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張媛媛
【摘要】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依然擁有報道優勢。面對2020年的防汛抗洪形勢,各大電視媒體綜合運用電視新聞報道和融媒體手段,為防汛抗洪做出了積極貢獻。電視媒體發揮電視報道優勢,運用全媒體傳播渠道,創新融媒體表達方式,起到了傳播汛情信息、普及防汛知識和堅定抗洪信心的重要作用。
【關? 鍵? 詞】融媒體;電視媒體;防汛抗洪;報道
【作者單位】張薇,云南大學新聞學院;張媛媛,云南大學新聞學院,云南農業大學國際學院。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0.019
2020年6月,我國迎來了一場涉及范圍較廣的洪澇災害,全國有27個省(區、市)3000多萬人受災,損失達800多億元,給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面對這場罕見的汛情,各地電視媒體紛紛投入防汛抗洪報道中,深入抗洪搶險一線,綜合運用電視媒體的優勢,創新融媒體報道方式,通過各種不同的傳播渠道和表現形式,對防汛抗洪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報道,承擔起了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報道方式凸顯了電視報道的優勢,是探索電視媒體融合報道的有益嘗試,對電視媒體融合轉型有借鑒作用。
一、發揮電視報道優勢,及時準確報道汛情
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延續了傳統媒體時代的特點,在專業性、權威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2020年,面對嚴重汛情,各地電視臺派出記者,深入防汛抗洪現場,報道汛情及防汛救災情況,讓人們能夠及時獲得權威信息,發揮了輿論引導的作用。
1.利用重點新聞欄目,突出報道本省(區)救援情況
各省(區、市)電視臺都有長期播出的新聞節目,擁有較好的收視率和口碑,以及良好的受眾基礎和公信力。特別是在省(區)范圍內,電視新聞節目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可。因此,在2020年6月汛情發生之后,各地電視臺尤其汛情嚴重省(區)的電視臺,通過電視新聞節目重點報道本省(區)的汛情,以及各級政府、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抗洪救災的情況,滿足本省(區)觀眾了解汛情信息的需求。例如,安徽廣播電視臺旗下的安徽衛視等多個頻道,都在新聞節目中對省內汛情進行了集中報道,全天候報道省內防汛救災情況。貴州廣播電視臺通過新聞節目,對省內的泥石流、防汛措施、搶險救災、愛心援助等情況進行了全面報道,使觀眾對本省汛情有準確認知。此外,四川廣播電視臺、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等省(區)級電視臺,都在早間新聞或新聞聯播節目中對本省(區)汛情進行突出報道。這些報道既及時準確地報道了汛情,又反映了抗洪救災的情況,讓觀眾看到汛情面前大家團結抗洪的精神風貌。
2.開辟防汛救災專欄,及時播報重要新聞
電視新聞節目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面對突發事件或重大新聞時,可以暫停其他節目播放或在新聞節目中開辟專題,以便進行集中報道。這種方式有助于電視臺在第一時間播報重要的汛情新聞。在汛情報道中,各地電視臺非常重視專題、專欄的運用,在品牌新聞節目中開辟汛情報道專欄,對汛情信息進行集中報道。相比其他報道形式來說,這種報道方式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能夠體現新聞的重要性。
汛情期間,上海作為長江下游的城市,盡管沒有受到洪澇災害的直接影響,但中上游汛情與抗洪情況,對上海有潛在的威脅,因此,汛情和抗洪也是上海民眾關注的話題。為此,上海東方衛視在品牌新聞節目《東方新聞》中開辟了防汛救災板塊,通過主持人在大屏幕上解讀汛情、連線抗洪現場記者等方式,播報防汛救災的最新情況。同時,東方衛視還在《今晚》節目中連續推出關注汛情的特別板塊,聚焦南方汛情、長江中下游汛情,以滿足汛情期間民眾的信息需求。
3.邀請專家解讀熱點,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汛情期間,有很多問題涉及科學知識,如果民眾得不到科學的解釋,就可能出現各種猜測和解讀,甚至產生謠言。如三峽水庫的安全性、下游水庫的泄洪等問題,需要從專業角度進行闡釋。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電視媒體邀請權威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闡釋,及時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如在長江2號洪水形成時,人們普遍關注其對三峽水庫的影響以及是否會加重防汛形勢等,針對這些問題,央視記者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云,讓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并就防汛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回應。7月6日,新安江水庫開始泄洪,民眾急需了解原因。就這一話題,東方衛視《午間30分》在派記者開展現場報道的同時,邀請浙江建德市水利局總工程師賴建軍展開對話,通過權威解讀回應社會關切,消除民眾心中的疑惑。這些都對防汛抗洪輿論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由此可見,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盡管面臨各種挑戰,但是其傳統的優勢依然明顯,在防汛抗洪這類大事件發生后,可以發揮特殊的新聞報道作用。無論是已有的新聞節目、臨時開辟的專欄,還是專家訪談,都是電視媒體可以發揮作用的陣地。相比新媒體,電視媒體具有傳統媒體優勢,因而在防汛抗洪中能起到及時準確報道汛情的作用。
二、利用全媒體傳播渠道,普及專業防洪知識
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媒體不可能脫離新媒體單獨發展,因而在發揮傳統電視新聞報道功能的同時,各大電視媒體高度重視全媒體傳播渠道的運用。其通過全媒體傳播渠道,最大范圍向民眾普及專業的防汛抗洪知識,引導民眾科學認識洪水、科學防汛,并參與報道互動。
1.優先運用移動傳播方式,提高民眾防汛意識
融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力巨大,移動用戶規模迅速增長。大數據公司QuestMobile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19春季報告》顯示,移動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11.2億。在此背景下,“移動優先”成為新聞媒體的共識,在電視媒體領域,移動傳播也受到高度重視。在移動傳播中,“小敘事”成為電視媒體做好新聞報道的有效路徑,彌補了傳統電視媒體的短板。移動化與“小敘事”的結合,可以讓很多科學知識、信息解讀以更加生動、形象、易懂的形式出現,從而增強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在此次汛情報道中,各大電視媒體都高度重視新媒體的運用,堅持移動優先策略。電視媒體結合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充分發揮人才、技術的優勢,把數據、動畫、短視頻等融入新聞節目中,打造出一批高質量的數據新聞、創意動畫和科普短視頻。這些新聞產品少部分通過電視報道呈現,更多的是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移動傳播,這使得電視媒體的內容傳播范圍更廣。通過這些移動傳播方式,電視媒體有效地傳播了防汛知識,進而提高了公眾的防汛意識。
2.創新運用新聞客戶端,引導民眾科學防汛
新聞客戶端是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運用得較多的一種方式,相比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開通賬號,新聞客戶端信息量大而全,可以綜合體現一家媒體的實力。因此,傳統媒體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新聞客戶端,電視媒體也不例外。本次防汛抗洪報道中,電視媒體積極發揮新聞客戶端的作用,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推出大量抗洪報道,在傳播防汛知識、引導民眾科學防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江西的鄱陽湖水域是這次汛情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受到全國關注。為了更好地報道鄱陽湖汛情,江西廣播電視臺旗下的新聞客戶端“江西手機臺”采用短視頻和數字技術結合的方式創作新聞產品,全面展示了南昌暴雨情況,獲得了近70萬的閱讀量。在同樣受汛情影響較為嚴重的湖北,湖北廣播電視臺旗下的新聞客戶端“長江云”采用了專題報道方式,輔以可視化的解讀,向用戶傳遞專家解讀,引導民眾科學認識汛情,積極參與防洪救災工作。
3.發揮社交媒體作用,激發用戶參與熱情
社交媒體是新媒體陣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交媒體上,各大電視媒體不僅有電視臺的官方賬號,還有新聞節目的賬號,新聞節目的社交媒體賬號聯合起來,可以形成頗具規模的社交媒體矩陣。與新聞客戶端相比,社交媒體的優勢在于可以更好地調動用戶參與的積極性,這對于傳播防汛知識、引導民眾參與防汛抗洪有較大幫助。此次汛期的電視媒體報道中,社交媒體得到了有效運用。例如,央視新聞每天都會在其官方微博上以短視頻等方式發布全國各地的汛情信息。其中,#南方暴雨破紀錄#等成為微博上的熱門話題,廣大用戶積極參與討論,在評論中表示祝福、感謝并點贊,實現了“凝心聚力”。除了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也得到有效利用。例如,湖北衛視在其官方抖音賬號中播放了一系列防汛抗洪短視頻,普及防汛知識,受到用戶的歡迎。受汛情影響嚴重的九江市江洲鎮,在汛期發布公開信,呼吁年輕力壯的民眾返鄉抗洪,經過社交媒體廣泛報道和轉發后,引起全國關注,在一天時間內就吸引了3000多人返鄉抗洪。
三、創新融媒體表達方式,凝聚民眾抗洪信心
面對融媒體轉型,電視媒體不斷尋找更加適合的轉型道路。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認為,電視人應高度重視技術驅動力,清醒認識媒體融合的本質。技術的運用主要體現在表達方式的創新上。面對洪水災難,民眾不僅需要及時了解汛情信息,提高防范意識,還需要堅定信心,得到及時安撫。因而,在此次抗洪報道中,各地電視媒體創新融媒體表達形式,以一個個生動的場景和溫暖的故事激發了民眾的抗洪信心。
1.啟動新媒體“慢直播”,直擊汛情發生現場
隨著移動互聯網與直播平臺的迅速發展,一種新型網絡直播形態——“慢直播”應運而生,這是新聞報道融合創新的一種重要形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以央視為代表的電視媒體在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中,開啟“慢直播”模式,全景、全程展現武漢火神山、雷神山建設的前線情況,通過直播方式闡釋了“中國速度”,引發了現象級的圍觀效應。用戶在觀看“慢直播”過程中見證現場的變化,并就相關內容進行交流,效果顯著。此后,越來越多視頻類媒體開始采用“慢直播”方式。
2020年汛期涉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而且有不少著名景點被波及。民眾對汛情尤其一些特殊地方的汛情特別關注。為了更好地報道汛情發生的現場情況,一些電視媒體利用新媒體啟動“慢直播”模式,為網民見證抗洪救災的現場提供了條件。例如,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在其新聞客戶端“中國藍”上開啟了24小時“慢直播”,在一些重要的防汛抗洪地區設置直播點,實時呈現省內汛情,為民眾及時了解汛情提供渠道。對網民來說,這種直觀的汛情信息比看新聞獲得的信息更具感染力,因而受到他們的青睞。
2.創新運用動漫形式,引導民眾自救互救
新技術為電視媒體的制作和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電視新聞制作在廣度、深度、表現形式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電視媒體如何在新的媒體格局和競爭環境中獲得市場地位和大眾認可,滿足大眾不斷增長和變化的信息需求,是電視媒體從業者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各種新技術不斷被運用到電視新聞生產中。
在眾多的新技術中,動漫是一種能夠抽象、生動地表達觀點、展示現場的形式,出現過不少“爆款”產品。在此次防汛抗洪過程中,動漫受到了電視媒體的歡迎,甚至中央有關部門在宣傳防汛抗洪信息時也采取了動漫形式。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防汛科普”系列報道。該系列報道通過MG動畫的形式,以動態的畫面生動地呈現了汛情相關知識,向大眾普及防汛抗洪的常識,引導他們開展科學防汛,還向他們傳授了如何在汛期做好防范和自救互救的防汛知識。相比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動漫可以讓大眾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觀看,增強了信息的傳播效果。
3.精心制作短視頻,緩解大眾恐慌情緒
2016年以來,短視頻飛速發展。據《2019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預測,到2020年,國內短視頻行業的總日活用戶數量將達到10億。可以說,作為融媒體時代的熱門傳播方式,短視頻已經成為電視媒體在融媒體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突破口,越來越多的電視媒體借助長期積累的視頻采集、編輯和創作資源優勢,開始在短視頻領域展開探索。相比其他媒體,電視媒體的短視頻創作有資源儲備和系統保障的優勢。因此,電視媒體開始從內容生產、技術保障、經營創新等方面入手,探索差異化短視頻策略。
在此次防汛抗洪報道中,各地電視媒體在客戶端、微博、抖音等平臺上推出了很多短視頻報道。這些短視頻報道在視頻內容、配音、配樂等方面精心設計,不僅受到用戶歡迎,還緩解了他們面對洪水產生的恐慌情緒,幫助他們提高科學防汛意識。例如,“江西手機臺”的《今視頻》欄目,聚焦抗洪搶險的現場,以短視頻方式報道了省內各地抗洪救災情況、救援現場、災情信息等內容,傳遞抗洪信心,緩解受災群眾情緒。上海廣播電視臺、湖北衛視等電視媒體,在其新聞客戶端或官方抖音賬號中發布了各類短視頻報道,通過主播出境等方式,解讀洪水成因,提醒大眾注意汛期安全。
總體來看,在此次汛情期間,全國各地的電視媒體在防汛抗洪報道上群策群力,采取多元化報道模式:一是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二是建立全媒體傳播渠道;三是創新融媒體表達形式。盡管各家電視臺在具體做法上有一定的差異,但這三種方式是電視媒體在轉型過程中探索出的較為穩妥的報道模式,對今后電視媒體發展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這些報道方式還有很多創新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廖祥忠. 從媒體融合到融合媒體:電視人的抉擇與進路[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1):1-7.
[2]宋璟卉. 從“快直播”到“慢直播”談新聞生態的融合和創新——以央視頻火神山、雷神山的“中國速度”為例[J]. 新媒體研究,2020(7):95-96.
[3]顧青. 淺談電視媒體短視頻探索[J]. 當代電視,2020(7):73-75.
[4]楊銳.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電視媒體的變革[J]. 出版廣角,2020(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