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初中生面臨著繁重的課業壓力,青春期心理問題逐漸增加,給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造成不小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先介紹了音樂鼓圈和心理治療,通過分析鼓圈心理治療的特點,強調音樂鼓圈活動的作用,詳細分析了音樂鼓圈在初中生心理治療中的應用。以期能夠利用音樂鼓圈展開心理治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生;音樂鼓圈;心理治療;課堂傾聽
【中圖分類號】J618?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0-0212-03
【本文著錄格式】王嘉璇. 關于課堂傾聽與表達初中生音樂鼓圈心理治療實踐分析[J].北方音樂,2020,10(20):212-214.
引言
及時有效的心理治療干預,有助于促進初中生健康成長,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音樂鼓圈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利用鼓圈活動引導學生表達自我,釋放情緒,從而提高其心理動力,改善其不良情緒。同時,音樂鼓圈也有助于訓練學生感知力、執行力以及注意力,讓學生能夠逐漸提高學習能力,實現個人成長。
一、音樂鼓圈和心理治療
音樂治療是心理領域中一門獨立的科學,經過多年的實踐應用,音樂成為一種獨特的語言,能夠讓人們表達情緒,改變認知,改變社會交往和生理功能。人體本身對音樂具有天然的感知,能夠跟隨節奏變化自然律動。音樂能夠連接情緒,促進人腦持續性接受信息,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治療的作用。鼓圈是一種即興演奏活動,是一門獨立的音樂課程,如打擊樂通過豐富音色的組合,形成一首交響樂。音樂治療師可以利用節拍變化,和人體呼吸、心跳保持一致,對人體情緒進行調整,以起到促進身心康復的良好作用。
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生學習能力受到記憶力、執行力、感知力、專注力等多個因素的影響。音樂鼓圈活動能夠利用個性化音樂對學生感知覺功能進行訓練,提高學生注意力,通過模仿節奏,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認真傾聽,從而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1]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叛逆階段,若他們的負面情緒得不到良好宣泄,將進一步增加青春期叛逆情緒,甚至引發心理問題,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要積極邀請心理教師對學生進行音樂鼓圈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學生發泄情緒,表達自我,讓學生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提高,并訓練學生執行力、專注力等,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鼓圈心理治療的特點
(一)節奏性
鼓圈活動主要使用打擊樂器,節奏性是最鮮明的特點。鼓也是音樂治療中最常見的樂器,由于人體本身具有節奏性,如人體脈搏、呼吸、細胞代謝等,均具有強烈的節奏性,節奏律動也是人體最原始的本能和沖動。借助于鼓圈活動的節奏性,能夠促使學生感受音樂的律動,放松心情,舒緩情緒,讓壓力得到釋放。
(二)發泄情緒
在節奏感強烈的音樂律動中,人體往往會不自覺地舞動,也是人體的本能反應。人類在嬰兒階段就有了宣泄情緒的能力。隨著敲鼓的過程,延伸節拍,變化節奏強弱,人體會產生聽覺期待,隨著樂律擺動身體,感受松弛和緊張的變化,產生釋放壓力,宣泄情緒的效果。
(三)接觸
鼓多使用木質材料,天然木質材料觸感更加溫潤,和人體溫度接近,鼓皮多使用皮革制作,具有彈性,不會損害雙手,紋理舒適,契合人體觸覺神經,讓人體從心理和生理上產生愉悅感。[2]在實踐治療中,利用木質鼓能夠激發人親近自然的本能,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音樂鼓圈活動的作用
通過音樂鼓圈活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執行力、知覺以及協調性。首先,在鼓圈活動中,學生通過參與活動,鍛煉眼球運動,提高其視知覺,進而影響視覺運動的整合能力和視覺空間能力,對閱讀書寫產生影響,如閱讀困難、閱讀速度慢、閱讀注意力不集中等,可有效改善學生閱讀能力,對學生學習能力展開訓練。其次,學生通過鼓圈活動,能夠對聽覺能力進行鍛煉,改善學生通過聽覺識別目標的能力,如音樂聽力中能夠快速且準確地發現目標,讓學生聽覺注意力得到集中。再者能夠對學生的協調能力進行訓練,協調能力受到中樞神經控制,音樂鼓圈活動能夠訓練學生隨著音樂節奏律動,訓練學生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尤其是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對肢體運動的控制能夠改善學生運動能力。最后,元認知能力,是指學生認知過程中調節過程的能力。如學生學習期間發現自己學習狀態不佳,是否能夠對學習狀態進行調整。
在音樂鼓圈活動中,學生產生積極愉悅的體驗,能夠提高腦神經對興奮抑制的協調性,神經興奮更有效率,讓傾聽效率和表達效率均得到提高,最終提高學生自我價值和自我效能感。鼓圈活動并不是隨意敲打,鼓圈教師應當具備國家認可的資質,能夠有序組織活動,同時對初中生具備一定了解。[3]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心理健康務必要得到關注,心理教師應當積極組織音樂鼓圈活動,充分發揮鼓圈活動的優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勇于表達自我,實現個人成長。
四、音樂鼓圈在初中生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一)明確音樂鼓圈活動開展目的
組織初中生進行音樂鼓圈活動,主要是為了訓練學生專注力,由于神經具有可塑性,利用音樂活動,改變大腦皮層各個區域的功能結構,從而提高大腦皮層的功能活性,提高應答速度,如信息檢索能力、視覺空間、注意力控制能力等。課堂的傾聽和表達都離不開學生的注意力,注意力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音樂場景下訓練,更有助于提高訓練效果。教師要明確開展音樂鼓圈活動是為了提高學生傾聽能力,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能夠主動提高注意力,提高記憶質量,有效促進空間感知能力,培養學生執行力和協調能力。音樂鼓圈活動作為一項有結構、有組織的互動活動,將個體和團體結合,鍛煉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的感知覺能力得到發展。鼓圈活動主要使用鼓類、打擊樂等樂器,學生并不是音樂特長生,不需要達到舞臺表演的水準,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樂器,注意對學生參與感的引導,鼓勵學生深入挖掘內心動力,積極參與活動。
(二)利用導入環節提高學生參與興趣
為保證心理治療活動的有序開展,教師需要在活動開始前利用導入環節提高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節奏感的音樂,引導學生站起來隨著音樂律動,可以自由跑動跳躍,強拍時停下來擊掌。在導入環節中,讓學生從嚴肅的課堂進入到活躍的音樂氛圍中。通過加快學生心跳速度,感受音樂律動。音樂具有調節功能,學生通過隨著音樂律動,能夠放松身體,將繁重的課業放在一旁,放松心情,調節壓力。然后,教師可以播放鼓圈視頻,引導學生觀看視頻,看完視頻后,引導全班同學討論觀看感受。學生們被音樂節奏和表演吸引,感到躍躍欲試。教師可進一步導入鼓圈活動,鼓勵學生嘗試拍打桌面、身體等,發出聲響,感受音樂的律動。
(三)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熟悉活動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從拍打自己的身體開始,通過拍打不同身體部位,能夠發出不同的音色,呈現出打擊樂的效果。學生在拍打節奏過程中,和身邊的同學互相交流,感受到尊重和關注。在拍打中和身體對話,讓學生能夠充分聆聽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嘗試后開始通過拍打表達自己的情緒,有緊張、喜悅、憤怒等情緒,變化不同節奏表達情緒。[4]然后,教師可以使用節拍器隨意設置節拍,讓學生跟隨節拍一起進行演奏。通過全班同學一起拍打節拍演奏,能夠改善班級內的氛圍,讓班級內構建輕松融洽的氛圍,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隨意選擇一種樂器,如腰鼓、非洲鼓等,跟隨節拍器或者樂譜進行演奏。學生對樂器演奏產生演奏興趣,更加積極參與樂器的演奏。樂器演奏不需要完全專業,或者深厚的演奏功底,學生可使用自己的表達方式釋放自己的情緒,自由自在地演奏,這也是音樂鼓圈活動的優點,能夠滿足所有學生表達的需要。
(四)組織小組合作活動
教師可以給出學生四個選題,分別為海邊、節日、郊游、家庭。將學生分成8~12人小組,隨意選擇一個選題,進行自行排練,演奏樂曲。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要隨意走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對學生節奏和表達內容進行指導。通過參與學生演奏,能夠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個性化差異。各個小組經過討論后,能夠演奏出自己心中關于各個主體的節奏。由一名學生作為指揮,其他學生配合進行演奏,隨意調節節奏的快慢,共同表達打擊樂,體驗音樂鼓圈活動的樂趣。經過小組合作,學生接受音樂鼓圈訓練,表達意識和傾聽的習慣均能得到提高。學生在參與鼓圈活動和聆聽鼓圈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改善神經機能,在神經層面上主動約束注意力,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的沖動,有助于改善學生讀寫情況,在學習中能夠更加專注,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音樂鼓圈具有一定包容性,對于演奏沒有節奏標準,更不要求節奏完全統一,對學生的音調強弱包容度高,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演奏中。初中生多為獨生子女的00后,正處于青春期,學生渴望被尊重和重視,但由于不善于表達,無法及時排解負面情緒,心理壓力較大,長期積壓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出現不可彌補的后果。借助于音樂鼓圈活動,能夠讓學生充分表達發泄情緒,積極和同學交流,獲得朋輩群體的支持,能夠在朋輩群體中得到支持力量,鼓勵學生在鼓圈活動中得到成長,提高班級凝聚力和班級活力。
(五)效果輔助式環節優化
音樂鼓圈心理治療方法在初中生成長中的融合,其目的是為了通過系列活動,幫助學生逐漸擺脫負面情緒,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和學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音樂鼓圈治療方式屬于“矯正”式心理輔助手段。為此,教師進行音樂鼓圈活動安排期間,應注重實踐效果的反饋,繼而相應地進行后續工作方案的調整。當然,人的心理認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無法以客觀的某種依據作為標準進行相對性評價,而是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對學生的認知趨向、思維方式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給予動態式判斷。
首先,引導學生傾聽李斯特的鋼琴曲,以悠揚、舒緩的情緒節奏進行神經意識層面的調節;其次,教師將鋼琴曲更換為曲調舒緩、悠揚的歌曲進行引導,并且逐步跟隨歌曲進行打節奏,待學生內在心理節奏失衡狀態逐步達到均衡狀態時,再將歌曲種類調節為輕快、愉悅的內容,進而逐步克服心理焦慮障礙。
音樂鼓圈方法在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的應用,主要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應給予音樂鼓圈心理治療基本情況的對應評定。在其過程中,教師考慮學生焦慮癥會導致心理情緒的大范圍波動。為此,前期主要以鋼琴曲這種舒緩性音樂形式為主,而中期進行音樂節奏調節期間,隨著其音樂節奏的變化狀態不同,音樂的形式和種類也逐步進行著多樣性變化,最終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意向。
(六)因材施教治療探索
音樂鼓圈心理治療方法,也應堅持因材施教的實踐理念。其一,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之間雖然有相似點,但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心理問題解決時,只有堅持“對癥下藥”,方可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其二,音樂鼓圈心理治理分析形式,主要是利用音樂進行認知引導,但音樂種類五花八門,不同的音樂內容需要巧妙的融合方可發揮其治療的作用。
比如,某初中教師在進行音樂鼓圈心理實踐過程中,針對患有抑郁癥的A學生和患有強迫癥的B學生分別運用音樂鼓圈心理治療法展開實踐。采取的方案要點可歸納為:(1)學生A進行音樂鼓圈心理治療時,教師先對學生心理情緒產生的背景進行分析,確定問題出現的根源;其次,在節奏緩慢、輕柔的環境中,逐步幫助學生在情感上找到精神依托;其三,采用音樂情緒反向激將法,引導學生通過哭泣、節奏敲打等方式,將負面情緒釋放出來;最后,運用對應情緒進行舒緩調節。(2)學生B進行心理治療過程中,先運用節奏較強的圓舞曲、爵士樂等進行情緒點把握,隨著學生的強迫心理增加到極點后,再逐步對其進行情緒上的反向調整。
音樂鼓圈心理指導法,主要是通過情緒引導的形式實現音樂表演情緒上的引導。但針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不同,相應地進行心理問題引導的方式,很好地展示了因材施教式策略的應用狀態。
(七)不斷提升教師水平
師資力量逐步提升,也是音樂鼓圈心理治療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隨著社會教育實踐指導理念的逐步清晰,社會對于青少年成長的規律認知深入性也在不斷增強,教師為了確保心理教育方法的運用與學生需求相互適應,就必須不斷地進行個體能力的提高。同時,運用音樂鼓圈心理治療方式時,要求教師應具有足夠的實踐經驗,這樣在遇到問題時,教師才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基本狀態,準確地給予問題解決方法。
五、結論
綜上所述,音樂鼓圈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常見方式,具有節奏性、發泄情緒、接觸的特點,對于改善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生心理治療中,要重視音樂鼓圈的應用,明確音樂鼓圈活動開展目的,利用導入環節提高學生參與興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熟悉活動,組織小組合作活動,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瑤.非常時期,以“樂”安心——音樂治療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0):26-28.
[2]杜青青.“鼓”與“鼓圈”在音樂治療中的實踐差異與具體應用[J].人民音樂,2020(2):63-67.
[3]連云玲,辛翠玉.心理護理聯合音樂輔助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7):194-196.
[4]程堅偉.“鼓圈”心育實踐初探[J].江蘇教育,2019(8):40-42,46.
作者簡介:王嘉璇(1993—),女,江蘇徐州人,本科,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音樂教育。