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高動力 李 杰
(1邢臺市林業技術推廣站 河北 邢臺 054000; 2邢臺市林業局 河北 邢臺 054000)
太行山干旱石灰巖區立地條件差,環境惡劣,一直是造林綠化的難點,形成了綠化“斷帶”。主要有三大限制因素。一是干旱重。該區域降水嚴重不足,年降雨量僅在350~420mm,特殊年份甚至更低。同時,由于植被少,裸露地塊多,導致該區域土壤的蓄水能力明顯不足,水分的蒸發量卻大大提升,加重了干旱程度。因此,水是該區域造林成活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二是土層薄。該區土層厚度僅為15~30cm,并且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非常低,造成栽植的樹木扎根困難,即使成活,生長也會十分緩慢,并且大多會長成“小老樹”,生態、經濟效益十分低下。三是堿度高。由于該區域土壤母質為石灰巖,土壤pH 較高,造林樹種需選用耐旱、耐瘠薄且耐鹽堿的,造林適宜的樹種較少。
郝景香多年來一直從事山區綠化工作,針對太行山干旱石灰巖區特殊地質條件,在多年實踐與改良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容器苗造林新技術,我們稱之為“郝氏造林法”。此方法適合各種立地條件的造林,尤其適合淺山丘陵干旱區的困難立地,如瘠薄山地、石灰巖類(花崗、片麻巖類等各類立地)、降雨量較低的太行山區淺山丘陵區、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
“郝氏造林法”在淺山丘陵干旱區造林成活率高,方法簡單、成本低,十分適合干旱、瘠薄造林跡地造林,成功解決了土層瘠薄干旱缺水、難成活難保存等造林技術難題,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對淺山丘陵區造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3年以來,邢臺市在干旱石灰巖區大力推廣郝氏造林法,在邢汾高速兩側栽植的5000畝生態林在連續多年大旱的情況下成活率仍達到95%以上,實現了在干旱石灰巖區造林綠化的重大突破。
技術要點概括為套塑料袋、埋玉米軸、蓋石板片、靠育林板。
2.1 套塑料袋。是指在容器苗營養缽的外面,再套上一個大的塑料袋,裝入栽植土,澆入一定量的水,使其根部處于更大的保濕容器中,增加根系水量,同時減少水分蒸發流失。要注意的是把備好的塑料袋每個的底部留有1cm 大小的透氣孔8~10個,以便滲水和發根。
2.2 埋玉米軸。是指在容器苗營養缽下部四周填埋充分吸水的玉米軸,干玉米軸必須是整根或半根的。然后用水浸泡7~10d,0.5kg 干玉米軸能蓄水3~4kg,以保證泡透的玉米軸土埋40d 不下雨也不會干透,可以緩解干旱影響。玉米軸土埋兩個月后開始腐爛,5個月后完全腐爛,可以滋養樹根集聚生長,有效提高成活率和生長質量。
2.3 壓石板片。是指苗木栽好后為保墑防止水分蒸發,就地取材,在離樹身3cm 以外的周圍壓3~4塊大小均勻的石板片(塊)對苗木栽植坑進行覆蓋,在苗木周圍將樹坑壓嚴,并使石板片外高里低,以利保濕保墑。
2.4 靠育林板。是指苗木栽植后在苗木的山坡外沿圍玻璃鋼石棉板制成的育林板。利用玻璃鋼石棉耐火、耐腐蝕、抗壓、抗折等特性,一個樹坑準備一塊140cm×35cm 的育林板。在栽好的苗木外圍山坡下部開弧形溝,插入育林板鏟土填埋,以起到雨水不下山、水土不流失的水土保持作用。
3.1 操作簡單。塑料袋、玉米軸、石板片、育林板都是最常見的材料,將這些材料運用到“郝氏造林法”技術里,方法簡單、成本低,造林成活率高,十分適合干旱、瘠薄造林跡地造林。
3.2 實用方便。“郝氏造林法”是在群眾多年造林實踐中提煉出來,符合當前實際,易操作,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具有非常大的潛力,而且春、夏、秋三季適宜天氣均可進行,但一般在6月中旬以前或雨季栽植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