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紅
體驗活動是心理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已成為心理健康教師的共識。筆者在實踐中發現,諸多小學心理課的體驗活動存在單一性、淺層性和被動性的傾向,不能有效促進學生心理的發展。本文嘗試通過三個策略提升小學心理課體驗活動的效度。
心理課的體驗活動豐富多樣,有些活動看似朝向同一主題,但聚焦點有很大差異。教師需要根據輔導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當下的生活資源,有的放矢地設計心理課的體驗活動。
心理課的體驗活動要緊緊圍繞輔導目標,選擇匹配度高的體驗活動。如,校本心理課《瞄準靶心強專注》的輔導目標是讓學生體驗集中目標學習的快樂。為切合輔導目標,教師就需要放棄一些著力促進注意廣度、注意分配、注意轉移方面的體驗活動,選擇投擲飛鏢、走迷宮、找藏寶圖三個層層遞進的提升專注力的活動。隨著練習難度的不斷上升,學生的興趣會越來越濃,集中目標、專注做事的行為也能得到強化。
心理課的體驗活動要適合各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要根據班級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要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滿足他們的內心需求。如,校本心理課《我能面對被欺負》的輔導目標是讓學生對不安全環境敏感,學會保護自己。原先設計的情景AB 劇是兩名小學生在籃球館外被初中生敲詐,通過不同的結局,讓學生從旁觀者的角度感受“受害者”膽小懦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麻煩,指導學生學會勇敢和靈活應對。然而,該班正好發生了一件事情:一名喜歡說臟話的學生被班干部打了。為此,教師改編了情景AB劇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受害者”不尊重他人帶來的后果,學會友善待人,不當冷漠的旁觀者。
心理課的體驗活動要善于運用當下資源,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新鮮的活動素材。如,校本心理課《我的情緒我調適》,教師在熱身活動環節先后出示2020 年寒假中的幾個重要事件:武漢封城、春節宅家不外出、本地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居家線上學習、返校上學,讓學生說說當時的情緒。通過這樣的設計喚醒學生經歷過的情緒,帶領學生積極參與互動,為后續活動做好鋪墊。
心理課的體驗活動主要有三大類:認知調整類、情感體驗類、行為訓練類。在實際運用時,每類活動要盡可能達成知情意三方面的整合體驗。
心理課的認知調整類活動包括頭腦風暴、辯論賽、觀看視頻、聆聽故事等,常用于心理課的團體發展階段。教師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校本心理課《換個角度看問題》中安排“唱反調”練習,學生將“考試失敗是不好的”換成“考試失敗太好了,讓我體驗到失敗的滋味。下次成功的滋味會更好。”“考試失敗太好了,讓我理解沒考好的同學的心情。我不再嘲笑他們,他們對我也更信任。”“考試失敗太好了。這樣,我的好朋友和我在一起就沒有壓力了,我們會更加友好。”“考試失敗太好了,增強了我的耐挫能力。”等說法。通過這樣的體驗活動,學生可以獲得認知的轉變以及正向思維,從而積極參與下一個環節“友情解惑”的練習。
心理課的情感體驗類活動包括角色扮演、情景劇、心理劇等,常用于團體工作階段,能夠喚起學生的豐富情感,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如,校本心理課《尊重我的隱私權》設計了情景劇:一名六年級學生對媽媽查看他的QQ 聊天記錄、翻看他的書包的行為很生氣,他指責媽媽不尊重他的隱私權。而媽媽認為,孩子不愿意跟她交流,一直關著房門,擔心他結交不好的朋友,這是在行使監護權。雙方各執一詞,發生了爭吵。這個情景劇引發了大家的共鳴,扮演媽媽的學生體會到當父母不容易,孩子要理解父母;有的學生認為平時要主動與父母溝通;有的學生認為要設置新的QQ 密碼,保護好個人隱私;有的學生建議對家長進行培訓,讓他們懂得尊重子女的隱私權。從學生的體驗分享中看出他們懂得了換位思考,拓寬了看問題的角度。
心理課的行為訓練類活動包括感知覺練習、放松練習、游戲、比賽等,常用于團體熱身階段和工作階段,通過行為的訓練來促進情感體驗、強化認知。如,校本心理課《學會傾聽》設計了一個傾聽姿勢練習:全班分成三人小組,A 和B 交流,A 是講述者,B 是傾聽者,C 是觀察者。A 講述半分鐘,B 盡力做到認真傾聽。結束后,A和C要指出B做得好的地方及需要改進之處。三人輪流體驗三種角色,每次兩分鐘。學生積極參與練習和分享,有的學生認識到要關注眼神對接,但不能死盯著對方;有的學生發現從觀察者角度看到傾聽者喜歡搖晃身體,覺得不舒服,可是自己在做傾聽者時也有很多小動作;有的學生體會到當講述者比當傾聽者輕松,要多練習傾聽。
體驗活動后的分享交流至關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分享,并通過傾聽、澄清、具體化等心理技術對學生的交流信息進行積極反饋,幫助學生將淺層體驗升華為深層認知,激勵學生嘗試新的行為。
由于慣性思維,學生存在認知和體驗片面化的傾向。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拓展認知,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新的行為。如,校本心理課《跟煩惱說再見》的團體工作環節設計了情景劇:琳琳用零花錢買了一個發卡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好朋友,可是好朋友說發卡顏色不好看。學生在體會琳琳的心情和想法時,提到了傷心、懊惱、后悔、生氣、委屈等負面情緒。于是,教師在肯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你們都認為琳琳有不開心的情緒,有沒有可能琳琳覺得很平靜?”一些學生轉變了思維,認為:“好朋友不喜歡,可以帶她一起去挑選喜歡的。”“我對好朋友不是很了解,以后我們要多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體會到站在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學到了解決煩惱的新方法。
教師要敏銳地抓住學生認知層面的共性困惑,通過提問、具體化等策略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情感體驗,調整和改變認知。如,在校本心理課《我會面對生命的變化》的團體工作環節中,教師帶領學生閱讀《一片葉子落下來》并交流感悟。有學生說:“葉子掉了,明年再長。人死后會不會變成鬼?”教師趁機深入引導,先讓相信人死后變成鬼的學生舉手。隨后問:“你們害怕鬼嗎?你害怕的鬼是什么樣子?愿意描述一下嗎?”有學生這樣描述:“穿著白衣服,沒有頭,在空中飄……”教師問他:“當你這樣說出來后,心里是更緊張還是輕松一些?”學生說更緊張。教師將手放在他肩膀上說:“我們在面對未知的事物時會產生恐懼。但是你能向別人描述它,其實就是在面對它。此時,你的恐懼就會釋放出來。老師為你的勇敢點贊。”接著,教師讓其他學生描述電影或游戲中不同版本的鬼的模樣后,該生的緊張情緒降低了。最后,教師告知大家,對鬼的恐懼其實是對死亡的恐懼,每個人內心對死亡都會有恐懼,所以才會更加珍惜生命。
學生有時并不能通過語言順暢地表達內心感悟,教師要幫助學生聯結相關的體驗信息,啟發思維,使認知升級。如,在校本心理課《生命價值拍賣會》上,教師讓學生以競拍的方式尋找生命中的重要價值。“優美的外表”因為沒人參與競拍而流拍,教師讓學生交流感受。有的學生擔心其他同學認為自己虛榮;有的學生更想得到大家都想競拍的東西;有的學生認為外表美不重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他們沒有競拍的相同理由,談談自己的體會。很多學生體會到:要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要學會堅持自己的選擇。
體驗活動是心理課的靈魂。心理健康教師要不斷創新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中獲得內心共鳴,呈現潛在的成長困惑,獲得認知的拓展、情感的遷移、行為的調整,從而促進學生心智成長,健全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