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秋育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來,四川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質量安全監管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持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著力提高信息化監管能力。本文著重探討了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進一步做好追溯工作提出了意見建議。
四川省委、省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列入《關于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 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推動工作落實落地。2011年以來省財政每年投入專項資金,支持234縣(次)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2012年建立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初步搭建生產、監管、消費三者的信息橋梁;2018年完成平臺改造提升和APP開發,對系統功能、業務流程進行了優化。通過實地指導、遠程服務等方式,強化追溯業務培訓,年均培訓各類用戶1000人次以上。
以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專合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為主要對象,指導督促其配備必要的追溯設備和操作人員,切實實施追溯管理。目前全省有9712家主體、13803個產品入駐國家(省級)追溯平臺,累計錄入產品批次信息、銷售信息17655條。支持有條件、有意愿的主體開展追溯示范企業(基地)創建,2019年首批建設40家。
2017年四川被農業農村部確定3個全國追溯平臺試運行省之一,2018年完成試運行工作,2019年率先在全國推動部省追溯平臺對接。目前基本完成對接融合,累計導入主體信息9354條、產品信息3萬余條,初步實現業務流程統一、數據信息共享。
從法律層面看,現有法律法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沒有強制要求,對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處罰措施等關鍵要素缺乏法律保障;從工作層面看,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還不健全,追溯管理與合格證制度定位尚不明確、內容有重疊;從追溯環節看,農產品種類多、生產過程差異大、流通環節復雜,國家追溯平臺要求采集農產品流通全程信息,實現難度大。
從客觀因素看,全省貧困地區多、地區間農業發展水平差異大,生產經營主體規模普遍偏小,產業化、信息化水平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變動頻繁。從主觀因素看,農產品市場價格機制存在缺陷,優質優價尚未實現。實施追溯管理必然增加人工、耗材成本,短期內無法見到效益,企業內在動力不足。
從包裝標識看,大部分初級農產品沒有包裝,追溯標識缺乏有效載體,信息建立和傳遞受阻現象突出。從追溯信息看,農產品生產過程信息主要由企業自主填報,其真實性和時效性有待檢驗。從公眾認知看,大部分消費者追溯認識不足,未將追溯作為選購和區分農產品的考慮因素,不愿意為貼有追溯標識的農產品支付較高價格。
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法契機,加快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法治化。參照獸藥、種子追溯管理制度,明確具體要求、時間節點,分批推動食用農產品強制性可追溯。
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健全跨部門協作機制及入市索取追溯憑證制度,共同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
建立對生產經營主體追溯裝備配備、信息采集、標識使用補貼機制。將實施追溯管理作為企業評優、項目扶持的重要標準,提高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性。對追溯工作成績突出的市縣,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特別是各類新媒體,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知識及工作宣傳,提高社會認知度。借力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電商平臺等渠道,加大對可追溯產品的宣傳推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