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12月13日,是中國的國家公祭日。中國公眾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表達了對于南京大屠殺中死難同胞的追思和憑吊,以及對于和平的珍重和祈愿。但推特等西方平臺居然以“血腥”等說辭,刪除了一些用戶發布的關于南京大屠殺事實見證的史料照片。這讓人看到這些西方主導下的社交媒體不公正的一面,也讓人們感受到其對中國的偏見和對于歷史的不尊重。
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悲劇和整個中國抗戰的歷史,當然是世界現代史中重要的部分,這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公眾的歷史記憶里一個重要的部分。銘記這段歷史,給予今天的啟迪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銘記歷史,讓對于和平及人類美好未來的渴望得到更多呈現,也讓重要的歷史真相得到切實和充分的認知。
但是,發生在東亞的這段歷史,在西方社會實際上受到的關注和了解少得可憐。對于南京大屠殺的悲劇,更是很少得到呈現。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著作,影響雖然深遠,但范圍相當有限。西方很多人都缺少對于這段歷史的最起碼認識。西方對于猶太人在二戰中的悲劇認知非常深入,相比之下明顯可以發現,發生在亞洲同樣性質的悲劇,在西方往往受到有意無意的忽視,甚至有些是刻意的屏蔽。一些西方歷史教科書對于這方面的書寫也十分簡單和零散。
這顯然和“歐洲中心”或“西方中心”的價值觀及評判標準相關聯。在西方社會,中國的歷史是處于邊緣的,無足輕
重。西方人對于這些歷史意義的認識十分偏頗。這種理念幾乎根深蒂固,且長期存在。西方社交媒體這次的做法,其實也是這種現狀的一個組成部分。
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因素。中國社會銘記歷史的悲劇,當然是對于和平的祈愿及期望人類超越戰爭給予人民的苦難,是對于人類美好未來的真誠期待,也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重要精神支撐。這些都是對歷史的正當認識。但在西方,中國人銘記歷史,有時會被刻意地曲解為所謂的極端“民族主義”。中國人對于近代以來的民族屈辱和國家主權喪失的慘痛記憶,以及銘記南京大屠殺的悲劇,也被無端地歪曲為“喚起激進的民族情緒”。西方有些人認為中國對于這段歷史的記憶,就是要向其他民族“復仇”。由此營造對于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崛起的恐慌,形成一種“中國威脅”論版本。
中國公眾對于百年屈辱的理解,也被他們認為是中國社會刻意制造的“反對西方”情緒的一部分,是政治“煽動”或“鼓動”的結果。他們甚至把中國在國際社會中一些正當的聲音視為對他們的“威脅”。這種認識遠離中國社會實際,是一種被刻意扭曲的認識,從根本上說是荒誕無稽的。
令人遺憾的是,最近這些年,這樣的說法卻在西方甚囂塵上。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這種認識和看法在一些西方媒介和政客那里形成了“焦慮”。當下,在中國逐漸走出疫情,西方一些國家仍深陷疫情的情況下,無端地宣揚中國的“威脅”,渲染中國利用民族主義要挑戰世界等言論時常見諸媒體。
不得不說,在21世紀的今天,仍把中國人對真實歷史的陳述和民族記憶變成“威脅”的一部分,確實體現了西方一些人對于中國的偏見和敵意。而其最終目的,是要屏蔽真實歷史的呈現,讓世界公眾看不到歷史真相。把中國人的熱愛和平扭曲為對世界的情緒甚至敵意,正是這種焦慮的某種體現。
尊重歷史記憶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準則。對于歷史真實的屏蔽是不公正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需要不斷把歷史的真實和歷史的記憶讓世界充分了解的重要性。▲(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