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元元
(臨潁縣人民醫院腫瘤科,河南 臨潁 462600)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起源于肺部的一種惡性癌細胞疾病,包括腺癌、鱗癌,臨床主要表現為胸部脹痛、低熱、痰中帶血、咳嗽等,對循環、呼吸等系統帶來嚴重損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中晚期患者腫瘤已出現遠處轉移,失去手術最佳機會,故放、化療成為針對中晚期NSCLC患者治療常用方式。現階段,同步放化療與序貫放化療方案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均能夠控制腫瘤生長,減少遠處轉移,提升患者生存質量[3-4],但放化療方案不同,治療療效及毒副反應也存在一定差異。基于此,為系統對比兩種方案對NSCLC的影響,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7例中晚期NSCLC患者臨床資料,旨在探討中晚期NSCLC患者采取同步放化療與序貫放化療的療效,并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設計符合醫學倫理相關規定,選擇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7例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A組48例(序貫放化療),B組49例(同步放化療)。A組中男31例,女17例;年齡51~69歲,平均(59.89±4.63)歲;病理類型:腺癌37例,鱗癌11例;TNM分期:Ⅲa期17例,Ⅲb期23例,Ⅳ期8例。B組中男33例,女16例;年齡52~70歲,平均(60.03±4.70)歲;病理類型:腺癌36例,鱗癌13例;TNM分期:Ⅲa期16例,Ⅲb期24例,Ⅳ期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疾病診斷標準[5],經手術病理組織檢查確診;②家屬及本人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具有放療適應證。(2)排除標準:①因其他原因死亡患者;②化療相關藥物過敏者;③有精神疾病,存在表達障礙者;④以往存在放療史者。
1.3.1 A組序貫放化療 采取NP方案:靜脈給藥,第1天給予NVB(長春瑞濱)25 mg/m2(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51213 170321,規格1 ml∶10 mg)治療,于第8天給予DDP(順鉑)75 mg/m2(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51109 170624,規格:20 ml∶20 mg)治療,分3 d給藥,21 d為1個周期,共化療4個周期,在化療結束后,利用6MV-X線對肺部原發病灶及淋巴結進行放療,2 Gy/次,5次/周,總劑量低于60 Gy。
1.3.2 B組同步放化療 于第1天靜脈滴注紫杉醇(四川寶鑒堂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50736 170217,規格:5 ml∶30 mg)135 mg/m2;第1~3天靜脈滴注順鉑25 mg/m2,21 d為1周期,并于患者放療第1天進行同步放化療(即放療期間對患者行2周期化療,放療結束后,繼續行2周期化療治療);采取三維適形放療,根據計算機斷層掃描模擬定位,在體外制定3~7野照射,放療劑量50~60 Gy,在6~7周完成。所有患者療程結束后均進行2年隨訪,記錄生存率。
①對比兩組治療1個月后近期療效:參考實體瘤療效標準RECIST1.1版[6-7],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腫瘤消失;部分緩解 (partial response,PR):腫瘤體積減小>50%;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SD):腫瘤體積不變,或增大<25%、縮小<50%;疾病進展 (progressive disease,PD):腫瘤體積增大>25%。有效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②抽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個周期清晨空腹靜脈血,離心取上清液,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蘇州和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4人份/盒法)檢測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③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出現放射性損傷、胃腸反應、白細胞下降等情況。④生存率:治療結束后,為期2年隨訪,記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
B組有效率高于A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血清VEG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EGF水平均降低,但B組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VEGF水平比較
兩組放射性損傷、胃腸反應、白細胞下降等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B組1年,2年生存率均較A組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1,2年生存率比較(n,%)
NSCLC起病隱匿,多數患者就診時已出現遠處轉移,發展至中晚期,失去手術治療機會,只能采取放化療的方案以延長生存周期[8]。以往臨床對于該階段患者多采用單純化療或放療手段,但臨床治療過程中為提高療效而增加劑量,不僅進一步對肺組織造成損傷,且預后不佳。因此,實施合適治療方案,提高療效,延長生存期,對于中晚期NSCLC患者而言,具有重要臨床意義[9-10]。
放化療綜合療法的提出是NSCLC治療方向重要的改變,兩者之間起到增效作用,減少了癌細胞轉移,進而使療效提升,使患者生存率提高[11]。VEGF能夠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以此完成腫瘤遠處轉移和生長,與肺癌生長、浸潤有密切關系,故監測此因子表達水平,在預測腫瘤預后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B組近期療效高于A組,B組VEGF水平低于A組,B組1年,2年生存率較A組高。表明同步放化療用于中晚期NSCLC治療療效更為顯著,能夠有效降低VEGF水平,延長生存期。分析其原因為同步放化療的優勢在于放化療的協同增效作用,化療藥物對放射治療敏感性起到增強作用,同時放療對化療細胞毒性起到強化作用[12]。此外,同步放化療的協同作用可阻止癌細胞增殖,對病灶局控率更好。加之化療藥物同時增強放射治療的敏感性,增強放射療效,達到更好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目的,有利于降低VEGF水平,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13-14]。有相關研究指出[15],同步放化療時先經化療對腫瘤細胞進行阻滯,讓腫瘤細胞處于M/G期,誘導細胞凋亡,進而對缺氧細胞再氧合過程起到推動作用,最終使腫瘤細胞分類停止于有絲分裂中期階段,而該階段放療敏感性最高,不僅能夠控制原發腫瘤病灶,還能夠預防遠處出現轉移。但放化療后的不良反應仍是臨床需解決的難題,本研究中,兩組均出現不良反應,但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同步放化療未明顯提高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取其利弊,仍值得推薦。
綜上所述,針對中晚期NSCLC患者采取同步放化療效果較序貫放化療更好,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有效降低VEGF水平,且不良反應在可耐受范圍,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