恩為主題,一方面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親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學習感受父母的愛,進而達到感恩父母這一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通過繪畫讓學生描繪一個美好的結局,從而處理之前冥想帶來的消極情緒。最后的回憶錄環節,把學生拉回現實,從自己的生活點滴出發體會自己對父母的愛和父母對自己的愛,達到感恩父母的個人成長。從課堂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在活動體驗之后都有自己深刻的見解,充分的小組討論,讓學生內心的感受得到他人的認同。
本課有如下三個特點:
教學目標體現聚焦度。對于初中生來說,親子關系的話題必要且重要。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沒有面面俱到,而是從“感恩”切入。只有教學目標有效聚焦,話題探討才能更加深入,才能讓心理課的思考與表達具有一定的深度。
教學內容體現活動化。本課以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充分體驗感悟。“大風吹”活動在自然引入課題的同時,讓學生自查對父母的了解程度;《小男孩與蘋果樹的故事》繪本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感受父母的愛的同時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填充四宮格漫畫是本課的亮點,通過繪畫表達在學生的內在感受和具象行動之間架起橋梁;撰寫回憶錄,通過書寫表達方式進一步沉淀課堂感受。
課堂回應體現人文性。課上,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性回應可謂是點睛之筆,常常運用適當的停頓與有效的追問,和學生一起“撥云見日”,看見與覺察更多的情緒,探索情緒背后的認知,厘清非理性認知并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