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教師教育改革一直是中國教育改革領域的熱點內容。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龐麗娟提出建議,要推進新時代我國教師教育體系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現代化的教師教育體系,建設一流的教師教育院校和一流教師教育專業。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創造條件,推動一批有基礎的高水平綜合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立師范專業,積極參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要健全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
綜合大學進行教師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既是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應對教師教育自身發展中不斷出現各種挑戰的重要路徑,成為中國未來高等教育使命中社會服務功能拓展的重要領域。
在當今社會,成為一名教師并不容易,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更難。隨著互聯網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知識與技能迅速更新的時代,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教育的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和問題。即使是已經在崗任教的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培訓、交流,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尋找到當代學生發展的新規律。傳統上,各級各類教師的培養一直在師范院校進行,教師教育中有關教育學基本知識的教材多年來變化不大,教育模式也沒有大的調整,傳統的師范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面對科技迅速發展、知識不斷更新,當前環境下的教師不僅要滿足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有來自學生和家長的壓力,教師們只有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知識、最前沿的技術以及綜合化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日益更新的學習的需求以及學習方式的變革。因此,新時代教師的培養,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已經遠遠不夠。要在多方面適應當前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的迫切需求,更加需要一種綜合化的方式以培養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
發達國家的教師教育很早就開始了綜合化改革,并將綜合大學作為教師的重要培養機構。在全球范圍內,教師教育需要適應社會的變革,尤其是技術的發展促進多學科融合,信息流動將打破知識傳播的邊界,互聯網技術使知識和技術的獲得更加便捷。在教育領域,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掌握者,學生可以從多方面獲得知識,并且能夠以極低的成本獲得海量和多樣的信息技術。在人工智能不斷深入發展的時代,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終身學習者,教師本人需要具備更加扎實、全面、深厚的知識儲備,以應對學生不斷更新的發展需求。
由于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培養方式也要隨之更新與變革。綜合性大學的學科交叉性、知識復合型以及科研的前沿性更具優勢。世界著名的綜合大學往往有非常系統的具引領作用的科研團隊,綜合大學的學生可以更容易地跟蹤最新的學科發展動態,還可以與本領域著名教授、學者及學術團隊一起工作。綜合大學的學術氛圍更加濃厚,易于培養綜合性能力更強的畢業生成為未來的教師。教師教育綜合化已成為大學改革的潮流,包括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著名綜合大學都開設教育學院,綜合性教師教育的培養已成為不可避免的國際發展趨勢。
在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上,大學的功能經歷了從教學、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擴展。大學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服務站,成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力量。政府借助大學解決諸如貧困、醫療、經濟發展等社會問題,企業尋求大學提供新知識、開發新產品,民眾將大學作為更新知識、獲得技能的場所。在此背景下,綜合大學開設教師教育相關的學科、設立教育學院,開展教師的職前培養、職后培訓、學歷提升,將教師群體作為綜合大學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成為大學服務社會的重要內容。綜合大學通過對教師教育的支持,不僅可以增加辦學經費,也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并能夠逐步形成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的經驗和模式,為中國教師教育、教師培養和繼續教育,提供更加完美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都開設了教育學院或教育研究院,研究的方向也從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教育政策法規等比較專業的研究性領域,逐漸向基礎教育轉型發展,培養基礎教育的教師,并隨著綜合大學品牌效應的提升,迅速成為中國教師教育的新陣地。
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教師教育呈現多元性和開放性,綜合大學廣泛承擔著教師培養的任務。在未來的教師教育體系中,中國也應遵循國際教師教育的發展規律,開放和多元化地發展教師教育,形成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的制度和規范,為教育現代化2035目標的實現,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展望未來,隨著認可度不斷提高,教師職業將成為綜合大學畢業生的重要選擇。許多綜合大學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教師教育改革,以筆者所在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例,傳統優勢是語言教育,至今已獲批開設101種外國語言課程,學校畢業生很大一部分從事了教師及相關的教育工作,同時學校也在開展教師教育的改革,逐步建立并完善北外特色的教育學科發展,在未來一定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