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穎蓮 何世松
“三教”是指教師、教材、教法,“三學”是指學生、學材、學法。[1]自2019 年4 月4 日印發的《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中首次出現教師、教材、教法“三教”并列的提法與要求后,“三教”改革在職業院校大力推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但與此同時,改革最大的影響群體——職校學生反應平淡。個中緣由,與“三教”改革推進是否得法有關,與基層貫徹是否得力有關,與學生利益及觀念是否沖突有關,最重要的恐怕與改革是否對學生產生積極效果有關。那么,在關注“三教”的同時,對學生、學材、學法“三學”進行改革更直接涉及職業院校的服務對象即學生的利益訴求,更需要及早進入職教研究和實踐的視野,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改革成效和人才供給質量。
通常所說的職業院校主要指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它們錄取的學生大多批次靠后,有些甚至不是自愿報考,因此學生、學材和學法的狀況具有共性。
由于招考錄取的批次安排和政策影響,職業院校學生來源復雜,有的來自普通高中,有的來自職業高中,有的來自技校中專;“百萬擴招”后,退伍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各類人群也都成為職校生。職校學生的個體差異非常大,在自信心、求知欲、職業傾向、家庭背景等方面呈現非常復雜的樣態。如果招考批次安排和用人政策不調整,職業院校生源素質不高乃至數量不足的現象將長期存在。
職業院校的教材選用等工作甚少考慮學生的意見,更未重視學材(學習材料)體系建設。職業院校課程建設、實訓室建設、教材建設等均以教師為中心,大都依托有財政經費支持的項目開展,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較少關注學生的訴求。學材種類少、數量少,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職校生的學習信心、學習興趣長期在低水平徘徊,學習的主體地位缺失,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仍停留在口號上,職校的管理、服務都忽視了學生的訴求和體驗,學法改革長期被忽視。學法的改革有賴于學生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行為習慣、成功體驗,而這些是職業院校學生特別欠缺且有待加強的。
由于長期以來辦學的慣性,職業院校往往會先從自身認為容易解決的方面使力,做容易控制效果的改革。因此,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得到教育行政部門和院校的高度重視。學生、學材、學法“三學”屬于需求側,為了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效果,有必要對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進行改革?!叭龑W”的現狀決定了“三教”的方向與深度,因此,“三學”改革一定要加快進入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管理者的視野。
對人的改革要非常審慎,但并非因此就沒有改革的空間。比如優化生源渠道,職業院校可不斷地以各種方式促進教育行政部門改革招錄規則;比如加強學情分析,既然無法改變生源現狀,就必須對既有的學生采取各種方式因材施教;比如測試分流、分班,職業院校對招錄進來的學生進行職業傾向、身心素質等的評測后分班、分流組織教學;比如加強學生的逆商教育和思政教育,要使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單位里下得去、留得住、頂得上,有賴于逆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影響。
學材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成體系建設學材,包括學生手冊(載明職業教育現狀、規章制度等),學習指南(載明崗位任職要求、學材目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等),專業導論(載明行業發展情況、本專業常識性知識和技能等),及各課程學習所用的任務工單、圖紙、案例、檔案、習題庫、電子書、專用軟件、仿真實訓平臺、1+X證書考證學材等。同時也建議高等教育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中國大學生手冊》要多補充占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大學生關注的相關內容(目前有“雙一流”院校名單,沒有“雙高計劃”院校名單;有本科專業目錄,沒有高職專業目錄;有《高等教育法》全文,沒有《職業教育法》全文等)。
另外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要素,就是因為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一刀切地齊步走開展教學,會有很多學生跟不上節奏。因此,開展補課教學用的學材建設就顯得至關重要。
研究和實踐都清楚地表明,職業院校學生普遍形象思維能力強于抽象思維能力,但自學能力和自制能力較弱,使得大多數學生成長成才較慢。普通教育學生采用的學法如背誦法、預習法、筆記法、激勵法、歸納整理法、思維導圖法等可以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所用,但還不夠;職業院校學生的學法更多采用自學法、階段目標法、小組互助法、競賽學團法、項目引領法,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大面積采用的線上學習法等。學法改革需要教師的引導,也考驗學生的信息素養、IT技術等各種能力。另外,在教法改革強調模塊化教學之時,學法改革亦可借鑒類似模式和理念。
萬物欲改,規劃先行。上至教育行政部門,下至學校及院系,都要做好各自的“三學”改革規劃,負起各自的責任。除了在有關規劃(如學生發展規劃)中明確“三學”改革任務外,在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等文本中也應加入“三學”改革的有關要求?!叭龑W”改革的實施主體各有側重,學生改革的主體有招辦和院系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學法改革的主體有學生本人、任課教師和專業主任,學材改革的主體有任課教師、學生發展中心工作人員等。
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說,可依托國家“雙高計劃”2024 年短期目標和2035 年中長期目標,將“三學”改革納入重點項目建設和年度工作計劃中。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教育本科試點院校等可借助項目支持,更好地推動改革。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招生處于中考和高考的最后錄取批次,這種忽視學生的智力類型和興趣,僅以考分低而錄至職業院校的做法早已廣被詬病。[2]“百萬擴招”使得職業院校因材施教的壓力更大。因此要改革招考規則,調整錄取批次,分類進行面向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考試。
狹義的教材僅指教科書,廣義的教材除了教科書還包括各種教輔材料以及用于實驗實訓教學的儀器設備和設施。長期以來,大多數職業院校都是一門課程一本教材,很少有課程會專門開發教輔材料特別是學材。別說選教材、選學材,學生哪怕提意見的機會都不多,更未形成良性機制。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各級各類學校大多使用在線開放課程或視頻教學來代替傳統課堂教學。然而適合在線教學的課程種類有限,以A 類課(純理論課)為主,B 類課(既有理論也有實踐的課程)和C 類課(純實踐課)往往很難實施在線教學,這使得學校建設虛擬實訓仿真平臺的需求非常迫切。這是倒逼教材學材體系建設機制進行完善的一個契機,要著力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材學材體系。
部分職業院校建有教師發展中心,但鮮有學校建設關注學生利益的學生發展中心。
作為將“落后”學生培養成才的職業院校更應建設學生發展中心,要將其建成學生學習指導、職業規劃、心理咨詢、答疑解惑、互助學習、榜樣激勵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同時,職業院校要做好包括物理形態(如全校園實訓場Fullcampus Training Field)、網絡形態(如5G網絡全覆蓋下的學習平臺)在內的學習環境營造,使學生在校園內時時可學、處處可學。
學生發展中心還可以成為團結杰出校友的組織實體。在校友會或學校發展基金中設立專項經費,邀請知名校友回校交流。這些校友的“現身說法”能更有效地激發在校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動力,有助于“三學”改革的推動。
為了更大程度地激勵職業院校師生參與“三學”改革的積極性,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建議職業院校分專業建設一批學生學習創新團隊,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在本專業獲獎、獲得專利等,都可以作為學習團隊的加分項。職業院校對優秀團隊發文公布,頒發證書和獎金,在招生宣傳、日常宣傳、融媒體宣傳中全方位報道團隊學生的先進事跡,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以高職為例,教育部印發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教高〔2008〕5 號)中,7 個主要評估指標沒有一個指向學生,僅個別二級指標中提到了生源、教輔資料等內容。教育部印發的《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教職成司函〔2015〕168 號)有了明顯的改觀,5 個診斷項目中有一個項目(學生全面發展保證)專門關注學生的成長。各校建設的“五縱五橫一平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中“五橫”之一就有學生這個層面,使得“三學”的改革推進有了工作依據和制度保證,但在專業評估、專項驗收等環節中,依然少見與“三學”有關的指標。如果在今后的專業評估、綜合項目驗收、專項績效評價等文件中設置學生、學材、學法方面的要求,就能促使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院系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三學”改革上來。
作為新生事物的“三學”改革,要在頂層規劃指引下,邊試邊改,以評促改。
對“三學”改革進行成效評價,既包括對預期目標與實際效果進行比較的評定,也包含投入與產出之間的評定。在評價前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成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社會效益指標、可持續影響指標以及在校生、畢業生、教職工、用人單位和家長的滿意度等指標。公辦職業院校要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有關要求,所有用于“三學”改革的財政預算經費都應納入績效評價,與成效評價稍有不同的是,此時要將重點放在數量指標、質量指標、時效指標等方面,以使驗收時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學生改革評價主要包括生源質量評價以及畢業生質量評價。前者關乎國家大政方針,需要政府出臺強有力的舉措;后者依賴職業院校自身的改革措施,評價指標可參考《2019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學生發展”中的有關指標,[3]如就業質量(就業率、月收入、專業相關度、晉升比例等)、綜合素質(工匠精神、人文素養、專業技能、身心素質等)等進行評價。
教材出版有“三審三?!敝贫缺WC其質量,給學生使用的學材也應采取類似制度。學材改革評價,主要關注學材的合規性、時效性和質量評價,也要關注意識形態、標準更新等方面的情況。最重要的是,學材改革過程應貫徹“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內容是否有所區分,是否與崗位任職要求相一致,是否與高一層次考試要求、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證內容等吻合。
學法評價主體除了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外,還應包括督導。對學法的評價,既要考慮學法與學生的適應性問題,也要考慮不同時空(不同年級、線上線下等)、不同專業甚至不同性別主體學法的適應性問題,最終還要通過評價學生學習質量包括考試成績、獎學金、競賽排名、1+X 考證等方面的情況來評價學法的科學性、有效性和適應性。
一名對社會有用的技術技能人才,除了擁有過硬的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具備科學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國心及職業道德和其他心理素質等。能否在改革過程中正向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及職業素養、心理素質,會最終影響“三學”改革的成效,這是職業院校在進行“三學”改革規劃、實施和總結時都要關注的問題。
不論什么學校,其主要產品是課程,其次是實訓基地;其主要客戶是學生,其次是企業。[4]在“三教”改革大力推進的背景下,“三學”改革也要提上議事日程。
學生的改革主要從生源入手,但目前的招考政策阻礙職業院校的生源素質甚至生源數量的提升;其次是到校后的測評編班,但職業院校財政撥款水平遠比普通高等教育低的現實,使得其辦學資源不足以支撐小班化、個性化的教學改革。因此,職業院校學生的改革當前僅限于學生進校后的局部改革。
學材的改革主要從制度入手,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學生自身的學習需要,擴大學生在學材建設中的參與度。
學法的改革主要從改革教法進而影響學法入手,教師設計科學合理的工作任務、實踐項目來驅動學法改革,通過做中學、學中做來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學習意愿,最終實現自學法、小組互助法等學法的生效。
與“三教”改革一樣,“三學”改革是個系統工程,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大力推進“三教”改革的背景下,職業院校要積極探索與之對應的“三學”改革,以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